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大窑沟老邮局,老青岛难忘的记忆!
图片建筑即为曾经的堂邑路邮局,这幢别具一格的建筑,曾是“大窑沟”地区的地标性建筑物。可惜的是,这座无数老青岛至今难忘的邮局已于1984年被拆除。随着几年后,市场三路人民市场的拆除,大窑沟这两座相邻不远、饱经风雨沧桑的历史老建筑,曾经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就此消失......
德国强占胶州湾后,日本也一直对青岛垂涎已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23日,日本联合英国向德国宣战。由于双方兵力差别悬殊,11月7日,德军向日军投降,从此日本取代德国,开始了第一次对青岛长达8年的殖民统治。
随着日本侵占青岛,日本侨民也开始大量涌入,数量骤增,日寇当局在 “小鲍岛”和“大窑沟”两处区域划拨土地,供后来的移民建房居住,同时为了满足这里新增移民所带来的各种需求, 邮便局、公立市场、取引所等大型公共设施的陆续出现,以市场三丁目(今市场三路)、中野町(今聊城路)为中心的“大窑沟”逐步成为青岛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
堂邑路邮局建造于1918—1919年,大楼位于堂邑路5号,处于中山路、济南路、堂邑路、冠县路、市场三路五条街道交汇的东北侧。主楼为三层建筑,平顶钢筋混凝土结构,主立面采用当时盛行的对称设计手法,顶部有时下流行的的装饰性山花石雕。因紧靠大窑沟,老百姓都习惯称之为大窑沟邮局。
日本侵占青岛后,接管了德国在青岛的邮电机构,设立邮政、电信业务合一的“野战邮便局”,最初归日本守备军军政署通信部领导。1917年9月,日寇在青岛设立民政署递信部,内设邮政、电信管理机构并管辖发电所。将“野战邮便局”改为普通邮局,称“青岛日本邮便局”。1919年6月,迁入了新建成的所泽町(今堂邑路)邮政大楼,称”青岛管内青岛邮便局“。堂邑路邮政大楼正式启用。
建筑的外墙为淡黄色,在整个区域内尤显醒目。许多年来,这幢别具一格的建筑给许多人都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1922年12月10日,根据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其《细目协定》,中日双方在青岛举行了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正式收回青岛主权。至此,被德国、日本强占二十余年的青岛,经过中国人民的努力抗争,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38年1月,日寇二次侵占青岛,随后开始进驻并控制青岛邮政业务。堂邑路邮政局被划归“北平邮政总局”(1942年7月改称“华北邮政总局”)管辖。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堂邑路邮局重归山东邮政管理局管辖。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堂邑路大楼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邮电部接管。随后,邮政业务得到快速恢复。1951年8月1日,青岛市邮政、电信两局合并为青岛市邮电局,大楼改为堂邑路营业处。1958年,堂邑路邮局设报刊零售门市部。1962年,青岛市邮电局设国际邮件组,堂邑路邮局全面办理各种国际邮件的收寄业务。1981年9月22日,青岛市邮电局设国际邮电业务科,专门管理邮电国际业务,由堂邑路、广西路支局对外营业。曾经的堂邑路邮局在许多年来一直是全市面积最大、业务最全的邮电机构。
六十多年前,“集邮”仅仅局限于极少数人中。随着人民生活和文化的提高,逐渐出现了集邮群体。随着需求的扩大,在堂邑路邮局外的马路上,出现了一个规模不大的邮票交换场地,堂邑路邮局及其所在的大窑沟也被很多人称为青岛集邮市场的发源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青岛自发的邮票市场在这里逐步恢复并壮大。随着改革开放,邮票交易市场也逐渐开始活跃,小贩们坐在台阶上,聚集在邮局大门洞的两侧,每到星期天,邮局四周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加之相邻的市场三路上人民市场的繁华熙攘,这里也再次成了老市北繁华的区域。
这里对于老青岛的集邮爱好者来说,就是一座永远存于记忆中的殿堂所在。
堂邑路老邮局大楼的结局与岛城不少相同历史建筑的命运相似,它在1984年被拆除改造,这座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地标建筑轰然倒下。按照当时的说法是“由于建筑陈旧,营业场所狭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现代化需求……”等等。后来,原地被一座没有特点、没有个性的15层新建筑代替......
随着新邮局高楼的建起,市场三路一带又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1993年12月,在众人的惋惜声中,昔日的老人民市场大楼也被爆破拆除,这片区域多年的繁华、喧闹悄无声息般的像潮水一样消退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大窑沟的商业人气完全消失。
曾经繁华喧嚣的大窑沟就这样彻底的安静了下来,比之逐年落寞的中山路老街,这里更是常年的萧条,再次来到这里,堂邑路、市场三路让你感觉已是如此的陌生、令人大失所望。同样的位置,虽然是一座更高大的邮局,但老青岛的心里始终还是那座被拆掉的别致建筑,而这些,只能从些许珍贵的老照片里找寻那些难忘的记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