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理念的定义及其演变历程

ESG是英文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rnance(治理)的缩写,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而非财务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基于ESG评价,投资者可以通过观测企业ESG绩效,评估其投资行为和企业(投资对象)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贡献。
长期以来,虽然投资者越来越关注企业在绿色环保、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绩效,但并无明确的ESG理念。2006年,高盛发布了一份ESG研究报告,较早地将环境、社会和治理概念整合在一起,明确提出ESG概念。此后,国际组织和投资机构将ESG概念不断深化,针对ESG的三个方面演化出了全面、系统的信息披露标准和绩效评估方法,成为一套完整的ESG理念体系;国际主要投资公司也逐步推出ESG投资产品。
ESG内涵由环境方面(E)、社会方面(S)和治理方面(G)的具体评价指标界定。目前,虽然国际上尚未形成关于ESG的统一的权威定义,但不少机构、组织已提出了各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定义。这些界定的共同点是均关注企业在环境、社会、治理领域的绩效,基本内涵一致;差异仅仅在于各领域内的分类和具体指标有所不同。为此,可以借在投资领域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市场影响力的公司的例子来阐述ESG的基本内涵。
以高盛公司的定义为例。高盛公司在其报告中提出,ESG包括环境标准、社会标准和治理标准。其中,环境标准包括投入(Input)和产出(Output)两方面,前者指能源、水等资源的投入,后者指气候变化、排放物、废料等。社会标准包括领导力(Leadership)、员工(Employees)、客户(Customers)和社区(Communities)四个方面。其中,领导力包括可问责性(Accountability)、信息披露(Reporting)、发展绩效(Development)等;员工方面包括多样性(Diversity)、培训(Training)、劳工关系(Labor Relations)等;客户方面包括产品安全性(Product Safety)、负责任营销(Responsible Marketing)等;社区方面包括人权(Human Rights)、社会投资(Social Investments)、透明度(Transparency)等。治理标准则包括透明度(Transparency)、独立性(Independence)、薪酬(Compensation)和股东权利(Shareholder Rights)等方面。
在ESG理念流行之前,更为人熟知的概念是“责任投资”。这个概念产生的背景是,由于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全球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气候、环境、资源挑战,环保运动也随之兴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的公众环保运动,抵制和抗议企业因过度追求利润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随着环保运动影响力的逐步扩大,国际机构开始关注环保问题。1972年,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首次发表了与环保相关的《人类环境宣言》,并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从1992年始,联合国开始举办环境与发展会议,率先提出《21世纪议程》,倡导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成为世界范围内注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开端。现实生活中,人们作为消费者也越来越注意环保因素,通过产品或服务选择将环保理念传导给作为生产者的企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为获取收入和利润,更加注重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于是,环境因素从公众运动逐步向上下两端延伸。向上,逐步引导出诸多国际指引和国际原则等纲领性文件的陆续出台,如2006年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UN PRI);向下,则催生出绿色消费,刺激绿色生产的进步。与此同时,与环境相关的各类法律法规不断充实完善,相关概念也被引入投资领域,投资者逐渐意识到企业环境绩效可能也会影响企业财务绩效。于是,责任投资、ESG和绿色金融等概念就逐渐进入理论研究者、政策制订者和投资者的视线。
ESG理念和绿色金融、责任投资等概念密切相关,但关注视角略有不同。绿色金融更多的是从金融角度强调绿色发展的理念,责任投资则将投资责任的对象扩大到社会层面;而ESG理念体系则更多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提供一个全面和统一的框架,评价企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成效,明确生产和投资应关注的事项和方向。总的来说,ESG理念体系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考虑了传统投资利润最大化之外的环境、社会和治理等非财务因素,满足了资本市场对此有偏好的投资者的需求。特别是ESG理念提供的相关信息,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定量可比等特征,可以为实行ESG理念的投资者提供投资行为的指引。因此,国际上将ESG理念贯彻于实践中的资金规模正逐步扩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