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冷眼看历史‖再看伯夷叔齐

再看伯夷叔齐

作者:冷眼看历史

商末周初,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谁是伯夷叔齐呢?

伯夷、叔齐是商朝属国诸侯孤竹国的两位诸侯世子。他们的父亲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就是伯夷,第三个儿子就是叔齐。还有一个中子(史记中也没记载这个人的名字)。当他们的父亲年老后要将诸侯王位传给叔齐。当他去世后,叔齐想将王位让给长子伯夷,认为这样符合礼法。而伯夷呢却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应该遵从,还是你叔齐继位吧,他自己呢“遂逃去”。不但不继位还逃走了。而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也逃走了。“国人立其中子”。

这两个人一商量,一起逃到了当时商朝西部的周部族,西伯姬昌那里。

后来周武王起兵商朝,这两个人谏阻,认为“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结果没有用,姬发照样发兵聚诸侯,在牧野之战中战胜了商朝。这时伯夷叔齐耻于这种不孝不仁的做法,于是又逃跑了,这回跑到了首阳山上,而且倔强的拒绝食用在周朝土地上生长的粟(粮食),只是采摘首阳山上的野菜野果为生。结果呢也就饿死在了首阳山上,其实他们还是没有能够彻彻底底的实现自己的初衷,因为虽然不食周粟,但是野菜野果也是在周朝的土地上生长的啊,只不过以前这片的土地叫商,现在却叫周。

这是在《史记.伯夷列传》以及各种儒家典籍中极力推崇褒扬的伯夷叔齐让国、不食周粟的故事。这种所谓的仁是真的仁?一面推崇讴歌这种“臣弑君,可谓仁乎?”一方面又主动的为新朝写好献词,家国同构,这样仁孝么?让国、逃国,史实还是杜撰?这样的不食周粟、这样沽名钓誉不计国政混乱的继承人恐怕也不可能驾驭治理好国家吧。

幸好逃国了,若享国,很可能少了一个仁孝的典型,多了个亡国“百姓弗堪”的批判对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