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临怀仁集王圣教序】高清全本
赵孟頫临集王羲之圣教序,赵孟頫六十岁书法《临圣教序》,元代皇庆二年(1313)三月,赵子昂临于车桥寓舍。此圣教序临本不易见,为翁方纲珍藏定为真迹神品,真正得王字精髓。赵孟頫书法遒美飘逸,精妙无比,深得晋人风采,是后人公认的集王羲之笔法而成绩卓著的名家。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他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他的父亲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赵孟頫以很好的文化熏陶。
《圣教序》是由怀仁集王羲之的字而成,千百年来一直是学习王羲之笔法的重要取法对象。特别是行书的学习,《圣教序》是每个书家必须面对的一座高山。赵孟頫也一样,他一生都在学习王羲之,在《圣教序》上也是下了苦功夫。
赵孟頫临摹的《圣教序》在笔法上深得王羲之的神韵,特别是提按的把握,体现了赵孟頫精到的控笔能力。厚重的笔画表现的沉稳而不失灵动,没有一丝刻板的感觉。轻快的笔画在轻盈之中又表现出了刚劲的一面,没有一点漂浮不定。清代周济说:“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短短一句话准确概括出来赵孟頫临摹王羲之字的风韵。
从整体上看,赵孟頫的字笔法上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更多的体现出一种极为熟练后的流畅。全篇点画的表达恰到好处,线条准确到位,走的是纯美的路线,直到现在也符合大部分人的审美风格。和王羲之相比,赵孟頫的笔画比王羲之更显丰腴,呈现一种雍容华贵之感,少了几分清秀,多的是属于自己的温润。赵孟頫《圣教序》的精彩之处还在于他的一丝不苟。
赵孟頫的《圣教序》和王羲之的相比,不足肯定是有的。首先是笔法上的丰富性,王羲之的字之所以精彩,有很大的原因是由于笔法的多样。看了集王羲之字的《圣教序》,再来看赵孟頫《圣教序》,就会发现,赵孟頫临摹的版本,从笔法上来讲,还是过于的程序化,一笔一画该怎么写,烂熟于心,缺的是那种随心所欲的细节变化。另外,就是结体上的险绝。赵孟頫的字相比而言,要平稳许多。虽然点画处理的精妙,但那种多姿的气韵还是略逊一筹。
总体来看,赵孟頫的伟大在于,他没有延续宋朝尚意的书风,而是直接跨越唐宋,直追魏晋。这是直接取法魏晋的魄力,使得晋人的神韵在元代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为我们更好的理解晋人的笔法,提供了一个更直观的范本。
《圣教序》是唐朝怀仁集王羲之书法而成,是中国书法中最经典的行书法帖之一,也是书法史上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集王圣教序》就如同冬虫夏草一般,人人都从中汲取营养,历朝历代的大书法家很多都临摹过《圣教序》,赵孟、董其昌、王铎、沈尹默等书法大家都留有临摹范本。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为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侣建立。文林郎诸葛神力勒石,武骑尉朱静藏镌字。行书,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额刻七佛像。碑原在陕西西安弘福寺,后移西安碑林。集王圣教序记,较雁塔褚遂良正书本晚十九年,多文王答敕、皇太子笺答、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怀仁集王羲之书,历廿五年乃成。
《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集字而成的《圣教序》,其章法布势已作了很大的调节,但终因不是一气写成的,故此间稍有缺憾,即某些字势连贯不够,行气不足。
后世名家临摹此帖的临作很多,《赵孟頫临圣教序》的版本,真正得王字精髓。《赵临圣教序本》可与《圣教序》原碑拓本一起结合来学,可解决行气不足的问题。
《圣教序》是碑刻版,两个原因导致大家学习中会陷入困境,一个原因《圣教序》是刀刻墨拓,和人书写出来的墨迹是两个不同的感觉。另外一个年代久远,很多细节都丢失了,比如很多的露锋感觉像藏锋,笔画之间的牵丝映带也丢失了很多,初学者刚开始临写不能够从刀锋看到笔锋,领悟不到王字那种笔法精绝、笔势遒劲,清朗俊逸、恬静洒脱的魅力,久而久之,便会丧失信心,甚至放弃。
集王羲之圣教序碑,无疑是学习行书的经典入门碑帖。但是,《圣教序》有几大难点,把很多初学者挡在门外。
一,圣教序是选王羲之的真迹中的单字,刻在石碑上,刻本不能清晰地看见笔路。启功老先生“半生师笔不师刀”就是这个原因,碑不好学,中间隔着刻刀的二度创作与发挥,不如帖上墨迹笔路清楚。
二,集字不是一气呵成写出来的,没有行气,初学者写好了单字,却不会创作,字与字之间不说话,各自无联系,不能很好地将其融为一体。
三,临写碑刻,有一个读帖和用笔翻译的过程,初学者常常不识其妙,照葫芦画瓢,写出来的字是否准确,自己都不敢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