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脂批说晴为黛影,其实要说聪明才智,黛玉不如晴雯

为了体现“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红楼作者曹雪芹先生别出心裁,为主要人物设置了多个副影。出身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经历不同,但因性格相同,命运和结局也相同。最为突出的就是脂批所示的“袭为钗逼,晴为黛影”。袭人是宝钗的副影,晴雯是黛玉的副影。

很多黛玉的忠实粉丝,看不上晴雯,认为晴雯哪里都不如黛玉。

其实,得出这样的结论,对晴雯不公平。如果要把两个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一个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把人放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我们在比较时尽量去除外部因素,不难发现,晴雯在某些方面胜过黛玉,比如,她的聪明才智就比黛玉更强。

黛玉和晴雯都拥有各自领域内的拔尖技艺,但黛玉花费的时间更多。

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千百年来,人们误以为读书以及从事文学方面的人更高贵。其实,文学和技艺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是领域不同而已。所以,历来人们把在文学上有巨大成就的人称之为文学巨匠,和工艺巨匠一样,都属于匠人。

我们现在重提匠人精神,指的就是要像古代的匠人一样,在自己的领域里深入钻研,在注重质量的同时,体现出艺术的审美来。

黛玉和晴雯都算不上巨匠,但在她们各自擅长的领域,都属于出类拔萃。如果一定要比较的话,晴雯比黛玉更胜一筹。

黛玉的诗虽然写得好,但没有达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大观园几次开社,黛玉虽然多次夺魁,但也有几次败于宝钗,而且有被湘云宝琴赶超的可能。

相比之下,晴雯不是专业干织补刺绣的,针线活只是她的工作内容之一,但她却把京城的能干织补匠人远远的甩在身后。繁华盛世时的京城,一定聚集着大量的能工巧匠,贾府这样的资深贵族更是与他们有着长久的来往。宝玉的雀金裘烧坏了,原以为拿出去能找个人给补好,没想到,“不但能干织补匠人,就连裁缝、绣匠并作女工的问了,都不认得这是什么,都不敢揽。”可是,晴雯只是细看了一会,就知道该怎么补,并拖着重病的身体,连夜补好了,而且补得很好,不细看都看不出是补的。就连挑剔的宝玉都说:“真真一样了。”

想要技艺达到精湛,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天性聪明,悟性高,一看就懂,一点就通,再加以练习,就成了高手。还有一种就是以勤补拙,靠勤学苦练以达到熟能生巧。

很明显,晴雯属于第一种。相比于黛玉长年累月地把主要精力花在写诗上,晴雯却是平时很少动针线。人们都知道唱戏的要经过台下十年功,才能在台上精彩地呈现一分钟,其它技艺何尝不是如此呢?晴雯直到去世都不到十七岁,却早就已经技艺精湛了。无论怎么算,她都没有经历过十年八年的勤学苦练,却能达到如此精湛的程度,只能说明晴雯是一个天分很高的天才少女,比黛玉更有天赋。

有个词语叫“心灵手巧”,真正手巧的人,主要是因为心灵,聪明灵活,所以能练就一双巧手。

京城的那些能工巧匠,常理上年龄都不小了,其中或许有一两个心灵之人,但大部分都只是勤学苦练出来的职业技能。相比于晴雯的天赋,他们都差得远,所以败在了一个小姑娘手下。

在那个时代,做针线活是所有女孩的基本技能,比如袭人也能绣出让宝钗赞叹的鲜亮活计,但整个贾府,却只出了晴雯这么一个技艺精湛之人。所以,袭人的“粗粗笨笨”是真的,她只是比别人更勤快而已;晴雯的聪明绝顶也是真的,平时“横针不拈,竖线不动”,却能拥有让人望尘莫及的技艺。

写诗是黛玉的兴趣所在,针线刺绣却不是晴雯的爱好。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以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更容易成功,因为哪怕辛苦,也乐在其中。黛玉常年在病中,多说几句话都会累,但她对学诗写诗教诗却乐而不疲,从来不觉得累。这就是因为,诗歌是她的兴趣所在,能给她带来愉悦。

但是,80回文本里,看不到晴雯因做针线活而感到愉悦的描述。我们都知道,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事,再累也想做。比如喜欢音乐的人没有从事音乐工作,即使上班很累,但下班了还是会玩玩音乐,甚至再累也想去参加一些与音乐有关的社交活动。红楼中宝钗的丫头莺儿喜爱编织,这份兴趣爱好不仅让她拥有了好手艺,而且还让她看到春天的柳条就手痒,连工作任务也忘了,就地编织起来。

晴雯爱好做针线刺绣吗?明显不爱。唯一一次她主动要求做针线活,就是为了给宝玉补雀金裘,为了解决宝玉的焦虑。

这也是作者的“不写之写”,他从来没有写晴雯是否爱好针线刺绣,却用一个“病补雀金裘”来说明,晴雯的针线技艺是因为主子需要而学出来的,不是因为她个人的兴趣爱好。

没有兴趣,能不做就不做,却依然能技艺精湛,说明悟性极高,是个学什么都容易精通的聪明人。

黛玉全心全意专注于自己的爱好而拔尖,晴雯既不专注也不爱好也能拔尖,谁更聪明悟性更高,不是一目了然吗?

综上所知,如果把黛玉和晴雯放在同一起跑线,比如都师从于孔子这样有教无类的老师,让晴雯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她的专业成就将不可限量,完全有可能成为巨匠,黛玉想追都追不上。

所以说,黛玉和晴雯都薄命,但晴雯比黛玉更值得被悲悯。她短暂的一生,是在稀里糊涂里度过的,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定位,找不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把聪明才智都用在了对宝玉的忠勇上。她本该成为一代巨匠,结果却成了宝玉这个纨绔的玩物。

这才是作者对束缚人性的封建制度的批判。如果晴雯活在现代,没有被圈养在怡红院,就凭她的聪明才智,哪怕孤身闯社会,在摸爬滚打中学会人情世故,也能闯出一番天地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