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玩味(89):热情洋溢尽目睹 千中难遇一真古
近年来的收藏热潮有目共睹,不断涌现的鉴古电视节目推动着收藏大军的队伍日益庞大。
一个个捡漏的故事诉说着一不经意间造就的几十万、上百万、甚至几百万的神话,难不令生活在物质社会中的芸芸众生怦然心动,与不断攀升的收视率成正比的,就是收藏大军的扩展了。
收藏是门学问、辨古不离文化。旧时代与文玩相关的行业,是极少数人涉猎的极小圈圈,其辨识秘诀轻易不示外人,有幸能够“师承”的也就那么几个宗法后裔。现代社会也没有几个真心传经布道的机构、团体或者个人,最多就是为了发个证书什么的取得效益最大化,或者有那么一些辨古的看家本领还要留下为自家致富的秘诀。所以,在近乎于收藏无门的情况下,无师自通地冲进收藏大军的,多是不得其门而入了。
由于《一夫之》系列发文记录《古玉学步》的缘故,近年来有很多致力于收藏的藏友来结识,所以几乎天天都在与玉结缘。但是,所接触的海量“古玉”中,堪称为“假仿遍地、一真难求”。几乎99%的一眼低仿,只有约1%需要仔细辨别(特征不开门的真古和技艺上乘的中高仿),至于到代真古说千中遇一已经是太过夸张的了。
且介绍几例典型收藏事例吧:
三年前有位老先生几百公里特意驾车来仿。老先生自己介绍是新疆某市玉石协会专家,5年前开始转玩古玉,本人拥有成功产业,几年来投入已不下千万收藏大量古玉,还专门印刷了藏品图册,其中不乏玉中“重器”,这次先带几十件来共赏。
其最为得意的一件“重器”是价格不菲(估计是其收藏价格)的一柄古玉剑。从装潢精美的包装盒中刚刚露出头,就见一眼低仿的合模玉,严格意义上来说根本都不算玉。
由于我也有一柄玉剑的缘故,对古玉具剑或者古玉剑具还是很留意的,对近乎凤毛麟角的整体古玉剑还特别留意跟踪(参见《古玉玩味(84):古玉剑影追踪——古玉剑渐行渐近》)。所以这“古玉剑”只露一端就见无一是处。思量再三还是直接告知其重器为低仿。老先生则非常不乐意了,坚信这是无价之宝,认为“过去皇家的做工精致非现在一般人所能看懂”。并且当场用这宝贝玉剑将玻璃划破,以证其为真玉、真古。再看其余随行的“古玉”无一见真。老先生已经认定这类就是真古标准了,没办法,见仿仅供参考吧。
之后每隔一小段时间就发来图片请“参谋”,从没见过真古或者类似真古。老先生还在努力不断地收藏过程中……
另有一位老先生来联系,自介绍由于工作的机会30年来出差全国各地陆陆续续收藏了不少古玉,有些还是顶级古玉,马快退休了就致力于古玉文化探索了。特别强调这些古玉一直收藏从未敢示人,这是第一次出示,万望不要公开。传来一看,皆是低端仿品。告之实情,老先生一样怀疑“这怎么可能”?
大约去年春季,有一位自我介绍为旅欧的华人收藏家,说十几年来辗转于欧美间收藏,投入巨资致力于古玉的“海外回流”。看到相关《古玉学步》的文章后来信联系,大有所见略同、相见恨晚的感觉,想得便时来仿。我说先欣赏欣赏你的收藏品吧。发来一批图片,真傻眼了,勿需上手,辨图即识仿。如此“海外回流”还是要仔细甄别为妥了。
还有两位旅美的收藏家,实力派,但收藏品皆未见一真,就不细说了。
老先生收藏的假、实力派收藏的假、旅外派收藏的假……而且假古收藏时间长了、收藏数量多了就坚信为真,乃认遍地为宝了(参见《古玉学步(9):实力接龙不歇气遍地国宝高古玉》)。
藏古品的是文化,识古品的是细节。很有一些藏友,一心只想“捡漏”,心浮气躁,不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结果只能“漏捡”了,如何见得古之真章?只能为庞大的仿古市场做无谓的贡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