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聘签约作家】湖北 熊向阳‖故乡建筑风格风俗大观

文/熊向阳
家乡陶王庄在南阳盆地的碗沿上,距卧龙岗约五十里地,有沟有坡,有池有河,是一个典型的乡村。乡村是一个让人回味的地方;一个让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一个爱和恨,勤劳和争斗的地方;一个所有魅力全在烟火气儿里的地方。大致情况下,看一个地方贫穷富贵程度,给人第一直观印象的,恐怕首先非房屋莫属。因为房屋代表了某种进步与滞后,反映了经济的繁荣程度与否。
家乡的房屋建筑风格,基本上具有乡村的共同特点:建筑平面严谨对称,主次分明,砖墙木梁架结构,飞檐、斗栱、藻井和雕梁画栋,院落等形成特有的建筑风格。同时乡村建筑风格具有很强的时代符号,受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等的制约以及建筑设计思想、观点和艺术素养等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年少时,很喜欢一首歌《我热恋的故乡》,至今会哼哼,有几句是这样的:
我的故乡并不美
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
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
依恋在小村周围
一片贫瘠的土地上
收获着微薄的希望
住了一年又一年
生活了一辈又一辈……
这首西北民歌基本上描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的现实生活场景,那时候农村都是陈旧的灰色调,看上去全是毫无生气的阴沉,像一个模子刻的一样。主房屋全部是灰色的柴瓦,土窑烧制的青砖或者,木制的门窗,还有灰黄色的草房作陪衬,一般是灶房或家畜圈棚,这就是建筑的主色调。就在这简单的色调里演绎了不简单的人间烟火,农耕文明的光辉与灿烂,升华为荣耀与历经磨难的回忆,乡村表达都很直白,没有拐弯抹角,穷与富毫不掩饰。
走在乡村里,一眼看出有区别,显示不一样的是富裕人家的房子,墙壁全部用砖或石条垒成,有个说法叫做卧砖到顶,连院子也用砖头垒成,一看就是有钱人家。六分钱一块的砖紧俏而又不好拉,发一坑石灰也是不小的数目,工匠的伙食还不能太差,处处都用钱,逼得人借了东家借西家,三瓜两枣的先欠着,秋后再算帐,还有的都过了多少年以后才还清,还的人满是歉意,被还的人说那几个钱不算啥,也没帮多大忙,其乐融融,都是这样的,也都彼此的帮助,互相理解。
不太富裕的人家砖头从地基垒到窗台齐,上半部分用打夯晒干的长方形土坯垒上去,这就叫半截软半截硬。这样的人家占主流,既省钱又比较体面一些了,至少可以多住几年。日子要是过的再稍差一点的,窗台外面的墙面用一层砖,里面还用土坯叫做半生不熟。穷人家就只能用砖头石块垒个根脚,上面全部用土坯,也就是说,一座地基,一面墙就已经开始显现富裕贫穷程度了,更大的差别再后面,最能看出贫富程度的还是房顶。
首先是穷人家的房顶,一般都是草毡子铺展压好的,这草也会分为三六九等,有的用麦秸秆,有的用芭毛草,有的用黄白草,有的用稻草,都是用经子绳扎紧编排,织成苫子以后,铺上去的。那些年就有人以这手艺为生的。工匠艺人活跃在农村,制造了生活的审美,丰富了农村人的精彩生活,他们有的终其一生,精益求精,反复钻研,顽强的毅力彰显了农村人的刚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再来说富人家的房顶就会铺上稿荐,糊上泥,扣上瓦,一排排,一趟趟,再弄些避邪之物,如麒麟,貔貅,龙等五脊六兽的物件,显示出威武霸气来。一般情况下,正脊为常见的“泥鳅脊”造型,中部置琉璃龙头一对,两侧兽头为螭吻造型,屋檐上瓦带勾头整齐精致。瓦房不是家家都盖的起的,那时候一套三间瓦房造价下来是5000元,而“万元户”在那时候,一个村上也出不了几个。所以有些人家就半泥半瓦,节省开支,二三千也能盖起来。这也相当不错了。
有合适的遮风挡雨的房屋住,是人们的追求,不管是多么穷,也不管是多么富,不管是盖草房,也不管是盖瓦房,一套封建迷信的程序都是一样的,先请人找会看风水的老师,放罗盘看方向坐标,选黄道定吉日吉时,有阴阳先儿眯着眼睛,扳着手指头,嘴里咕咕噜噜:“子丑寅卯,乾艮坤离,淇水在左,龙凤在右”玄乎一阵儿,民间称为看好。其目的就要躲“三煞、五黑”煞就是黑煞神,邪神。如果动工的时候黑煞神,从此路过,就是犯了煞。不能冲了太岁,否则很可怕,要么房倒屋塌,要么伤人。何日何时动工?有阴阳先说了算,他们很权威,很神圣。所以都会先毕恭毕敬请他们吃饭,好烟好酒好饭菜招待,农村人盖一回房子不容易,求个平安,图个顺溜就中。
从放线打地基的那一刻起,就算动工了,动工时要放鞭炮,有的还要杀老公鸡,头一垛,倒提着头,鸡血顺着墙基洒上一圈,意思是吓唬那些黑煞神,别让从这里过。建房过程中还有一系列仪式,到了安窗户的时候,窗户上要用红纸写上一个条幅,上边写道:“姜太公到此,安窗大吉大利!”立门的时候,门框上贴上对联,上联是:“鲁班问道何日好,”下联是:“太公答曰正当时!”房梁在建房过程中是最为关键和隆重的。
房梁一般分为三角形和“工”字形两种,如果是三角形直接装上两根木柱做“叉手”,如果是“工”字形要装上立柱和“二梁”后再装“叉手”,富裕人家大梁套小梁叫秦赫梁。整个梁架安好后,再在叉手上面放上房檩,房檩上面钉上椽子,椽子上面铺上防水苫草材料,防水材料上面铺上房瓦,屋顶就建好了。
上梁要选日子和时辰。为图个吉利,一般都选在农历含六、九的日子,时辰在接近中午时分。因为房梁都是在地上提前做好的,在没有起重设备的过去,想把一根几百斤重的木头徒手送到三四米的高度,是件既困难又危险的事情。选日子和时辰,是为了保证人身安全和工作顺利提前进行的一种祈愿活动。
正式上梁以前,房主要进行祭祀。首先请有学问的人,在房梁和门窗上贴上用红纸写的对联,房梁上一般贴的是“青龙扶玉柱,白虎架金梁。”横批为“上梁大吉”。在支撑小梁的两根立柱上,左边写上:“二四神仙立玉柱,”右边写上:“三六学士架金梁。”然后在正门前设立香案,摆上果品,房主毕恭毕敬地燃香,叩拜,燃放鞭炮。然后,上梁才正式进行。在农村盖房子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上梁”则是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农村有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可见房梁对于房子的重要性!上梁仙儿骑在上面,贴上姜太公到此,吉星高照。口中念念有词:“东边一朵红云起,西边一朵紫云开,主家新房盖起来 ,盖起来吆盖起来!四块金砖托玉柱,三根玉柱架金梁,幸福生活万年长,万年长吆万年长!”
为了作纪念,钉在屋子正中后方的那根椽子都是特制的。木匠用刨子将圆椽子的一侧刮平,房主请人用毛笔写上建房日期、房主和工匠的名字。如:一九七八年十月九日,张三建房,木工李四,瓦工王五。现在很多工程建好后,为了厘清责任也要镶一块“责任牌”,与此有些类似,如今都成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新房建起要请客吃饭,那些年都是在院里垒个临时土灶台,架上大锅,借来桌椅板凳,案板茶壶,碗筷盘碟,请上会做菜的大师傅,左邻右舍,家门同姓的都来帮忙,择菜洗抹,各自忙活,有条不紊,非常热闹,亲戚朋友会送来匾额,以示祝贺,有管事儿的老支客迎接,嘴巴里说着吉祥话儿:“今日来到贵府前,眼前美景真新鲜,八字衙门分左右,一对狮子滚绣球。两扇大门光溜溜,漆匠师傅把漆油,碗大铜钉钉门口,钉成梅花开枝头。威武雄壮状元府,将来必定出诸候。”
众人听罢都拍手叫好,一会儿又有人来送来,支客便又开始:“一副对字分左右,文人提笔写春秋,能工巧匠手艺精,龙飞凤舞瑞气生。上雕五龙来捧珠,下雕双凤朝阳鸣,左有青龙龙摆尾,右有白虎啸山林,左来右去龙吸水,前连后挂虎翻身,前面有棵摇钱树,后面有个聚宝盆。摇钱树下栓金马,聚宝盆里聚金银,左有一口凤凰井,右有一块紫竹林,凤凰井里龙泉水,紫竹林里凤凰鸣。”
接二连三的朋友来,还有词儿:“府门景致观不尽,我捧号匾进高庭。走进华堂喜洋洋,烛光辉映瑞气祥,金鎏罗汉八宝衣,琴棋书画挂两旁,我向号媒作个揖。再把金匾来递起,金匾送到贵府上,贵府幸福万年长!”支客老爷的词说不完,都有一套自己的看家本领,有层次,有文采,令人佩服!请他们来不仅能收到知识,气氛也更加的热闹。
到了九十年代初,预制板大兴起来,有三孔有五孔,宽厚不一,价格不一,里边拉上钢筋,水泥浇上凝固,小舅爷在预制厂上工,就在陆营镇街南头,手扶拖拉机也多了起来,专门运送沙石的也多了。乡村建房开始大变革,瓦房纷纷推倒,开始建造楼板平房,平房都是小三间,正中间仍然是堂屋,左右配厢房,灶房拐角连体,形成7字状,房顶上晒粮食,也很干净。刮风下雨也不怕,没过几年,平房现浇成了主流,不再用预制板,直接用水泥灌浆浇顶,凝固后再拆掉支架,俗称“打渴子”。高度开始往二层三层上升,格局也开始讲究了。这个时候,都用红砖了,窗户有水泥雕工的,有钢筋加木架的,并且有了钢丝网护在外面,不再是糊上报纸或者是挂个塑料布之类了。三间平房加楼梯造价花销一万元左右,二层三层就二万多一些,因为越往上越省钱。格局也发生着变化,房间可以转角,可以互通,可以有暗门,楼梯可以里面,可以在外面,本家爷熊永长,高小学历,是个建筑设计师,他自学成才,任生产队队长,并且会制作毛笔,做过毛笔生意,见闻丰富。他精于建筑平面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等方面,显示出独创和完美的意境。一九九三年我们俩家同时建房,父亲沿用了传统正堂,楼顶现浇,东西厢房,东边厨房暗含转角楼梯内上平台格局。围墙外用水泥从墙根泯起一米,防止雨水浸基,楼顶一周用砖花拼装,楼梯外墙也用水泥钻花拼接,非常时尚,爷家自己设计,用西三转内二,暗门互连,外上楼梯上平台,再建顶楼小暖阁之格局,颇有创新,现代感十足。这个时候,就没有了跺鸡头,上大梁那一套繁琐的礼数了,贴个大吉大利的红纸对联还是有的,请客吃饭少不了。
乡村建房动应大,时间长。有本村及附近包工队包揽,主人家买齐所有材料。在父亲的工作手册里,发现了我家一九九三建平房的所有明细:红砖29000块,八分一块,2320元。水泥6吨,二百四十六一吨,1476元。钢材,四千一百四十一吨,6.5厘米,三百八十九,梁头,角,梁门头,窗户等共计1200元。白灰四点五吨380元,楼梯板,花眼砖110元,办宅基证100元,铁钉,竹跳板45元,黄沙18车112元,运费590元,石子二车,290元,打夯振顶60元,铁皮130元,铜管52元,冲木做框60元,麻绳10元,饭菜招待580元,杂费开支64元,荣陆做门200元,雕栏234元,所有款项共计9766元。施工队李小俊(另发现一行小字有股票3000元,代码0026982、0026981有3500元。)另外还有一份明细是1979年十一月,盖三间瓦房共计用513.6元,饭菜招待费100元。两个时期十五间的对比,反映了农村的巨大变化,这一时期,村民开始纷纷外出南下广深,北上打开。挣钱以后,回来又建房,借鉴外地不同风格,打造自己个性化房屋了。后来新农村改造,集体又统一划地,统一建房,统一风格。
进入新世纪以后,乡村急剧变化,现代农业产业化取代分散式农耕劳作,外出打工致使家乡成为老少留守的空心村,建筑风格迥异,大部分在外地或城市安家,也不用再比建房,拼富贵。乡村振兴提出以后,无论是改造还是新建,民居尊重当下的生活方式、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特质,以留住具有浓郁风土气息的地域之美。建筑外观往往影响人的第一印象,亦是展现地域精神的重要载体。原来的牛羊棚已变为现在的车棚,原来的围墙,独特的标识已不存在,大都是开放式立体布局,去年故乡出现了新型前卫的建筑以塑钢材,仿欧美小别墅,全扣件,工厂标准化,几天就可以建成。外观漂亮,但是并不被传统所普遍接受,防护性差,隔热防冷较差。牢固性,使用年限值得观察。现在回到乡村去,看到片瓦无存的宅基地,你不能说这家人一定很穷,有几层小楼你不能说这家人一定很富有。
这些茅草房,瓦房,平房,新农村房已在历史的进程中已经渐行渐远,它们永远像一块符号,闪在历史的云烟里,现在的楼房以白色为主,点缀着红黄橙绿,但是知道瓦片儿,大梁,椽子的人一定不多了。它们就像旧物件一样,慢慢的消失,带着人文、历史气息的旧物,凸显在多姿多彩的现代生活中时,总能够或多或少地,唤起我们对旧时光的感念。白居易《长恨歌》:“惟将旧物表深情,钿盒金钗寄将去。”故乡建房风格及风俗所呈现出旧物的生命力,从来都在情感的空间里延续。故乡陶王庄在记忆里生长着。
作者简介:熊向阳,网名:向阳花开,汉族,籍贯:河南南阳人。四川省散文协会会员,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南阳市首届草庐文学研修班学员,湖北省襄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杂志》现代诗编审组长,大豫文学网特约作者,曾任学校海风文学社编辑,北方文学研究所采编记者,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当代作家》《西南文学杂志》《东方散文杂志》《中国乡村杂志》《齐鲁文学杂志》等。

主       办:《东方散文》杂志社

顾        问: 林   非    贾平凹     万伯翱

韩石山   许    晨     石   楠

社        长: 刘云龙

总        编: 憨   仲

副   总   编:蔡永祥   毛小东

总 编 助 理:冯小军   李   婷

编辑部主任:白  冰

值 班 编 辑:魏玉玲

选 稿 编 辑:张  波

责 任 编 辑:杨玉泰    国际军    张广利    许玉红

李建文    陈庆连    丁    素    路曼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