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唐诗解读——杜甫之《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暧睡鸳鸯。

注:

迟日:春日的阳光。

解读:

绝句这一名称起源于南朝,相对于“连句”而言。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通常分为五言、七言,偶有六言。绝句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梁陈时已经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言短诗,其压韵平仄相对自由,或称古绝句。

唐以后盛行的的近体绝句,格律上相当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故唐人所作的近体绝句,在诗集中也归属律诗。后人也有以为绝而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者,此说由归纳唐人绝句之格律形式而生,用以说明绝句来源及得名。

杜甫的作品并不以绝句而见称,从他作品中,他似乎对绝句这种体式也没有太多的关注,但是从他的作品来分析,可谓信手拈来,一气呵成,清新自然而别有风味。

这首诗化用了《诗经·豳风·七月》之语典: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所谓“春日迟迟”,在诗中是从采蘩女的感觉来说,但在诗人的笔下,其中不乏舒缓之意蕴。随着春风的到来,阳光日渐和暧,万物开始复苏,冰雪渐渐消融,泥土开始变得松软,枝头的嫩叶也在舒展,一切都显得那样和畅顺意,大自然到处都透着一股春的生机和活力。

“迟日”是全诗的总领,是它引发了大自然物候新变,也因此接下来,在诗人的眼里,是如此的明媚秀丽。首句“迟日”是“江山丽”的原因,而“江山丽”是“迟日”照耀下必然的结果,而接下来的三句,表面上紧扣“江山丽”来展开,但实则是围绕“迟日”而来。

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春风才会如此温暖,才引得草儿泛青,花儿吐蕊,就如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在杜甫的笔下,春光在迟日的发酵下,越来越浓郁醇美,叫人陶醉其间而不能自拔。不光是人,就连水边成对的鸳鸯也沉浸在舒适与惬意之中,懒洋洋地卧在沙滩上,打着盹,悠闲地享受着阳光、春风、暖沙带来的从容与安逸。

诗人在表现静谧是以声衬静,以动显静,最终以末句表现闲逸与安宁。字面上来看,诗人把春燕写得欢快繁忙,它们不断地衔着水边的新泥,为自己筑起新的巢穴。这也可以看成是诗人长期奔走异乡,漂泊无移而暂居成都草堂之后安逸、淡然、闲适的心情。所谓“见万物莫不适情。于此而涵咏之,体认之,岂足以感发吾心真乐乎。”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