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十三五规划亮点解读(二)
中原工学院十三五规划的第二个亮点我想谈谈校园文化建设。因为一所大学的文化氛围直接决定了她的存在价值。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或许觉得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务虚,不过是说一些意识形态方面不得不说的官话。执政者认为意识形态应该常抓不懈,但是执行者都知道这项工作不容易见成效,甚至不容易得到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的认同。显然这里有误区。我希望在校的朋友们仔细读读中工十三五校园文化规划,这里除了常规内容外,还有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并将对师生产生持久的影响。
老一代讲大学教育,都强调文化熏陶。诸多名家回忆录都说明,在中国早期的高等教育中,教学管理根本谈不上规范,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主要看主讲教师的个人喜好,但是教学效果却是卓有成效。究其原因,大家归结为那时候的高校文化氛围好,甚至得出结论,哪怕不上课不做作业,只要在校园里生活几年,有空多去图书馆看书,走出校门也神似知识分子。这里的关键词就是文化熏陶。
早期大学文化氛围为什么好?一是举国公认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从总统到流浪汉都对大学生刮目相看,大学校园是社会上最神圣最纯洁的地方,能够进入大学学习,再谦虚的人都不好意思小看了自己,自然也就得活出个模样来。二是全民族现代文化启蒙阶段,高水平的先生凤毛麟角,所以那些有些真知灼见的先生即便很年轻也被世人推崇,被校方重用,这些精英自然也要克制自己,让言行举止符合学生楷模的样子。三是思想自由,在大学校园中,在学术自由旗帜下百无禁忌,读书人寻觅的是治国良策,个个都把自己当成未来顶层设计的参与者,所以无论是人文还是理工,都培养出了一批大师。
可以说以上三点目前都已失效。高校不再是净土,教授博士多得数不过来,学生想的是能成为有稳定收入的底层建设者就不错了。所以很多普通高校文化氛围惨淡,很多大学生在校园里熬了几年毕业后看着还是不像大学生,这就是教育的失败。
在大环境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下,如何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小环境,是许多以成为教育家为目标的教师和管理者思考的问题,其实我们还是可以做很多有益于此的尝试的。比如学校将启动教学楼和宿舍重新命名,除了一直在用的序号外,还要给每座建筑物起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名字,类似于五年前我在台湾中华大学和中原大学见到的诚信楼、笃学楼、怀恩楼等,这些名字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起到引导督促和警示的作用。
这次校园文化建设最大的手笔是将自然景观改造为文化景观,把校园中每一个值得你留影的景点都赋予文化内涵。学校整体搬迁到龙湖镇新校区已经十五年了,这里原本是一片文化荒漠,学生们很难在校园里感受到文化气息,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围绕一横一纵两条主轴精心布局,现在的校园在形貌上已经可以和公园媲美了,但是仍然缺少文化氛围。
如何才能把中原工学院打造成河南乃至全国具有独特文化符号的大学校园,让国人在提到那个文化符号时就想到中原工学院,反之亦然?答案就在我们脚底下,因为我们的学校坐落于轩辕故里,我们的脚下就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郑韩故国的国都,谁知道这里曾经诞生过多少风云人物,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多少贡献?谁知道在我们这片小小的校园里,五千年来发生了多少惊天地泣鬼神故事?这个地方为什么叫龙湖,为什么说校园里的绮湖是龙湖的龙眼,这个地方这个名字与轩辕的出生有没有联系?如果以上问题你都不知道答案,或许某一天到中原工学院的校内公园走一圈就都知道了,是否这个文化符号就与中原工学院密不可分了?历史故事既可以采取“证实”的方式也可以“证伪”,我们负责挖掘,验证的任务就交给历史学家和有兴趣的游客了。
除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还要围绕学校的特色学科专业营造学术氛围,初步设想在北苑的翼湖周边植入学术符号,宣传介绍我们的特色与优势,激励师生奋发向上。当然,所有文化信息的载体都要与周边景色融为一体,绝不是简单的宣传栏形式,具体方案要由学校艺术设计方面的师生去制定。
不用等到十三五末,学校的文化氛围就会有大的改观。当然,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校风不会因为我们多修建了一些文化景观就立刻好转,毕竟文化熏陶是潜移默化发挥作用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路还很漫长。包括色彩育人方面,很多年前我就提出教学楼的外墙不适于用白瓷砖,白色对容易引发学生心神浮躁,而且很容易被污染,要用紫红或青色,要看上去庄重大气,可惜木已成舟改建很难。我想的也未必合理,但是我们真心为学校的发展操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