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术汤原文及用法用量
《金匮要略》
【原文】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1],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金匮水气:32)枳术汤方枳实七枚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注释:
[1]边如旋盘:刘蔼韵《金匮要略译注》曰:旋盘与旋杯,不同在于盘大杯小,盘浅杯深,皆因水饮结聚所致。
【功效配伍】枳术汤行气散结,健脾利饮。方中枳实行气散结消痞;白术健脾淡渗水饮。二味药配伍,行消不伤正,补益不恋邪,为消补兼施之法。
上二味药,水煮去滓,分三次温服。服药后腹中松软者,是水饮当散,为药已中病。
【方证论治辨析】枳术汤治水气之气分病。症见心下痞坚,大如盘,边如旋盘。

本证为脾弱气滞,气机不通,水饮失于转输。其病理是心下胃脘既有气滞不行,又有水气内停,故心下痞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治宜行气散结,健脾利水,方用枳术汤。
【用方思路】枳术汤是补消兼施之剂。吴谦《医宗金鉴》云:李杲法仲景以此方倍白术,是以补为主也;此方君枳实,是以泻为主也。然一缓一急,一补一泻,其用不同,只此多寡转换之间耳。临证用本方,若脾虚甚者,加党参、茯苓;若胃寒者,加干姜、砂仁;若恶心欲吐者,加橘皮、半夏;纳呆食少者,加炒麦芽、莱菔子、鸡内金;若气滞甚者,加木香、枳壳、佛手;若水饮甚者,加桂枝、茯苓;若水气甚者,加防己、猪苓、木通等。临床用本方治疗胃下垂、慢性胃炎、肝硬化、子宫脱垂、小儿肝脾肿大等疾病。
【医案举例】(1)邱德泽医案:周某,男,54岁,农民。上腹部有一包块、疼痛、呕吐,不能进食已13天。缘于吃牛肉后即感胃脘部饱胀、疼痛、呕吐不能进食,随即发现上腹部有一包块,大便每日1次,量少,小便正常,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意见:慢性胃炎、胃内蛔虫、胃石症。超声波检查:空腹时剑下稍偏左探及一包块, 前后径5cm×6.5cmx 6.5cm, 经治无效。现症:发热38℃,形体消瘦,面色苍黄,左侧上腹部饱满,可扪及一约5cmx6cm边缘不清的肿块, 表面无结节, 压痛明显, 肝脾未触及,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数,仿枳术汤加味。枳实24g,白术15g,山楂30g。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上方1剂后,痛减呃止热退清,6剂后胃脘部疼痛完全缓解,饮食恢复正常,腹皮较软,但包块仍在,边缘清楚,按之稍痛,未见缩小,上方加半夏9g、槟榔12g。再进5剂,并加驱虫净25mgx 12片, 每晚6片, 连服2晚。
三诊:大便解出蛔虫10余条,但包块依然,未见变软缩小。行气不散,则应攻之。于一诊方中加入蒲黄12g、五灵脂12g,以行气散结,活血祛瘀,每日1剂。
四诊:5剂后, 包块缩小为4cmx4cm, 20剂后, 包块缩小为剑下1指,脉细缓,舌质淡红,苔薄白,其他尚好,仍守上方小制其剂。枳实24g,白术12g,山楂20g,生蒲黄5g,五灵脂5g。10剂。
五诊:包块消失。超声波检查报告:腹部未探见肿块波型。投以健脾消食之品以善后。[邱德泽.金匮枳术汤治愈脾积.江西中医药,1984,(4):26.]
(2)郭剑新医案:患者,女,36岁,农民。自诉左上腹不适,时有疼痛2年余,食欲明显下降,食后腹胀,尤以小腹为甚,经常恶心嗳气,晨起肠鸣辘辘,手按胃部则有振水声,舌淡红苔白,脉细弱。胃肠道钡餐造影示:胃下界在两侧髂嵴连线下13cm,诊为胃下垂。拟枳术汤加味:枳实15g,生白术18g,升麻5g,茯苓12g,桂枝9g,半夏10g,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嘱咐患者注意饮食调养。
复诊,药后腹胀明显好转,纳增,原方继投32剂,诸症均除,体重增加2kg。胃肠道钡餐造影示:胃下界在两侧髂嵴连线以上1cm。改服香砂枳术丸,每日1次,每次9g,以调理善后,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