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牍帛书:汉时边塞亲人的来信

  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书信实物是出土于战国晚期秦墓的两件木牍。纸张发明之前,书信是写在木牍之上的,而用于书写信件的木牍规格是当时的一“尺”,秦汉时的一尺约合今天的23.1厘米,因此“尺牍”就是书信的代称。所谓“尺牍如面谈”“见信如面”,都是相隔千山万水的亲朋至友收到彼此信件时喜悦心情的表达。在交通不便、信息滞碍的古代,人们交流的唯一方式就是“鸿雁传书”。在甘肃河西汉塞出土的数以万计的简牍帛书中,就留存了不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珍贵书信。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有大量私人简帛书信,有写信托友人代买东西的;有因物资短缺而写信向友人求助的;有思念亲友,只能寄思亲之情于书信的……这些私人书信为我们揭开了汉代河西屯戍吏卒的生活状况。抚读这些书信,我们既能真切地了解到当时河西汉塞吏卒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活动,又能深入探知许多尘封已久的丝路往事。

  相较于那些程式化的官府公文书,这些珍贵的私人书信最能反映汉代河西屯戍吏卒的生活状况、情感世界、人际交往及社会风气等。这些简牍帛书记载了古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是研究古丝绸之路的原始文献,更是丝绸之路的全景式画卷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它们能深入了解汉代军民之间的往来。

  塞外病苦寒 家书抵万金

  作为丝绸之路的守护者,默默无闻的边塞戍卒千百年来被湮没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庆幸的是,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简帛私人书信为我们生动地还原了不少河西边塞吏卒的生活状况。

  河西地区干燥少雨、风沙频繁,夏季日照强烈,冬季寒冷异常。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从温暖湿润的内郡迁徙而来的戍卒影响较大,他们往往因不适应这里的气候而生病,生病的戍卒更是只能在信中以寥寥数语略表思亲之情。甘肃简牍博物馆藏有一封家书,遗憾的是这封家书或许从未有机会到达收信人的手中。

  (1)病,野远为吏,死生恐不相见□。

毋它,昆弟与□□ 

73EJT6∶35

  这是一封出自肩水金关遗址的书信。至于其写信人和收信人,我们现在都无从知晓。从书写格式来看,可能是一封从未寄出的家书。写信人在信中说因自己远离家乡到边塞为吏,与家中的兄弟一别数年,“边塞苦寒,现在生病了,这一病恐怕今生无缘相见,只有来生再做兄弟了”。一句“死生恐不相见”,其悲切之情溢于言表,令人读之动容。

  边塞实苦,比起自己生病,最无力的便是亲友生病而自己却不能照料。戍卒们因远在边塞,只能以家书表达担忧之情,甘肃简牍博物馆藏有不少这样的家书。

  (2)兄行,弟病。诸君幸为 10.2B

  这是哥哥写给弟弟的一封家书。哥哥远离家乡,行役戍边,留下弟弟在老家。现在听家乡来人说弟弟生病了,哥哥急忙在戍所写了一封家书,请老乡带回去。信中特意嘱咐老乡一定要把哥哥的问候捎给弟弟……从简牍出土地得知,这是一封没有发出的家书。信写完后,就一直留在了大漠戈壁的戍所里。我们不知道弟弟的病是否痊愈,但是读了这封信,我们知道,远戍居延的哥哥曾经很担心生病的弟弟。

  (3)

母病困,命在旦夕,愿君以禹,故令况乘故鄣宜先 EPT44:34

  这是一封遗落在居延甲渠候官遗址的书信。写信人已经无从知晓。但写信人在信中述及某君的母亲病得严重,命在旦夕,希望某君要赶紧回家,其担忧之情跃然简上。

  (4)少卿足下,善毋恙。惠君不起,病甚,痛,无达。愿自爱。迫府君新视事……甚善塞外……近衣裘][□又作前幸财罪寒时真□□报公子长君,近衣裘自爱善。幸甚……□谨使吏来…… EPT51:233A/B

  这是一封写给少卿的信。信中写道,听闻惠君因病卧床不起,疼痛难耐,十分担心,本想前往探视惠君,但因写信人供职机构的官长最近要外出巡视,所以抽不出身来,只能希望惠君保重身体。从简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身处艰苦的战争环境,边塞吏卒依然表现出爱岗敬业、尽忠职守的精神。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更何况在战乱年代。亲人生病,家中无人照料,迫于无奈只能写信给上级部门准予其回家赡养老人,甘肃简牍博物馆所藏的乞归信,虽寥寥数语,但情真意切。同为人子,不免为之唏嘘。

  (5)弟幼弱不胜,愿乞胲骨,归养父病

 73EJT23∶692

  这是一封在居延肩水金关服役的某吏写给上级部门的乞归信。因为家中父亲生病了,弟弟又太幼弱,不能担负起照顾赡养老人的责任,故恳请上级部门能够准许其归家。抚读简文,我们可以想象到写信人得知家人生病时的焦虑不安以及想要回家照顾父亲的急切心情。汉代以孝治天下,这名戍边者的父亲年事已高,又有病在身,戍边者提出归家申请。我们无法得知这名戍边者的请求最后是否被准许,却能真切地感受到边塞戍卒们在劳作和戍防时的艰辛与恪守忠孝的精神。类似的书信在甘肃简牍博物馆所藏的简牍里并非个例。

  衣食无着处 羞向友朋借

  解读千年简牍文献,我们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边塞戍卒们的生活状况。但在2000年前的普通大众眼里,边塞戍卒的生活是怎样的呢?甘肃简牍博物馆珍藏着一封《借粮记》,写信人因粮食短缺向在关外边塞劳作的好友求助。信中写道:

  (1)田子渊坐前,顷久不相见,闲致独劳,久客关外,起居无它,甚善。致忧之,今接人来积三日,粮食又欲乏,愿子渊留意,亟□□□□□][毋以邑邑非意忽于至计。原一、二知起居,唯为 236A/B

  此简出自敦煌马圈湾。由简文推测出写信人想向田子渊借粮食。与我们现在的书写习惯大致相同,信的开头先说了一些问候田子渊的客套话,“近些年,因为你一直在边塞劳作,我们很久没有见过面了,知道你起居无恙,我很是高兴”。紧接着写信人笔锋一转言及正事,“最近十分忧虑,因为连续三天接待来我这里的客人,粮食快吃光了,希望子渊能留心此事”。

  读着这封信,我们才知道,田子渊是一名久守边塞的戍卒。在友人眼中田子渊“闲致独劳”“起居无它”,故在自己粮食短缺的时候,希望田子渊能帮帮忙。但边塞戍卒真如这封信中所写的“居食无忧”吗?甘肃简牍博物馆珍藏着一封出自弱水河畔边塞烽燧的《借裤记》,其中道出了边塞戍卒生活的窘迫。信中诉说:

  (2)敞叩头言,子惠容□侍前,数见,元不敢众言,奈何乎,昧死言。会敞绔元弊,][旦日欲使偃持归补之。愿子惠幸哀怜,且幸藉子惠韦绔一、二日耳,不敢久留。唯赐钱非急不敢道,叩头白 EPT51:203A/B

  从简文推测,一位姓元名敞的吏卒向好友子惠写信借裤子,并显得尤为急迫。元敞在信中并无过多寒暄,开门见山写道“我的裤子破了,需要送回家缝补,此前就想向你借裤子,但由于当时很多人都在,没好意思提出来。现在实在没有办法,厚着脸皮向你开口,希望你能可怜我,把裤子借我穿几天,一旦我的裤子补好,马上就还给你”。简文最后元敞还写道,自己现在并不急需用钱,在万不得已之时,会再和子惠说的。

  与友人眼中“居食无忧”的田子渊相比,元敞显然过得十分窘迫,连裤子都得向朋友借。我们无法得知元敞是否借到裤子,但是短短尺牍就透露出汉时边塞戍卒缺衣少食的窘境,边塞戍卒生活之苦,由此可见一斑。

  顷久不相见 尺牍诉衷情

  遥想当年悠悠弱水畔,芦花飘扬,肩水金关高高地矗立在大漠落日余晖中,千载岁月黄沙漫卷,雄关不复,惟余废墟,还有尘封了千年的字里行间的孤独和思念。

  对于屯戍将士们来说,边塞生活最苦莫过于难以言明的思乡之苦。久居边塞的戍卒们,唯有与友人通信,才能略解塞上生活的乏味苦闷,抚慰战乱的恐慌与异乡的孤寂。

  (1)伟卿足下毋恙,叩头,闲者起居无它,甚善,贤独赐正腊□……□丞问起居燥湿,叩头。伟卿强饭厚自爱,慎春气

][旦莫尽真不久,致自爱,为齐数丞问甬君成起居,言归……请,叩头,因为谢。骍北尹衡叩头,塞上诚毋它可道者……

73EJF3∶127A/B

  这是一枚出土于肩水金关废墟中的简,从简文得知这是尹衡写给伟卿的一封问候信。信中提到的骍北,在当时属肩水候官管辖,尹衡在居延戍边,伟卿可能是尹衡老家之人。信中多处表达了尹衡对伟卿的殷切问候,“起居燥湿”“强饭厚自爱”“慎春气”等,都是汉时书信中寻常问候习语。尹衡在信里的一句“塞上诚毋它可道者”,道出了边塞生活的枯燥乏味,唯有在给友人写信时,才能打发边塞生活的乏味,聊表思乡之情。

  (2)哀怜赐记,恩泽诚深厚,得闻南方邑中起居,心中欢喜 EPT44:4A

  此简出自甲渠候官。从简文推出,边塞戍卒收到了亲朋好友寄来问候的书信,心中实在感动不已。戍卒从信中知悉家中起居平安,自是欢喜异常。

  (3)迫关外毋礼物,愿少平因忍……][愿少平□□故叩头愿少平

 73EJT15:8A/B

  由简文看出,这是一封写给少平的信,写信人我们已无从得知。信中的“关外”更多是指塞外之地。写信人说道,居延本塞外之地,物资匮乏,可以赠送的礼物很少。写信人想给少平捎礼物,无奈并无拿得出手的东西相送,故只能在信中表达愧疚之情。这封信虽寥寥数语,但情真意切、句意平远,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边塞戍卒的袍泽情谊。

  汉代民众赴边服役从事屯戍,其服役都有期限规定,但一些戍卒往往会超期服役,久客塞外的戍卒思归之情甚是强烈。无奈之下,有些戍卒也会给熟人写信请求帮助。如下面这则出自敦煌马圈湾的私记即是一例:

  (4)兒尚叩头白记。闲来,上日久食尽乏,愿贷谷一斛。谷到,奉诣前。又前计未上,甚自知。杨掾坐前,数数哀怜,恩德甚厚甚厚。又前欲遣持斛诣尹府,欲且郄阳成士吏][令后归,尚意中甚不安也。事不足乱平。尹府哀小姓贫人子久居塞外,当为发代。唯掾以时移视事盈岁名尹府。须以调代,代到得归,叩头叩头。244A/B

  从简文可知,这是兒尚写给杨掾的一封信。这封私信书于木牍之上,正反两面书,每面两行。写信人兒尚服役期已满,按规定应当有人来接替他(发代)的工作岗位,然而上级机关(尹府)迟迟没有下发遣返通知。兒尚归乡心切,苦无办法。恰逢杨掾要到尹府办事,兒尚便请杨掾把他的情况上报尹府,这样他就有机会回家。兒尚为了托杨掾帮忙,在信中先感谢杨掾曾经给予他的帮助,然后说尹府官员也会同情他这样的小姓贫寒人子。言下之意,只要杨掾肯帮忙,就一定能办成此事。简文中的“食尽乏”“数数哀怜”“小姓贫人子久居塞外”等,很直观地向我们展现出这位名叫兒尚的贫苦戍卒困守边塞、无法与家人团聚、倍加思亲的情形。

  路遥难言情 帛书寄心知

  除简牍外,帛书也是秦汉的书写载体,因丝帛价格高昂,故在当时社会没有普及,又因不易保存,所以留存至今的秦汉帛书少之又少,但这些帛书对研究秦汉丝路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有一件于1990年在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帛书,帛长23.2厘米,宽10.7厘米,10行319字。帛书是“元”写给“子方”的信,故取名《元致子方书》,这份帛书是两汉地下出土文物中保存最完整、字数最多的私人书信,为国家一级文物。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帛书可能时代为西汉晚期。帛书记载:

  (1)元伏地再拜请:

  子方足下,善毋恙!苦道子方发,元失候不侍驾,有死罪。丈人、家室、儿子毋恙,元伏地愿子方毋忧。丈人、家室元不敢忽骄,知事在库,元谨奉教。暑时元伏地愿子方适衣、幸酒食、察事,幸甚!谨道:会元当从屯敦煌,乏沓,子方所知也。元不自外,愿子方幸为元买沓一两,绢韦,长尺二寸;笔五枚,善者,元幸甚。钱请以便属舍,不敢负。愿子方幸留意,沓欲得其厚、可以步行者。子方知元数烦扰,难为沓。幸甚幸甚!所因子方进记差次孺者,愿子方发过次孺舍,求报。次孺不在,见次孺夫人容君求报,幸甚,伏地再拜子方足下!所幸为买沓者,愿以属先来吏,使得及事,幸甚。元伏地再拜再拜!

  吕子都愿刻印,不敢报,不知元不肖,使元请子方,愿子方幸为刻御史七分印一,龟上,印曰:吕安之印。唯子方留意,得以子方成事,不敢复属它人。郭营尉所寄钱二百买鞭者,愿得其善鸣者,愿留意。

  自书:所愿以市事,幸留意留意毋忽,异于它人。II0114③:611

  从这封帛书我们可以知道,元托好友子方代办四件事:第一件事,元在敦煌戍边值守,请子方代为购买一双尺码为27厘米(43码)的鞋,并对鞋子的质量做了要求,即鞋子应为质地如绢一样柔软的皮鞋,且鞋底要厚能耐穿,鞋买好以后请来敦煌出差的同事捎来即可,同时元还请子方代买五支好毛笔;第二件事,元请子方代为问候次孺,如次孺不在,烦请问候次孺妻子容君;第三件事,吕子度想请子方刻一方印章,但不好意思自己开口,故请元代为转达,元请子方定给自己面子,为吕子度刻一方规格为“御史七分”,有龟钮,印文为“吕安之印”的印章;第四件事,郭营尉寄了200钱,请子方代其购买一条响鞭。

  《元致子方书》看似朋友之间简单的书信往来,却透露出极为重要的信息,能帮助我们深入地了解汉代边塞戍卒的日常生活。从帛文推知,元是一名敦煌的基层吏员,因鞋、笔、鞭三物不属于朝廷供给范围,所以需自己置办。再者,汉代西北边塞交通极为不便,此封书信不可能寄往内陆,又因酒泉郡较敦煌距离内陆近,物资较敦煌丰富,故推断子方有可能在酒泉。

  我们将元在信中请子方代买的物品与悬泉置遗址中出土的毛笔、砚、革履和丝绸、毛麻织品等相结合,就可以清晰地还原汉代丝绸之路普通大众的服饰特征和生活场景。

  但从帛书出土地敦煌悬泉置遗址来看,书信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被耽误在悬泉置,没有发往下一站。那么子方是否知悉元委托他代办的四件事?元的心愿是否达成呢?这些都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尘封了两千多年的简牍帛书不仅对我们研究丝绸之路、研究中国古代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更是现存秦汉时期十分宝贵的书法墨迹珍品,是研究中国书法史及文字演变不可或缺的稀见书迹。洗净污泥,脱去浮色,我们可以看到简帛中形体匀整、瘦劲挺拔的篆书,字形多变、气势豪放的隶书,字字独立、形能肆意的草书,大小相兼、疏密得体的行书……这些简帛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秦汉书法风格的多样性,再现丝绸之路的简墨风貌。

  甘肃简牍博物馆所藏帛书《建致中公夫人书》就是比较规整的隶书,对研究西汉书法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只见帛书中有粗重醒目的磔笔,向右波磔、下向重尾笔,其中“恙、建、史、希、足、及”等字醒目大磔角长出本字数倍。秦到西汉初的隶变中,古隶多含斜向弧形长尾笔,是这些帛书中最引人注目的笔画,西汉中后期汉隶成熟后,这类笔画已演变成右横向重磔笔,往往长出其他文字数倍,西汉后期以后,这类超长的横向磔笔极少见,这可能是西汉中后期隶书较为普遍的笔法。帛书记载:

  (2)建伏地请:

  中公、夫人足下,劳苦临事善毋恙。建不肖奴□赖中公恩泽,幸得待罪侍御史。顷阙希闻中公□忽也。数属中公及子惠于敦煌□□何君,不敢忽忽。敦煌卒史奉太守书赐建,建问卒史,言中公顷。中公幸益长矣,子孙未有善,岁赐钱,率夫人日夜有以称太守功名行者,何患不得便哉!寒时□,慎察吏事,来者数赐记,使建奉闻中公所欲毋恙,建幸甚幸甚。谨因敦煌卒史中公足下。幸为建多请长卿、夫人、诸子及子惠诸弟妇、儿子□谢,强饭。来者言长君、次公□□。Ⅱ90DXT0144③:610

  从帛书内容所知,这是一封建写给中公、夫人的私信。建在信中除了问候中公、夫人等外,还提到仰赖中公的恩德,有幸担任了侍御史。建在信中写道:“请中公和夫人注意身体,不可劳累过度。一段时间以来很少听到中公的消息了,忽然听说中公及其子惠到了敦煌,我不敢怠慢。敦煌卒史为太守送信于我,我向卒史打听,才得知中公的近况。中公恩德愈益绵长,我的子孙中未有可以称善者,中公还每年赐钱。中公和夫人日夜所为都与太守的功名德行相称,还有什么不便处可担忧的呢?冬天严寒,我谨慎仔细地做好吏事。愿中公以后多捎信给我,我就可以随时知道中公如我希望的那样健康无恙,那我将非常欣喜。我将通过敦煌卒史给中公您写信。请您代我向长卿及夫人、子女以及子惠诸弟的夫人、儿子致以问候。望您下次能告知长君、次公等人的消息。”

  此帛书出自敦煌悬泉置遗址。从帛书内容来分析,这应该是一封时在长安任侍御史的建写给在敦煌郡的中公的信。有多重原因,这封信被遗落在了悬泉置。要么是在发往敦煌的途中丢失在了悬泉置,或许就是建托卒史捎信,而卒史在悬泉置住宿时,不慎将此信遗失,最终没有送到中公的手中;要么是中公收到了此信,后来在返回途经悬泉置时将此信遗失。后一种可能性更大些。

  此外,从信中所述可知,中公很可能当时任职敦煌太守,他曾叫卒史给建捎过书信,而建也通过向卒史打听,知道中公在敦煌任太守的情况。按照汉代回避之制,中公能任敦煌郡太守,则他一定是非敦煌郡籍人,或即中原内郡之人。中公任期满后,告老返乡必经敦煌悬泉置,帛书私信就有可能遗落于悬泉置。

  简牍作为最早家书、公文书写的载体,为我们研究秦汉丝路沿线边塞戍卒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世界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抚读收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里的尺牍帛书,2000多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简帛书信里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及其日常生活之片段,体会到字里行间凝聚着的他们的呼吸和情怀。如今,简牍虽已完成其当日之使命,但它的无限光芒,尤其是在戈壁大漠、长风寒冰的无数个日夜温暖彼此的家国柔情,不仅没有褪色,还熠熠生辉,延绵不绝,这就是文脉赓续、生命接力。(作者系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链接:甘肃简牍博物馆现收藏各类文物50129件(组),三级以上的珍贵文物共31935件(组),其中一级文物1679件(组)。馆藏文物以简牍为主,有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及魏晋简牍等共计近4万枚,与简牍相伴出土的纸张、纺织品、木器、漆器、铁器、骨器、陶土器等文物1万余件。

(图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13日第2229期)

责编:韩翰

(0)

相关推荐

  • 幸存的古代典籍

    幸存的古代典籍 王幅明 一.简册,书籍的诞生 二.楚简 三.秦简 四.汉简 五.吴简 六.帛书 七.始皇焚书与项羽烧书 八.壁中书与汲冢书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恳: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 ...

  • 「中央媒体看甘肃」甘肃简牍博物馆 见证“片”语言万事

    光明日报记者 宋喜群 王冰雅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王雯静 在纸张面世之前,中国人利用竹简与木牍作为书写载体.一枚枚简牍,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不同的故事:有边塞狼烟四起,有驿使马蹄疾驰,有家书堪抵万金--作 ...

  • 悬泉置汉代帛书《元致子方书》

    简牍帛书是书写文字的重要载体,记载了古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是研究古丝绸之路的原始文献,更是丝绸之路的全景式画卷.通过它可窥见大国外交关系,通过它亦能了解汉代军民之间的私人往来.在河西汉塞出土的数以万计 ...

  • 简牍上的丝路记忆

    自20世纪初以来,甘肃因其在丝绸之路汉代驿置机构.边塞遗址.长城烽燧等地相继出土6万多枚简牍,而被学界冠以"汉简之乡"美誉. 作为简牍专题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目前收藏近4万枚简牍 ...

  • [转载]临简牍帛书(二)

    原文地址:临简牍帛书(二) 原文作者:怡和居士 马王堆三号汉墓简<合阴阳>的书艺特点 这批简的简幅较宽,书写时便于发挥书法技艺.同时,抄手书法造诣也比较高. X 从笔画上看,书者颇能随心所 ...

  • 凉州文化独特的历史贡献

    一.五凉时期的典章制度是北魏和隋唐制度的源头.对此,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主要意思是说,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凉州,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汉族人群大 ...

  • 汉时边塞

    真相只有一个!欲知真相,请点击上方"快乐的老陈家"加关注! 汉时边塞细雨寒月照汉关征人梦中足归还斩杀敌千舍己百最后回都有几人2020年7月3日青岛家中下面都是我的原创诗歌喜欢的话欢 ...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有关边塞的诗词〔十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 唐人及赵孟頫临王羲之《汉时帖》欣赏

    <汉时帖>前二行为唐人写本,后段为元赵孟頫补书. <汉时帖>为王羲之<十七帖>中之一,然此为唐人临写本,旁有正书,与<十七帖>刻本不同.<汉时帖& ...

  •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九首七绝冠唐朝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 ...

  • 王羲之《汉时帖》扫描版

    王羲之《汉时帖》扫描版

  • 醉梦|岑参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醉梦·唐诗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 岑参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虢(guó)州:唐属河南道,故城在今河南 ...

  • 饶亚能书法 |《秦时明月汉时关》

    饶亚能书法 |《秦时明月汉时关》

  • 唐诗鉴赏-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①龙城:或解释为匈奴祭天之处,其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或解释为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 ...

  • 汉时关

    汉时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