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堂--曾国藩修身九和十【日知所亡,月无亡所能】

现在社会很多资讯,很多人就会很乱,《国学堂》特别把《曾国藩修身十二条》拎出来,希望把国学的精神和当下的生活结合到一起。接下去讨论曾先生的“日知所亡”和“月无亡所能”,每日每月该做什么?当然这个做的内容还是具有时代特性的,例如那个时代是写诗作文,现代人基本上不写诗,或许可以对应收藏或者旅行,或者其它让自己有所寄托的、修身养性的事情上。

01

日知其所亡

日知其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有求深意是徇人。”每天都能知道所未知的:每天读书,都要把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不要刻意的从书中谋求深意,否则就是屈从于他人。

《论语》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每次温习旧的知识, 都能有新的体会和新的发现,说明自己已经掌握了基本原则,并且能够灵活分析和应用。而刻意的从别人或圣人的书里寻求深刻含义,就是书呆子了,会使自己永远没有正确的主张,做事的时候往往会屈从于他人。每天都能记录心得体会,以免将灵感忘记,这样既可以检验自己是否有所长进,又能做到温故而知新

每日温故而知新,和红学家类似的味道,反复地读《红楼梦》,每次读都不一样感觉,都有新的体味,因为每次年龄不一样,心态不一样,环境不一样了。当你读书的时候,会在书边上写些边批心得啥的, 本身读书就是一个状态。常常读书的人,基本上都会觉得写书的人都很聪明,相对自己就不会很骄傲, 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山外有山,楼外有楼,  更重要是看自己的命运。

曾先生那个时代把“读书作诗写文”就要置于就是真相,  是向真相努力的方向。读出自己的感受, 并和别人的感受共鸣, 如此才会心得语。每日都发现自己的缺失, 每一瞬间都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感受自己的生命的状态, 每时每刻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不断发现真相,  怎么样的人生才算成功? 每天健体健身, 每天要健心, 锻炼自己感受力,觉察力,每天进步一点点。

02

月无亡其所能

月无亡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昧耽著,最易溺心散志。”  每月都能有机会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本领:每个月必须作诗歌或者短文数首,用来检验所学的理论是多了还是少了,所培养的真气是否充盛。不可以一味地懒惰迟延,这样子最终以使自己的远大志向丧失殆尽。每月都能复习的主要是指戒律, 做诗的目的是用来表达志向和情感的,最能体现自己的修养和气度的。

《论语》里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亡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月都能按照戒律的要求去做,就是温习, 倘若懈怠,就容易堕落。 凡是胸怀大志的人, 必须牢记这个基本点。否则决不会有大的成就,事业也不会保持长久。每月写篇文章, 再看看能不能结成丹,当时的心是静的, 还是有些乱的,作的文章字里行间就可见一斑。中国古人的精神领域---寄托于诗、书、画、山水 等, 也可以是实质领域---如“茶”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不如意的时候古人都在写诗, 都用诗文来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

文人曾描述那种平静无我的状态,入定的状态,就是坐着什么都不想的状态,  脑子一片空白,坐在“圣塔”旁,仿佛我就是塔,塔就是我的存在,宁静而无他。或许这就是一种意境, 一般人所不能达到一种状态,或者这种状态稍纵即逝,所以异常珍惜之。

现代社会似乎太烦躁,或者说个体的心态已经烦躁,看周围就像是照镜子看到自己烦躁镜像而已。就拿路怒症来说,很多时候有可能只是自己内心的烦,遇到了一点堵车就怒上心头了, 怒不可遏的样子。其实更多还是自己心里状态, 如果自己心里是平静的,表现的也会很平静,虽然周围还是在“堵车”。就像一个心态好的司机说的,外面已经堵车了,已经够烦了,我还让自己内心的不好情绪来伤自己,真的做到了“堵车不堵心”!

栗强老师列举现代人“收藏”,相对古人的作诗,来培养自己的真气, 不过同样也指出通过它养气,同时也不能沉迷于它。旅行也是一样,可以释放压力, 看一路的风景都很不错,就是欣赏。同时现代人的微博,每天都作文,也可以说每天都写得现代诗,适量也是很好的养气过程,但是如果每天写好几百条,那样子沉迷进去了 , 那就“溺心散志”,被掉进去了。

每天都知道自己缺什么。每个月不忘记自己的进步,每个月不忘掉自己这个月增长的东西,做一个总结!这样子的人就是很好学的了。其实也可以简言之,就是在短时间的节点里,比如每一天是看见自己的问题;但是从长时间来看,比如一个月的时间里,是要总结自己的进步。

说到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我们应该是每一天看见自己的问题,长时间看到自己的进步; 还是每一天看见自己的进步,长时间看到自己的问题呢?显然曾国藩先生承袭的是第一个观点,这个是修身和修心的一个很有趣的心法。


关注“国学文化太美”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页面:

通讯录→公众号→右上角“+”→搜索“KYGuoXueWenHuaTaiMei”

文章页面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