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罗平
四十年前,邓小平发出了改革开放的号令,为挽回失去的十年,振兴国家,必须搞四个现代化,走科技强国之路。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尊师重教,成为时代强音。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岳阳县一中于1978年在一片黄土地上崛起。1978年暑假,学校开始从全县农村中学招收高中新生,选调教师,组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师资队伍。政府举全县之力,全方位给予支持。在当年暑假的教职工大会上,县教育局一位老领导发表讲话,如今还言犹在耳:县一中办在新时期,要不忘时代使命;县一中建在新县城,要有新的办学架构;县一中组的是新班子,要有新的办学理念。希望学校不忘全县人民的嘱托,努力开创,把县一中办成湘北名校。学校要出人才,出经验,形成办学的辐射功能,为岳阳教育向纵深发展,勇立新功。讲话充满激情,令人鼓舞。让人欣慰的是,县一中不辱使命,从1979年第一届高考,此后短短的几年,便在湖南教育阵地风生水起,高考录取率连年处在全省的前列;学科竞赛在全市遥遥领先,饶翔同学高考还夺得了全省理科状元。湖南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刊,均以“岳阳县一中成群结队上大学”为题材报道县一中的办学成果。专题通讯、摄影新闻,纷纷见诸报端。教育经历了十年荒废,人们渴望理性的回归。那时办学,没有所谓的重点班、实验班,高考也没有优惠加分、自主招生,凭的全是实力。恢复高考后的这几年,作为县一中的教师,每年暑假,我们都在期盼高考喜讯,兴奋、激动溢于言表。能夠帮助这些孩子从农村来到县城,再从县城走向大江南北,确立他们人生发展的高起点,是教师职业的荣耀。我们总是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美好的未来,期盼是生命的动力,也是教师职业使然。由于学校影响力很大,一时间记者采访、领导考察、参观取经的人络绎不绝。还吸引了一批省城、市区学子来县一中就读,冲刺高考。县一中一开办,就创造了神话。
县一中在短短的几年就取得如此辉煌的成果,离不开第一任校长刘建中先生的努力。作为岳阳教育界的实干家,他把务实求精、重师爱生的工作作风始终融入每一个工作环节。教学上,他要求教师做到“三精心”:精心备好每一堂课、精心上好每一节课、精心辅导好每一个学生。校长跟班听课从不敷衍。为鼓励教师把六分之五的精力用在教学上,他很少开大会,常利用课余时间与行政成员在不同场合研究工作;需要全体教学人员了解的事,他写在稿纸上,送到各办公室传阅,要求教师阅后签名。为节约教师买菜的时间,他安排工友从市场担来各种菜品,送到各办公室,按原价卖给老师。遇上晚加班时间超长,安排食堂给老师送上两个油饼或一碗肉丝面。为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在教师选调上,他求贤若渴,敢于不拘一格用人。凡是两地分居的教师,他都尽全力通过政府找主管机关将配偶调入县城,或安排为学校职工。学生在校办农场劳动,遇雨打湿了衣服,校长组织员工在食堂烧起大火,帮助每一名学生烤干衣服,烧好姜汤分发给每一名学生,让大家暖暖身子。校长虽然体弱多病,但工作从不懈怠,有一段时间,他胃病发作,疼痛难受,就用一只手压住腹部,照常上班,记得在一次小型会议上,老师们表达了对他身体的关切,他表示自己去市医院作过检查,医生怀疑是胃癌,建议去省城作进一步检查,而先生的态度很明确,既然是癌症,查清了也没什么意义,请医生就按普通胃病开药,坚持边治病边上班。当时医疗水平有限,而先生对生命的坦然,也让我们肃然起敬。
润物细无声,有校长作为标杆,必然形成精于管理、潜心教学、书声朗朗的校园氛围。许多细节至今难忘:数学教研组在教学楼推出的“每日一题”,很吸引学生。在那个信息封闭、资料贫乏的年代,“每日一题”让学生如饥似渴;每年临考前夕,酷热难当,教室里没有电扇,让师生难以忍受,学校就在球场或过道上拉起电灯泡,组织学生晚自习,除了书页翻动声和师生的轻声答疑,整个场景壮观而又静谧,汗水、蚊虫都被师生置之度外。
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偏远农村,只能住校,学生早起床、晚就寝都是班主任准点到位,及时跟进。晚就寝熄灯后,学生不能讲话扯谈。就算有人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也会被班主任发现制止。
那些年,校园的教研气氛很浓,老师们注重积累教学经验,勤于总结。以李真微老师为首的一批中、青年教师先后在国家级和省部级专业刊物纷纷发表经验总结和教学论文。李老师关于语文教学的一些独到见解,在全国语文界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受到了人民日报的特别关注。
那时写文章,没有功利目的,发一篇稿件,也就二、三十元稿费,但有成就感。对理科教学而言,写一篇好的稿件,需要有长期的积累,积累的材料多了,就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有了观点和材料的恰当结合,就可能形成教学精品。县一中办学初期,在教学教研上,得益于岳阳教育界一批前辈的把关指引,游新金、谭斌生等一大批优秀的中老年教师,是当时教学团队的主体,大家朝夕相处,课堂上、办公室、茶余饭后,青年教师随时都可向他们请教和探讨教学。如何促进中老年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刘校长也下足了功夫。所以,县一中整个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一开始就形成了较高的起点,学校初战告捷,不足为怪。刘校长抓住了机遇,带领全校师生,跟上了时代,催生了奇迹。
1978年,我调入新组建的岳阳县一中,恰逢而立之年,校长的雷厉风行和关怀备至,校园的浓烈教学氛围和学生的朴素学风,总在不断激励着我。和许多其他青年教师一样,教学上我虚心向中老年教师学习。1979年至1981年,连续三年听李富堂老师的跟班课,一节不拉。对同年级同科老师的课,往往是先写教案再听课,然后再修改教案,教案通常是先写详案再提炼成简案,力求讲课时不看教案。理科教学的功底来自于解题和备课,有了功底,上课就能抓住精髓,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还可随时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之豁然开朗。特级教师游新金老师的物理课,在学生中大受欢迎。我在听课中,尤其关注他的概念教学和解题教学两种课型,把先生的方法和技巧借用到自己的化学教学中,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受益匪浅。1982年至1985年,我担任高29班班主任。班级的规范管理和班风的形成,需要班主任以身作则,细致入微地开展工作。当班主任,首先要关爱学生,把自己的课上好,还要学会做学生心灵的导师。在班级管理中,我注重全面关注学生,从不厚此薄彼。因为我也来自农村,出身贫寒。知道这些孩子到县城来读书,特别不易。当他们心里有困惑,随时交心,寻找症结,及时帮助缓解。当他们病了,及时带他们去看医生,让妻子为他们熬药或泡一碗浓茶、煮上一碗热面。三年中没开过一次家长会,也没有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或请老师对学生进行有偿辅导,更没有因学生在校出了一点小情况而通知家长来校训话处理。班主任工作虽然繁杂、辛苦,但这三年我很幸运,各项工作都做得比较圆满,还和这些孩子们结下了终生情谊。让我倍感自豪的是,我担任班主任的高29班,参加1985年的全国统考,成绩优异,有十多名同学考入全国十大名校,其中李刚、万渡江及后来去文科班的任森三位同学分别被北大、清华录取。我在县一中工作了十年,每月工资42元。教学任务重,那时没有所谓的工作量补贴,也没有因为加班或高考取得好成绩而得到奖金。学校最大的福利是每户有一小块菜地,可供老师在周末种菜。过年时,学校的猪场可为每户分几斤猪肉,如此而已。但十年耕耘,让我积淀了教书育人的本领,收获了布满天下的桃李,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可以说是县一中造就了后来的我,是优秀的学子们给了我不断进取的力量。县一中是一块育人的沃土,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也锻炼出一大批优秀教师,为省城和沿海输送了不少教学骨干。县一中是一个可以让人梦想成真的地方。四十年过去了,岳阳县一中作为湖南省首批重点中学和示范性高中,已为高等院校输送了三万多名合格新生,先后涌现出四名湖南省高考文理科状元。岳阳县一中已成为岳阳教育的一座丰碑。
作者简介
方罗平,曾长期从教高中化学,退休后,和老伴种了一片菜地,又与“氮、磷、钾”结下情缘,笑称“不倦园丁”。
卢宗仁专辑 万辉华专辑 蒋正亚专辑
彭定华专辑 吴标华专辑 易石秋专辑
陈有红专辑 谭伟辉专辑 黄志中专辑
谭湘岳专辑 沈保玲专辑 史建国专辑
朱素青专辑 杨英专辑 柳平国专辑
许光辉专辑 杨辉专辑 弘毅学子专辑
方绪南专辑 龚春林专辑孙美堂专辑
万志勇专辑 甘桂柳专辑 官松源专辑
熊英专辑 刘正年专辑 罗夏龙专辑
秋暖跃马合辑 魏晓晖专辑 方良专辑
何志贤专辑 吴穷专辑
(专辑持续更新,欢迎作者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