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玉器鉴定的步骤和方法
第三步 通过理论学习,采集实物标本,看惯确真红山文化玉器(馆藏最好,当然馆藏品也有仿制品),就要总结学习红山文化玉器器表特征——称之为“征”。
此环节学习,对于红山文化玉器鉴定至关重要。实际上,在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潜移默化的进入这一步学习了;只是不够全面,不够清晰,不够系统。
红山文化玉器,器表特征包括:工、沁、壳、斑痕、光,五类特征。
工——即工痕,制作加工留下的痕迹特征。
工痕包括:切割痕(切割痕又分线切割和片切割);钻孔痕(钻孔痕又分桯钻痕和管钻痕);还有减地、打洼、宽阴线、V形底、瓦沟纹、钝刃边和器物表面打磨抛光留下的痕迹等等。
沁——即玉器在漫长的时间里,由于所处环境湿度温度的变化所致,使玉器表面失去水分所引起的色变,通常称为受沁,有白色沁、黑色沁、红色沁、褐色沁等。
沁色的特征是:无论什么颜色沁,沁痕的边际在接受反射光时,反射光的角度和亮度不发生改变。从沁像形态上有云雾沁、局部受沁、奶白皮、鸡骨白等。沁色多数是阴阳面,当然也有通体受沁的奶白沁和鸡骨白。
壳——这里是指玉器表面,反复干燥和湿润,沉积水里的钙质,经年累月,形成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碱皮壳。
碱皮壳的特征:碱皮壳是由玉器表面附着水里的钙质沉积结晶而成,一般呈黄白色且分层出现,最底层通常呈半透明状。碱皮壳与玉器表面结合严密结实,坚硬而有脆性,通常以分层且逐渐变厚,最底下一层几乎透明,碱皮壳通常在玉器的一面出现,所谓的阴阳面,与沁色的成因和方向恰好相反,碱皮壳很少有通体包住的。
斑痕——是指红山文化玉器在漫长时间里,经过使用或埋藏过程中,造成的诸多痕迹。
瘢痕种类和特征有:有使用痕、鱼籽斑、橘皮纹、冰裂纹等。其中冰裂纹是由温差造成的玉器表面的皴裂,类似钝器撞击冰面形成的裂纹,切记千万不可与玉料原有的绺裂混淆,绺列入里的,冰裂纹是浮于表面的。不常见的蚁穴、收缩等特征暂不做讲解。
光——是指玉器历经几千年时间,表面氧化留下的一种内敛宝光。有的藏家称作包浆,还有的藏家称作皮壳。
光的特征是:这种时间造成器表氧化的光,宝光内敛晕散,不浮于表面,不发贼,基本不会形成亮点和亮线,类似石蜡表面的光。另,红山玉器中一般不会出现玻璃光。
以上红山文化玉器五类器表特征,如何进行具体辨识和确认,稍后讲解标本,每一项特征我们尽量概括为一句话,来给大家做出归纳解答,配合标本会更加直观,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里不做详细语言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