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李政道教授在谈到人才培养问题...
1984年,李政道教授在谈到人才培养问题时,曾风趣地打了一个比方:
一个上海学生对上海马路十分了解,
另一个学生从来没到过上海.
若给他们一张上海地图,告诉他们明天考画上海的地图和填写街道名称,则后者可能考得比前者好.
但过了一天,把他们放到上海市中心,假定所有的路牌子都拿掉了,那么谁能正确地走到目的地呢? 答案是显然的.
李政道教授接着说:“真正的学习是要没有路牌子也能走路,最后能走出来,这才是学习的本质. ”
可是,当前很多学校的数学教育却并没有做到培养这种“没有路牌也能走到目的地的能力”。
现在很多高中老师上数学课,PPT一打开,列出本节课要学的数学知识点,公式,便开始讲题目。
究竟是做题目是为了巩固知识,还是知识点是为了做题?这是不是本末倒置?
我调查过很多的学生,问他们数学课老师是怎么上的?
很多都说,老师上课一般都不会用课本,就是用PPT或者讲义,一讲完知识点课堂上就马上讲题,练题。
很少讲课本公式的推导,很少讲课本上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联系,让学生多练题,这样教的好处是,学生在课堂上仿佛做了很多题,照着着老师给出的公式(比如等比数理的求和公式,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等)能够解决一些题目,可是过一段时间后,却忘记了课堂上到底学了什么,也想不起那些公式了,毕竟之前是瞬时记忆,又是死记的,能维持一个学期就不错了。
所以从长期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可取。
这种模式只是看起来很美罢了!
于是,就不难解释很多学生单元测试的成绩很好,综合测试的成绩却很差。
于是,也不难解释,很多学生高一的数学成绩还可以,到了高三一轮复习却感觉高一的数学内容没学过一样。
我们不防来给自己的孩子做个测试?你就知道他在学校受到的是什么样的数学教育了。我们可以这样问自己的孩子:
1. 圆的面积为什么是πR²?(其实小学课本上就详细介绍了无限切割和拼接的方法,其实就是高中和大学的积分方法)
2.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怎么推出来的?
3.正弦定理是如何推导的?
4.余弦定理是如何推导的?
……………………
有人可能会说,学校数学教育这种模式能够通过校外培训补课纠正过来吗?
答案是否定的。
学校的课堂上老师都没有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公式的由来,在尝试推导公式中体验到数学思维和方法,课外辅导机构的老师能有那么多时间这么详细辅导学生,并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推理的乐趣和方法吗?
这是不现实的。
课外辅导的时间少之又少,大多数辅导机构吹嘘(某思某学等等)的“十个口诀帮助学生提高……分”等等,都教的都是模式化的解题模型和记忆口诀,短期内确实能提高学生成绩(这正是家长想看到的)。
但是长期来看,学生并没有学会自己不看路牌走出数学的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