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经注解 》

《孝经 ·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章旨】

这一章是全书的纲领,开示孝道的宗旨。说明以孝为政,则上下无怨;以孝立身,则显亲扬名。

【注释】

(1)开宗明义:开示全书的宗旨,以说明孝的意义。开,开示。宗,宗旨。明,显明,说明。义,意义。

(2)仲尼居:仲尼,孔子的字。居,闲居。

(3)曾子侍:曾子侍坐在旁。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孔子弟子,天资鲁钝,事亲至孝,日三省其身,悟一贯之道,后世称为宗圣。侍,卑幼者陪从在尊者之侧。此指侍坐,在尊长坐席旁边陪坐。

(4)先王:古代圣明的君王。如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等。

(5)至德要道:至高的德行,切要的道理。此处指孝道。

(6)以顺天下:用来使天下的人和顺。以,用来。

(7)民用和睦:人民因此相亲相爱。用,因此。和睦,相亲相爱。

(8)上下无怨:尊卑上下,彼此不相抱怨。上下,指尊卑长幼及地位的高下。

(9)避席: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表示尊敬则离席而起。此处指曾子离席起立对答。

(10)参不敏:参,曾子自呼己名,表示尊师之意。不敏,不聪敏,自谦之词。

(11)德之本:德行的根本。人之行莫大于孝,所以说是'德之本’。

(12)教之所由生:一切的教化产生的根源。教,教化。教人亲爱,莫善于孝,所以说是'教之所由生’。

(13)复坐:返回坐席。曾子起立对答,故使返回原位坐下。

(14)语:告诉。

(15)身体发肤:身躯、四肢、毛发、皮肤。

(16)受之父母:承受于父母。之,于。

(17)不敢毁伤:不敢毁坏损伤。孝子之心,以为自己的身体承受于父母,应当谨慎爱护,勿使毁伤。

(18)立身行道:卓然自立,有所建树,又能遵行正道,不越轨妄为。

(19)显:显耀。

(20)大雅:《诗经》的一部分。《诗经》的内容,根据性质可分为<风>、<雅>、<颂>三种,<雅>又分为<小雅>、<大雅>。<大雅>共三十一篇,大抵为西周时代的作品。

(21)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怎么可以不追念你的先祖呢?要修养自己,发扬他们的美德。这是《诗经·大雅·文王篇》的诗句。聿,发语词。一说:聿,述,遵循。修,修养。

《孝经 ·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章旨】

这一章是说明天子的孝道。天子应以身作则,爱敬父母,然后推己及人,使天下人民受其感化,都能尽孝。

【注释】

(1)天子:古称统治天下的君主。意谓接受天命而治理人民,是天帝之子。

(2)爱亲者不敢恶于人:亲爱自己的父母的人,不敢憎恶别人的父母。恶,厌恶,憎恨。

(3)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尊敬自己的父母的人,不敢轻侮别人的父母。慢,怠慢,轻侮。

(4)爱敬尽于事亲:竭尽亲爱尊敬的心去侍奉父母。尽,竭尽。

(5)刑于四海:作为天下的典型。刑,通作型,法则,模范。四海,古代以为中国四境环海,故称四方为四海。即天下。一说:称四夷;根据唐玄宗注。

(6)甫刑:《尚书 吕刑篇》的别名。吕侯(一作甫侯)所作。吕侯,周穆王的臣子,为司寇,穆王命他作书,取法夏时轻刑之法,以布告天下。

(7)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天子一人有善行,天下亿万的民众都仰赖他。一人,指天子。庆,善事。此处指爱敬父母。兆,十亿。一说,万亿。

《孝经 ·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章旨】

这一章是说明诸侯的孝道。诸侯应以谦逊戒慎的态度,遵守法度,节约费用,才能长久保全国家,使人民和乐相处。

【注释】

(1)诸侯:封建时代,由天子分封的各国国君。周代的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可以世袭。

(2)制节谨度:约俭费用,慎行礼法。

(3)满而不溢:国家的府库,财物充裕,而不浪费。满,指赋税收入,充满府库。溢,水充满容器而漫出,此处指奢侈浪费的意思。

(4)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时帝王、诸侯,必设立社庙稷庙,以奉祀社稷之神;灭人之国,必变置其社稷,因以社稷为国家的代称。

(5)和其民人:使人民和睦相处。和,此处用为动词。

(6)诗:指《诗经》。下引诗句见《诗经·小雅·小旻篇》。

(7)战战兢兢三句:内心恐惧戒慎,好像面对着深渊,好像践踏在薄冰的上面。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戒慎的样子。临,面对。履,践踏。

《孝经 ·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章旨】

这一章是说明卿大夫的孝道。卿大夫无论在服饰、言语、行为各方面,都要合于先王所制定的礼法,才能保其宗庙,以事奉君上。

【注释】

(1)卿大夫:古时官制,天子有九卿、二十七大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卿的地位次于诸侯,大夫的地位次于卿。诸侯国中也有卿大夫,以佐理政事。

(2)法服:合乎礼法的服饰。

(3)法言:合乎礼法的言论。

(4)非道:不合于正道。

(5)囗无择言身无择行:言行都合于礼法,用不着斟酌选择。

(6)囗过:失言之过。

(7)怨恶:怨恨憎恶。

(8)备:完备,完全做到。

(9)宗庙:奉祀祖先的宫室。

(10)诗:指《诗经》。下引诗句见《诗经·大雅·烝民篇》。

(11)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早晚不懈怠,以侍奉天子。夙,早上。匪,通非,不。懈,怠惰。一人,指天子。

《孝经 ·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章旨】

这一章是说明士的孝道。士应对长上忠顺,朝夕惕厉,不可辱及父母。

【注释】

(1)士:古时的一种官名。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等,位于卿大夫之下。相当于现在的一般公务员。

(2)资:取;拿。

(3)兼:并有,两样都有。

(4)长:长上。指天子、诸侯、卿大夫而言。

(5)禄位:俸禄和职位。

(6)祭祀:祀天神,地祇,人鬼的通称。此处专指祭祀宗庙的祖先。

(7)诗:指《诗经》。下引诗句见《诗经·小雅·小宛篇》。

(8)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早起晚睡,勤谨工作,不要羞辱了生身的父母。夙兴,早起。夜寐,晚睡。忝,羞辱,侮辱。尔,汝。所生,指生身的父母。

《孝经 ·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章旨】

这一章是说明庶人的孝道。一般平民必须配合天时地利,尽力生产,节制用度,以奉养父母。

【注释】

(1)庶人:众人。指一般平民。

(2)用天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按时耕作,就是用天之道。天之道,自然之理。指气侯寒暑、季节变化而言。

(3)分地之利:分辨土地的高下肥瘠,善加利用。分,分辨,区别。

(4)谨身节用:谨慎身心,节制用度。

(5)故自天子四句:此总结以上六章之辞。说明上自天子,下至庶人,虽有尊卑之分,但事亲尽孝的道理并无二致。

《孝经 ·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章旨】

这一章是说明孝道是贯通天地人三才为一的道理。人当效法天地永恒不变的法则,孝顺父母;而在上的君主,亦当因孝立教。

【注释】

(1)三才:指天、地、人。

(2)甚哉孝之大也:孝顺的道理多么高深伟大啊!这是曾子聆听孔子说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五种孝道之后所发出的赞叹。

(3)天之经:如天道的运转,永恒不变。经,常道,常法。

(4)地之义:如土地顺承天道,孕育万物,各得其宜。义,适宜。

(5)民之行:人类必有的行为。

(6)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天地这种经常不变的道理,人们应当效法它。是,句中助词。则,效法。

(7)因:依照。

(8)不肃而成:不用严肃的态度而能成功。

(9)不严而治:不用严厉的手段而天下自可太平。治,平治,指天下安定太平。

(10)化民:感化人民。

(11)先之以博爱:率先实行博爱。先,率导。

(12)民莫遗其亲:人民就不会遗弃其亲人。

(13)陈之于德义:向人民陈述道德仁义。陈,陈述,讲述。

(14)兴行:奋起实行。

(15)先之以敬让:率先实行恭敬谦让。

(16)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以礼乐引导人民,则人民和顺亲睦。

(17)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晓示民众什么事情值得喜欢,什么事情应该厌恶,人们知有禁令而不犯法。

(18)诗:指《诗经》。下引诗句见《诗经·小雅·节南山篇》。

(19)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名声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全都仰望你。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师,太师。周朝的三公之一,是辅佐天子治理国事的大臣。尹,尹氏,为太师。具,皆,全体。瞻,仰望。

《孝经 ·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章旨】

这一章是说明以孝治理天下的道理。英明的君王能以孝治理天下,则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天下太平。

【注释】

(1)孝治:以孝治理天下。

(2)明王:英明的君王。

(3)遗:遗弃。

(4)公侯伯子男:周代诸侯的五等爵位名。由周天子分封。

(5)鳏寡:鳏夫寡妇。引申指孤苦无依的人。

(6)臣妾:指服贱役的男仆女婢。

(7)然:如此,这样。

(8)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父母在世的时候,安心接受儿女的孝养;死了之后,成为鬼魂,也乐意享受子孙的祭祀。鬼,指父母的灵魂。

(9)作:发生。

(10)诗:指《诗经》。下引诗句见《诗经·大雅·抑篇》。

(11)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各国都来归顺。觉,伟大。四国,四方各国。

《孝经 ·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章旨】

这一章是说明圣人以孝治天下的道理。圣人之治天下,以出自人类天性的孝道,感化人民,所以德教能够成功,政令能够顺利推行。

【注释】

(1)圣治:圣人之治天下。

(2)敢问圣人之德二句:很冒昧的请问:圣人的德行,沒有比孝道更重大的吗?敢,自言冒昧之词。

(3)天地之性人为贵:天地万物所禀赋的性,以人为最尊贵。性,指万物得诸自然的禀赋。

(4)严:尊敬。

(5)配天:祭天时以祖先配享。配,配享。以他神附于主神,一同祭祀。如天子为崇扬他的先祖,使与天同享。

(6)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武王崩,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周代的礼乐制度相传都是周公所制订的。

(7)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周公摄政时,祭祀上天,以始祖后稷配祀天帝。郊,指古时帝王于冬至之日在都城南方郊外祭天。后稷,周代的始袓。虞舜时为农官,封于邰,号后稷,子孙世袭其官,十五传而至周武王,遂有天下。

(8)宗祀文王二句:周公在明堂祭祀时,以他的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宗祀,祭祀祖先。文王,姓姬,名昌。本为商代的诸侯,积善行仁,因纣王听信谗言,被囚于羑里,后得釋归,益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之。其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文王。明堂,古代帝王宣布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上帝,天帝。

(9)是以四海之内二句:所以天下的诸侯,都以各地的特产入贡来助祭。四海,指天下。职,职贡,职方的贡物,即各地以时入贡的物品。

(10)故亲生之膝下:所以亲爱父母的孝心,是发生在幼年依偎于父母膝旁的时候。膝,大小腿相接的关节处。膝下,指父母身边。

(11)日严:一天比一天知道尊敬父母的道理。严,尊敬。

(12)因:凭借。

(13)父子之道天性也:父母慈爱子女,子女孝顺父母,是出自人类天生自然的本性。

(14)君臣之义也:君王爱护臣下,臣下效忠君王,是出自人类天生自然的义理。

(15)父母生之续莫大焉:父母生下儿子,延续宗族的生命,所以做儿子的,沒有比传宗接代更为重大的事了。续,指,传宗接代。

(16)君亲临之厚莫重焉:父亲对待儿子,既然像尊严的君王,又是慈爱的亲人,做儿子的受到的恩爱,没有比这种更深厚的了。君,指君臣之义。亲,指父子之亲。

(17)悖德:违背仁德。

(18)悖礼:违背礼法。

(19)以顺则逆民无责焉:君主推行政教,应当顺从人类的天性,敬爱父母,现在却自行违逆,使得人民无从取法。

(20)不在于善四句:不由善行,而由凶德所得到的崇高地位,君子并不重视。善,善行。指爱敬父母。凶德,指不爱敬其亲而爱敬他人之亲。

(21)言思可道:凡有所言,一定想到所说的话可以使人民称道。

(22)行思可乐:凡有所为,一定想到所做的事可以使人民欢乐。

(23)德义可尊:立德行义,可为人民尊敬。

(24)作事可法:所作所为,可为人民效法。

(25)容止可观:容貌仪表,可为人民仰望。

(26)进退可度:行为举止,可为人民法度。

(27)临:治理。

(28)则而象之:仿效而取法。

(29)诗:指《诗经》。下引诗句见《诗经·曹风·鸤鸠篇》。

(30)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善良的君子,他的仪态端正而没有差错。忒,差错。

《孝经 ·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章旨】

这一章是纪录孝子事亲的行为。孝子应该做到致敬、致乐、致忧、致哀、致严五项,而戒除骄、乱、争三种恶事。

【注释】

(1)纪孝行:纪录孝子事亲的行为。

(2)居则致其敬:平居事亲,则尽恭敬之心。居,日常家居。致,竭尽。

(3)养则致其乐:奉养父母,则尽和悦之心。

(4)病则致其忧:父母有病,则尽忧虑之心。

(5)丧则致其哀:若亲丧亡,则尽哀痛之心。

(6)严:端庄严肃。

(7)在丑不争:在同事之间,应当和顺从众,不可争夺。丑,同类。此指同列、同官。

(8)为下而乱则刑:在下位而越分犯纪,就将受刑戮。

(9)在丑而争则兵:在同事之中,每事争夺,就将以兵刃相残杀。

(10)日用三牲之养:每天以三牲奉养父母。三牲,指牛羊豕。

《孝经 ·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章旨】

这一章是说明不孝是最大的罪行。五刑的罪虽多,没有比不孝更重大的,所以人人都应当尽心行孝。

【注释】

(1)五刑:在古代以墨(在脸上刺字)、劓(割鼻)、剕(砍脚)、宫(男子去势,女子幽闭)、大辟(砍头)为五刑。

(2)要君者无上:以武力胁迫君王的人,是眼中无君上。要,胁迫。

(3)非圣人者无法:诽谤圣人的人,是眼中无法纪。非,非议,诽谤。

(4)非孝者无亲:诽谤孝道的人,是眼中无父母。

(5)道:根源。

《孝经 ·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章旨】

这一章是说明首章'要道’的意义。如果能够推广先王的要道——即孝道,那么人民相亲相爱,天下和乐。

【注释】

(1)广:推广。

(2)悌:敬爱兄长。

(3)移风易俗:改善社会风气与习俗。

(4)安上:使在上位的人安于其位。

(5)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敬爱一人而千万人喜悦。一人,指父兄君王。千万人,指子弟臣民。

《孝经 ·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章旨】

这一章是说明首章'至德’的意义。如果能够推广先王的至德——即孝行,那就可以使民心顺从,而感化百姓。

【注释】

(1)家至:到每家每户去。

(2)日见:天天见面。

(3)诗:指《诗经》。下引诗句见《诗经·大雅·泂酌篇》。

(4)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和乐平易的君子,是人民的父母。恺悌,和乐平易。

(5)孰:谁。

《孝经 ·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章旨】

这一章是说明首章'扬名于后世’的道理。君子能够孝顺父母,而且移孝作忠,一定可以使声名显扬于后世。

【注释】

(1)君子之事亲孝二句: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道,因此可以把这种孝心移作效忠于国君。

(2)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在家凡事能治理得很好,因此可以把这种方法移用来办理政务。

(3)形成于内:在家里能把孝悌的德行表现得很完善。行,指孝悌的德行。成,有所成就。内,指家里。

《孝经 ·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章旨】

这一章是说明做儿子、臣子的道理。如果父亲、君主做事违反义理,做儿子、臣子的应该直言劝告,才是真正的孝顺。

【注释】

(1)谏诤:以直言劝告。

(2)若夫:发语词。

(3)安亲:父母亲安心接受儿女的孝养。即<孝治章>所谓“生则亲安之”。

(4)命:指示,教诲。

(5)与:语尾助词,表疑问、感叹或反问的意思。

(6)争臣:直言劝告的臣子。

(7)国:指诸侯所治邑。

(8)家:指大夫的食邑。

(9)不离:不失。

(10)令名:美名。令,美好。

《孝经 ·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章旨】

这一章是说明孝悌可以感通神明的道理。天子以孝事父母,祭祀天地,那么神明感其至诚,而降福佑,天下人也都心悦诚服。

【注释】

(1)感应:本指阴阳二气相互感动影响。此指能尽孝悌之道,则至诚可以感通神明,使天下安宁。

(2)事天明:天子祭天,能够明白上天庇护万物的道理。

(3)事地察:天子祭地,能够明察大地生长万物的道理。

(4)治:整饬,有条不紊。

(5)神明彰:神明感其至诚,而降福佑,显现功能。彰,彰明,显现。神明显现功能,指阴阳调,风雨时,人无疾病,天下安宁。

(6)故虽天子三句:所以虽然是贵为天子,但一定有比他更尊贵的人,那就是父亲。

(7)必有先也言有兄也:一定有比他先出生的人,那就是兄长。

(8)辱先:辱没祖先的名誉。辱,羞辱,侮辱。先,祖先。

(9)鬼神著:祖先的神灵显现,前来享受子孙诚敬的祭祀。著,显现。

(10)光:照耀。

(11)诗:指《诗经》。下引诗句见《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

(12)无思不服:没有人不服从。思,语词。

《孝经 ·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章旨】

这一章是说明侍奉君王的道理。贤人君子在朝为官,应当忠心事上,图谋国事,然后君臣上下才能够相亲相爱。

【注释】

(1)进:进见于君。指在朝中做官。

(2)退:退居在家。

(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国君有好的行为,则顺而行之;如有过错,则纠正补救。匡,纠正。

(4)诗:指《诗经》。下引诗句见《诗经·小雅·隰桑篇》。

(5)心乎爱矣四句:内心敬爱他,何不告诉他;心里永远存着敬爱君王的真诚,哪有一天会忘记呢!遐不,何不。谓,告诉。

《孝经 ·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章旨】

这一章是说明亲丧时孝子应尽的礼法。为人子女,'生事爱敬,死事哀戚’,这是孝道,也是《孝经》全书的结论。

【注释】

(1)偯:痛哭时发出婉转拉长的声音。

(2)容:保持端正的容貌。

(3)文:文饰;修饰。

(4)服美不安:穿着美观的服饰,心里感到不安。

(5)旨:美味。

(6)三日而食:父母去世,孝子不食三日,三日之后,就可进食。

(7)无以死伤生:不可因亲人之死而伤害到活着的人。

(8)毁不灭性:因哀痛而身体瘦削,但不危及生命。

(9)政:法则。指圣人制礼施教的法则。

(10)哀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丧期不超过三年,这是对人们表示哀伤要有终结。

(11)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准备棺、椁、衣、衾,举行敛礼。古代的棺木有两重,盛放尸体的叫棺,套在棺外的叫椁。衾,死人盖的被子。举之,举行敛礼。分小敛和大敛。为死者穿着衣服称小敛,把尸体放入棺内称大敛。

(12)陈其簠簋而哀戚之:陈列簠簋等礼器而悲伤忧痛。簠簋,古代祭祀宴享时盛黍稷的器皿,用竹木或铜制成。大抵簠多为方形,簋多为圆形。

(13)擗踊:捶胸顿脚。古丧礼中,表示极度悲痛的动作。擗,捶胸。踊,跳跃。

(14)送:送殡;送葬。

(15)卜其宅兆而安措之:占卜墓地,安葬灵柩。卜,占卜。宅兆,坟墓的四周区域。

(16)为之宗庙以鬼享之:营建宗庙,以祭祀之礼,请鬼神来享用。

(17)生民:人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