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掌塔铭》:建文帝藏身永州第五证——梅大师法号智眉,以僧人身份下葬石山下厂屋里白掌塔?塔铭中能读出梅的帝王身份?


第四证考述了建文帝梅大师晚年将所有遗产赠予了梅母堂李氏始祖李德胜,为纪念龙门高隐梅大师,李德胜遂将梅之居所取名为梅母堂。约十年后,梅大师圆寂归西,李德胜牵头将梅大师安葬于梅母堂西四华里之皇恩岭,即今之石山下厂屋里。梅大师亲书的墓塔铭尚存,它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信息呢?


关于白掌塔,民国版《宁远县志》记录了当时盛传的一个传说:“距山(指金台山,即佛帝庵)半里,有白掌塔,云明末故臣瘗骨于此。传者失其姓氏。初,披缁慈觉寺,其母为募此山,创立道场,自营宅兆,刻铭塔石。”根据这段记录,我们找到了白掌塔,塔的表面建筑在1981年被村民拆毁,但地下部分未动。在一村民的茅屋墙上,我们找到了梅大师亲书的《白掌塔铭》:“(序言部分)说幻示此,幻轮离幻,说幻吾不得名。溪声是舌,山色即目。李花朱、白掌眉叟亲书。(塔铭正文):□□世慈觉山白掌智眉禅师塔。余位名目另树别碑。(落款部分)□□□、邓耀先、谢奇能、亮彩彩、臣邓林先有朋造。□□□□季冬望月吉旦立。业主:柏晚成。堪與:郑尔玉廷章。”

(白掌塔铭拓片,宁远县文物管理局郑成德拓)

民国县志所记录的传说意思是:距离金台山半里路远,有一座白掌塔,传说是明朝末年老臣的当和尚后就葬在这里。是谁最早传出来的,已经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了。传说的主要内容是,梅大师最开始是在慈觉寺当的和尚,他的母亲为他募买下这座山,他便创建了修行学道的处所(指大观堡和梅母堂村落)。自己堪與风水,自己确定墓穴四界,自己营造墓室,还自己书写塔铭。此些内容其实与墓塔铭的内容是一致的,反映了民国县志的编写者,没有去现场查看,仅仅是凭传说而记。

从民国县志所记传说以及《白掌塔铭》中,大部分人都能解读出以下最基本的信息:

1.墓塔铭为智禅师亲书,墓塔下葬着智眉禅师。

2.李花朱与智眉禅师为同一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中国史硕士导师和教育硕士导师龚剑锋说,“李花朱”就是用文字画了一只“梅”:李花即李子树花,花呈白色,朱,即红色,李花变红,其大小与梅相近,故为梅。即梅与智眉为同一人。

3.“臣邓林先有朋造”反映,邓林先与墓主智眉禅师是君臣关系,即智眉禅师的真实身份是位君主。由于此碑铭是智眉生前亲书,不是后人造假,是智眉禅师即梅的真实意思。有人猜想:这“臣”难道不是一个人的名字中的字吗?细看碑铭,“臣”要比其它文字号要小三分之一,这正是表示君臣关系的臣字。

智眉禅师在去世前亲自书写自己的墓塔铭,揭示梅即智眉,其真实身份为皇帝,可谓当事人写的当时的事,这是谁也推翻不了的。《缘化袈裟记》为梅所亲立(不一定是亲书),《白掌塔铭》为梅所亲书(由臣邓林先等造立),一个记录退位为僧,一个记录长眠于此,回顾浙江证道寺壁题和《闻举公序传》,碑文记录历史及谱录都十分吻合,这比件么铁证都硬气。这些现存的碑文记录就是历史文物,不用开棺也能确定:这个自号为梅、法号为智眉的佛徒便是靖难之役后“不知所终”的建文皇帝朱允炆。

其实这块碑铭上的信息远不止我们上文所述的三点基本信息。接下来,我们把其它信息解读完毕。

4.智眉亲书的《白掌塔铭》序言意思是:传说佛理劝人为善,就看这里(指大观堡及梅母堂)。我的生命在就在这里不断地为它消耗,帮助行者认识自己天生的善心。传说佛理和劝人为善我并没有什么成就,也没有获得什么名号。让我的舌头化成这里的溪流幻,让我的眼眼化这里的山光水色,我将长眠于此。

5.“慈觉山白掌”表示地名,即大观堡。因为大观堡所在山称慈觉山,其东大门前有巨石像白色的仙人掌(见图),是大观堡的标致性景观。“余位名目另树别碑”的意思是:除智眉禅师外的其他创建大观堡人物另外立块碑给予彰示。这也说明,在智眉禅师圆寂前,这块碑的内容已经起草好了,甚至是刻好了,只是未立罢了。(这碑已在大观堡被找到,下一证,我们再详细介绍。)

6.根据县志所记传说及《白掌塔铭》原文,我们可以知道白掌塔的风水、墓塔选址建造都是智眉禅师一人,所以塔铭上的业主(墓主)和堪與(看风水)也是智眉禅师。但其标注却为:“业主:柏晚成。堪與:郑尔玉廷章。”怎么来理解这个问题呢?

柏晚成有两个,即上柏晚成和下柏晚成。在明清时期的旧谱上,上柏晚成指大观堡,下柏晚成指白掌塔。即柏晚成为智眉禅师的俗名。为何取这么一个俗名呢?其实这是周围老百姓给智眉禅师的一个代称:“柏”谐音“白”,“晚”谐音“王”,成谐音“城”,《王氏族谱》就书为“白王城”,将白置于王上(过去是竖写的)就成为“皇城”,意指大观堡为皇城。

“郑”谐音“朕”,“尔”和“玉”合为一字为“玺”,“朕玺”即传国玉玺。为什么这么理解昵?因为“廷章”是对“郑尔玉”的注读,意为“朝廷的印章”,也就是传国玉玺。说白了,智眉禅师暗示,他从皇宫中带出来的传国玉玺就随他一起入葬白掌塔了。

7.关于白掌塔建造的时间问题。碑文上原本是有时间的“□□□□季冬望月吉旦立”,但因1981年拆塔时,岁次年号被破坏掉了。既然此碑铭为智眉禅师亲自书写,那么其时间也就应在他去世之前,就书写上去了,为明初墓塔铭。因为智眉禅师把遗产都交由李德胜继承,而李德胜殁于殁于明成化十五年。另外碑文上有“邓耀先、邓林先”二人,查看明朝东乡《邓氏族谱》见邓仕先、邓大先、邓遵先、邓美先、邓庆先、邓美先……之名,“先”为班行字辈,系大观堡(又称邑东堡)第三任堡主邓良族人,生活在明初洪武至成化时期。先字辈的人为他立碑,此墓应为明初时期。所以民国县志所记传说,“明末故臣”属误传,应为“明初故臣”。

也许有人会问,仅仅依据一个“臣”字,确定智眉即梅大师为皇帝,理由还是不充分。别急,碑文上不是说“余位名目另立别碑”吗?看看“别碑”写了一些什么内容,又是怎么揭示智眉禅师的真实份。


下一篇:《乐善堂章程·别碑》:建文帝藏隐永州第六证——智眉禅师创立了大观堡乐善堂?在去世前另立“别碑”揭示了他的帝王身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