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夫:字美观则不古,字不美观者必古……

🔥书艺咀华咀嚼书法艺术之英华!

刘正夫尺牍《佳履帖》

刘正夫(1062—1117),字德初,浙江衢州人。官至副国级,北宋徽宗年间宰相,封康国公。工书法,在书法理论上也颇有研究,有《论书》一则流传至今。

我们看看刘正夫在《论书》中的一段经典书论:

字美观则不古。初见、使人甚爱,次见之、则得其不到古人处,三见之、则偏旁点画不合古者盈在眼矣。   字不美观者必古。初见之、则不甚爱,再见之、得其到古人处,三见之、则偏旁点画历历在眼前矣。   故,观今之字,如观文绣;观古之字,如观钟鼎。学古人字,期于必到,若至妙处,如会于道,则无愧于古矣。
此论虽是文言,却如白话,意思不需多解释。但他所表达的书法审美观念,却不是今天的人能够容易理解并普遍接受的。看着漂亮的字,就缺乏古法古意吗?而不漂亮的字,就一定充满古法古意吗?这个话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太绝对了。但事实上,刘正夫的意思并没有这么简单,他所说的“美观”,也不是单纯的如任政行书、刘炳森隶书、田英章楷书那般结体匀称的单字之美。
刘正夫的论点,是建立在对古法古意的理解上的。这个话对内行很容易理解,但对外行却颇需要费一番解释的功夫。其实,从北宋初期的“宋四家”苏黄米蔡开始,书法媚丑之论已经开始有了,到刘正夫此论,更加鲜明。后来到明代的傅山,更是抛出“四宁四毋”论,可参见《“丑书”滚开!傅山的“四宁四毋”究竟指什么?》。
这里的“美观”,简而言之,就是程式化、定式化的字。既然有美观,那就有不美观,也就是不定式的字。为什么定式的字就是美,而不定式的字就不美呢?这种观点,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从艺术上、美学上去界定书法,而仅仅是从形式上、感官上来认识书法。以楷书为例,既有定式的唐楷(主要是唐中晚期),也有不定式的、不规则的、过渡期的魏楷晋楷。那么,柳楷与锺楷,谁的更美?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如果问,谁的更古?那毫无疑问是锺楷,是锺繇的楷书。但锺繇的楷书,在外行看来,却会觉得歪歪扭扭、大大小小、长长短短、胖胖瘦瘦,没有柳楷的“状如算子”好看。
左 锺繇 宣示帖,右 柳公权 金刚经
这大概就是内行与外行看字的区别。大部分外行更容易把田楷奉为最佳楷书,这是有书法审美渊源的,我们既要抱着批判的态度,更应该探究形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哪里。

不定式,也就是不规则的,变化的,难以捉摸的,但这与不标准、不成熟不是一个概念。正如一些书法研究者所说的:

形式上的成熟与否,不该以是否标准化为尺度,而应以内在是否具有美的规律、而外表又不可捉摸为上。

这才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审美方式。比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才有意境,如果一眼就看到前面的村庄,那就毫无诗意了。比如,“望穿秋水”,如果一眼就望见了,那么所有的浮想联翩、美好遐思就都没有了。

所以,形式上的成熟,也即形式上的规则化、程式化,只是一种机械的成熟,一种低层次的成熟,初看尚可,看久生厌,不含蓄、不耐看。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回过头去读刘正夫的那段话,就很明白了。

研究一下书法史,或许对我们理清理解这些问题更有帮助,推荐:

阅读更多👇

🔥这小楷,古意盎然🔥

🔥何绍基颜体写小楷,古拙丰腴

🔥乾隆的审美,被雍正甩掉几条街?😂

🔥书法理论金句子,最好背下来!

记得谁说过,让成年人上瘾的东西,一定不是甜得发腻的,而是像茶像酒一样带点苦涩的……道理好像都差不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