山东蒙阴(1)·去沂蒙山探访独特的岱崮地貌
沂蒙山区也称沂蒙老区,前身是我党早期三大根据地之一的沂蒙山根据地,位于蒙山、沂河之间。解放后设临沂地区,1994年撤地区建临沂市。“崮”是沂蒙山区一种独有的地貌景观,意为四周陡峭顶端较平的山,以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境内分布最集中、样貌最为典型,因而命名为“岱崮地貌”。岱崮地貌是继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喀斯特地貌之后的中国第五大造型地貌,主要分布在鲁中南低山丘陵区域,包括沂水、蒙阴、沂南、沂源、平邑、费县和枣庄山亭区等七个区县。
沂蒙山岱崮地貌。
蒙阴县岱崮镇,当地传说中的岱崮地貌成因
我们是在2018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到达蒙阴县岱崮镇的,镇上人烟稀少,路灯昏暗,仅有的一家旅馆位于汽车站对面,住宿条件很一般。没有人过来么,我问老板娘,夏天来的人多,我们这儿能住满了,景区还没建好,到时候人可能就多了,不过镇上也就接待不了。吃饭她给我们推荐斜对面羊汤馆,于是我们提了一桶即墨老酒去对面喝羊汤。蒙阴这边的羊汤是用当地产的岱崮黑红山羊熬的,这种山羊是当地传统品种,毛色有红黑两种,都是散养。我们切了一斤切肉、一斤羊杂,称好后投在羊汤锅里煮,肉质非常细,且没膻味,配上温热的老酒,这个山中冬夜算是完美了。
在路边拍摄的板崮全貌。
岱崮镇位于梓河东岸谷地,周围被大崮、小崮、天桥崮、尖崮、卧龙崮、荷叶崮等环绕。沂蒙山人起名简单直接,你从名称就可以想见这些崮的大小和形状。虽然外形变化多端,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山巅有一层巨大的岩石壳子,顶上平平整整,边缘状如斧削,下面则是平缓的山坡地貌,远远望去所有山都像被扣上了一个石帽子。这样的山,当地方言就叫崮,这字虽说生僻,但我怀疑它是个古字,因为崮同崖、岭、峯、峦、嶂等字都属于一个系统,从字的长相就可以看出山的形态。
秋季的沂蒙群崮。
过去当地有“沂蒙七十二崮”的传说,相传这里原本立了七十二棵擎天石柱,后来东海龙王的子孙经常爬上去骚扰宫女,于是玉皇大帝一怒挥剑斩断石柱,留下的柱桩就变成了沂蒙七十二崮。这就是当地先人们分析出的岱崮地貌成因,令人脑洞大开。其实沂蒙七十二崮只是形容数量多而已,整个沂蒙山区的崮,总数至少有上千座之多,比较有名的孟良崮、松崮、岱崮、龙须崮等等。我们驱车从岱崮镇北行两公里,就进入了岱崮地貌核心区,依次有獐子崮、拨垂子崮、玉泉崮、石人崮、梭子崮,板崮、油篓崮、瓮崮等三十余座崮密集分布,形态多变,令人应接不暇。
远望板崮和小崮。
年代崮事·地质学家给出的岱崮地貌成因
那么这些崮都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仅集中分布在沂蒙山区域呢?
话说在距今五亿至六亿年前的寒武纪,沂蒙山区沉浸在汪洋大海中,由于生物作用,年深日久在海底形成了一层坚硬的石灰岩层。到了奥陶纪晚期,约4.58亿年至4.43亿年前,这片海底抬升为陆地,地面受到河流和降雨的冲刷变为沟壑,上层坚硬的石灰岩形成崮体,下层松软的页岩形成山体。
大崮是岱崮镇最大的一座崮,处于发育早期。
距今6700万年前,地壳再次抬升,顶层石灰岩经风蚀与重力的作用继续坍塌剥落,最终形成了今日的岱崮地貌。这种地貌的成因极为复杂,要经历海底沉积、地壳抬升、风蚀、溶蚀、重力崩塌、风化等多重作用。崮的形态和大小不尽相同,但高度都在400到600米之间,这就是原始地面的高度。平整的崮顶从海底上升为原始地面,再抬升为山顶,保存了重要的地质标本,记录着沧海桑田的变幻。
河蚌绘·岱崮地貌成因图。
像其他地貌景观一样,崮的形态也是不断演化的,可以分为雏形期、成熟期、退化期、解体期四个阶段。在发育雏形期,构成崮体的寒武纪石灰岩尚未完全露出,崮体顶上仍然分布着不同岩石形成的小山,少则一个,多则数个,高低不一。这种类型以莲花崮和大崮为代表,莲花崮的崮体上部有九个尖顶,状如莲花,大崮顶端分布着南、北、中三个尖顶,这是崮形成的初期。成熟期崮体以南北岱崮最具代表性,这是远近闻名的标准崮。其基本特征是崮体标志层完全暴露出来,崮顶部多为较平坦,分布着稀疏的植物。崮体演化到最鼎盛的阶段,平面形态简单,常常呈现近似方形、圆形、圆角三角形或多边形。
河蚌绘·崮的名称及演化。
处于退化期的崮。
去世的崮。
一个经历过成熟期的崮会慢慢走向老年,到了退化期。此时崮体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四周岩石不断崩塌掉落,导致崮顶面积逐渐变小,石帽子特征也开始变的不明显,瓮崮、猫头崮和木林崮就属于老年崮。解体期的崮基本就算是去世了,这类崮因崩塌严重,标志层往往仅残余碎石,顶部不平坦,边壁不规则,崮体演变到消亡阶段。在剥蚀崩塌的持续作用下,其崮体形态会逐渐消失,最终成为一座普通的山。山上的小块碎石被老乡捡走盖了房子,地质学家们曾在当地许多民居外墙上发现了三叶虫化石,证实了演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