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中国的历史上,秦王朝的建立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在一百四十年的时间里,秦国从一个北部小国迅速扩张,并在秦王嬴政手中统一了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也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基本格局。重新划分国家的行政区划、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秦朝推动了中国的进步。
然而,秦帝国“兴也匆匆,亡也匆匆”,如此强大的秦王朝,仅仅十五年就灭亡。
就在秦末,中原大乱。面对有可能的王朝倾覆,当时戍守岭南的五十万秦军却按兵不动。一直到公元前113年,南越国第四代君主赵兴向汉王朝请求“内属”,南越才彻底并入华夏。在此之前,这些兵士本有无数次的机会北上,却都安心戍守在南越,并因此诞生了一个特别的城市——佗城。
虽然叫做佗城,但其实,这只是一个镇子,距今已有2234年的历史。佗城镇位于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的最南端,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历来龙川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重镇。河源是客家人开发岭南最早的地区,也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并且,河源还是真正的“恐龙之乡”,是世界罕见的集恐龙蛋、恐龙骨骼和恐龙脚印化石“三位一体”的埋藏地。
佗城原名叫做“龙川城”,后来是为了纪念首位县令赵佗而改名佗城。
还记得我说佗城很特别吗?这座千年古邑,底蕴深厚,行走其间,你就仿佛打开了一本岭南历史文化的说明书。
而赵佗,给佗城留下的还不只是佗城这一个名字,还有驻扎于此的五十万秦军。
这段故事,得从头说起。
在完成统一后,秦王朝有两次对外的大规模用兵,一次是蒙恬领兵三十万北击匈奴,另一次就是征伐南越。大部分人对北击匈奴比较了解,而征伐南越就知之甚少。但实际上,秦用于出击南越的兵力,不仅远远超过北击匈奴所用,甚至战争时间还要更早。
由此可见,秦王非常重视南越。
公元前214年,任嚣、赵佗统军二次南征,终于顺利攻占,并设置三郡。为了稳定军心,解决大批士兵的配偶问题,三郡向朝廷申请加派3万单身女性来岭南,理由十分含蓄:“为来自北方的士兵补衣服”。秦王心有灵犀,只是在人数上打了折扣,派来了15000名女子。
然而直至四年后,秦始皇病死,征伐南越的五十万军队都没有北归。后来,秦王朝越来越乱,但秦军士兵并未出现逃亡和哗变,反而是听从赵佗调遣,在广西筑起秦城,并沿广西三江至广东南雄一线布防,闭关自守。
秦朝灭亡后,汉高祖三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建立南越国,号称“南越武王”。
没人知道为何这五十万军队没有回援中原。历史只知道这些征战将士来自广袤千里的中原大地,他们的姓氏繁杂,而今天的佗城,不过4万的常住人口,居然有179个不同的姓氏,是一大文化奇观。《百家姓》不过收集了438个姓氏,而佗城镇调查统计出来的179个姓氏,几乎占了《百家姓》的三分之一,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除了文化之上的意义,千年风霜也给佗城留下了无数古迹。位于佗城镇中山街的南越王庙,占地面积352平方米,是后人为奉祀秦县令越佗所建。远远看着,小小的建筑并不算起眼。
走近才能看到,南越王庙的字样。
因为原庙碑被毁,南越王庙的始建时间已经无从查考。正门上方这块“南越王庙”的石刻横匾,是乾隆四十五年所刻,很是古朴。
进入内部,南越王庙整体是砖木结构,分前后殿,中间有一个长方形天井。
站在天井内,碧蓝的天空显得无比高远,你只觉自己好似穿越到了过去的时光里。
所谓考棚,也被称作贡院,就是科举考试的地方,一般只有重要州府才会设置。
位于佗城镇西门的龙川考棚,就是广东、福建的学子参加科举考试的地方。龙川考棚建于清朝光绪二年,整体是二进院落四合院式的布局,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朱红的色调营造出了一种沉稳的意象。
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到如今,龙川考棚保存有考场两处、办公场所及宅舍各一栋,足以让我们去探究过去的人才选拔制度。
是不是觉得奇怪,考试的地方为什么这么空旷、开敞,也太容易作弊了吧?
其实,过去考试的时候,每个隔间都是封闭的,考生要被关在里面三天,他们只能提前备好干粮进来考试。
进考场之前,要搜身。
考试非常严格,一旦发现作弊,是要砍头的。
想睡觉的话,把桌板拆卸下来,和凳子拼在一起,就是一张床。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总之,这三天对考生来说,是生理和心理的莫大挑战。
除了文考,龙川考棚内还有武考展示。一座弯弓射箭的雕塑,栩栩如生。
既然有考场,那么必然有读书的地方。佗城镇还有一座建于清顺治七年的孔庙,也被称作学宫。
龙川学宫,位于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学前,始建于清康熙七年。其实,龙川建立学宫的历史始于唐代,当时龙川学宫尊孔读经的习气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直绵延到后世,浓郁的儒学文化使整个佗城都增添了厚重的神韵。
走在龙川学宫内,古朴的建筑在周围环境的衬托下,显得越加厚重。
注重教育的优良传统,也使佗城旧时的科举成绩斐然。据统计,自唐宋以来,佗城有进士28人,举人112人,秀才更是有2000多人。
位于佗城镇中山街光孝寺内的越王井,也是佗城的一大看点。
这是赵佗故居的汲井,后来赵佗成为了南越王,故被称为“越王井”,又称“万寿宫井”。随着历代王朝的兴废,这座古井饱经沧桑2000余载。
佗城还有一处保存完好的明代城墙。在繁花点缀之下,斑驳的灰褐色城墙竟然成为了背景。抬手抚摸其上,有种坚硬、冰冷的触感。
始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的龙川县商会,是当地商人“联络各方信息,共谋求存之道”的场所。整体建筑风格颇有点欧式的感觉,有点与周围格格不入的意思。
最后还有佗城影剧院,这是一栋十多米高的中西合璧建筑,建于1962年,十分高大、气派。据说外墙的砖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每家每户从家里捐献出来,然后大家一齐动手砌上去的,所以墙面看起来不太整齐。
虽然不知真假,但今天影剧院外墙上的标语,还是表明了曾经这里是一个时代的宣传中心。
走走佗城,这个小镇处处充满惊喜。有人这样说过,先有佗城才有今日的广州。从历史长度说来,这句话无可辩驳。那么,就只有等你们亲自来,才能感受佗城的魅力了。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