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青少年受益一生的好素质》【全文2】

.

第二章 提升人格魅力

一个人的道德品格的高低,常常决定他人生境界所能达到的高度。在大是大非面前,最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最好的证明,便是他的行动。阿基米德是古希腊的数学家,当罗马士兵的刺刀戳到他的鼻子上时,他却说:“慢一点,慢一点杀我的头,让我把这条定理证完,我不给后人留下一条没有证完的定理。”秋瑾,这位以挽救祖国危亡为己任的女侠,她的誓言是“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些“为天下谋”而“不为身谋”的志士们,用生命和鲜血将人格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第一节人格的概念

如果说性格是由各种性格特征结合而成的复杂结构,那么人格则是包含性格在内的复杂结构。每一个人都有比较系统、完整的关于自己以及对接触的人的行为、品行的看法,不论你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它实际上就是一种潜在的“人格理论”,这种理论帮助你随时随地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并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究竟什么叫人格?明确阐明这一概念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有许多概念多与人的行为风格相联系,诸如气质、性格、个性等。因此,对人格概念的理解最好通过与之有关概念的相互对照、把握它们的相似性与区别而获得。

一、人格

人格一词的英文personality 是从拉丁文persona 演变来的。拉丁文的原意是面具。面具是用来在戏剧中表明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而这也就是人格最初的含义。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使用“人格”的概念,并引申出较复杂的含义,包括: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表现方式,他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与其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声望和尊严。在现代英文词典里,仍然可以在“人格”(personality)这一词条下看到上述含义的影子。

心理学家们对人格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阿尔波特曾列举出50种不同的定义,足见人格概念中的分歧,同时还表明人格的复杂性。但众多定义有一个基本相似的看法,即认为人格是与人的行为风格或行为模式有关的概念。从以下各种定义可以看到这种共识:“人格是个体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行为模式的总和”(艾森克,1955);“人格是一种倾向,可借以预测一个人在给定情境中的行为,它是与个体的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卡特尔,1965);“人格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过程,它组织人的经验,形成人的行为和对环境的反应”(拉扎勒斯,1979);“人格是个人心理特征的统一,决定(内隐,外显的)行为,同他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异”(米歇尔,1980)。如果把诸多界说总结起来,可以这样概括:人格是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性。人格标志一个人具有的独特性,并反映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交织。这个定义反映了人格的复杂性与多维性,它包括:

1.整体性

人格标志一个人表现在行为模式中的心理特性的整合体,它是一种心理组织,构建成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特征结构。它不能被直接观察,但却经常体现在人的行为之中,使个体表现出带有个人整体倾向的精神风貌。

2.稳定性

由许多个性特征组成的人格结构是相对稳定的,在行为中恒常地、一贯地予以表现。这种稳定性具有跨时空的性质,即通过个体人格,各种情境刺激在作用上获得等值,产生个体行为上广泛的一致性。但是这种稳定性是可变的、发展的而不是刻板的。这是因为:各种人格特征在某个人身上整合的程度(如稳定性)不同;一个人可能具有相反性质的特征,在不同情境中可反映它们不同的方面;暂时性地受情境的制约,表现出来的并非个人的稳定特性。

3.个体性

由于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构成了不同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尽管不同人可以有某些相同的个别特征,但他们的整体人格不会是完全相同的。

4.动机性与适应性

人格“支撑”行为,它驱使人趋向或回避某种行动,寻找或躲开某些刺激,人格是构成人的内在驱动力的一个方面,它的动机性与内驱力或情绪不同,它似乎是“派生的”,情境刺激通过人格的“折射”引导行为,致使行为带有个体人格倾向的烙印,成为一定的行为模式。人格的这种驱动力反映着人格对人的生活活动具有适应性的品质。

5.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综合

人格蕴含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价值两方面。人格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它在极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教育教养内容和方式的塑造,然而它以个体的神经解剖生理特点为基础。

由于翻译上的原因和中文的习惯,人们也常用“个性”一词代替人格,它们在概念含义上是一样的。不过,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个性”一词常常更强调个体的独特性。而对“人格”一词,日常又往往在贬义上使用(如“某人人格太差”),这样的使用把人格完全归结为道德范畴,就违背了其科学含义。人格概念注重人的独特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格心理学家们不关心普遍性规律。实际上,心理学家们相信:存在着一定的共同规律,它们可适用于所有人类个体;揭示人的共性与说明人之间的差异(即人的特殊性),以及通过揭示人的个别性来得到共同规律,同样重要。因此,人格心理学家肩负着双重任务:既要解释人的行为的共性,又要解释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前者是一般规律研究,后者是个体化研究。实际上,二者是密切联系着的,共性从个性而来;个性中体现着共性。

需要说明的是,许多心理学家在概念上把人格规定为人惯常表现出的具有一贯性、稳定性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特性。也就是说,人格具有跨时间、空间(情境)的一致性。由于这种一致性,我们才能识别出每一个人,把他同别人区别开来。这种在不同其他人之中寻求一致性的认识倾向,是人知觉恒常性的一种扩展形态,前者针对人,后者针对客观事物,但都是人的认识的一种特点:寻求规律,从而使世界看起来更有序、更容易预测,使我们的认识更为简捷、经济。然而,就像人们的知觉恒常性并不总是百分之百地可靠一样,我们关于人格一致性的看法,也会有其片面性,而并非总是可靠。

第二节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在他的一生中通过学习讨论和解决问题时所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的。人格也是这样,它是个人参与各种社会交互活动,通过同别人的接触,把这些社会交互作用时取得的经验加以内化所形成的。

一、机体的状况

一个人的身高、体重和外貌以及后天造成一些缺陷等,对他的人格会产生某些影响。符合社会所赞许的体格标准的人往往具有较好的社会反应,反之则可能会产生较多的个人问题。这是因为机体的状况中有些因素有助于社会上所认可的那些技能的发展,而有些因素则有碍于这些技能的施展。有些身体特征符合或不符合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往往会对一个人的自我敏感性产生重大的影响。有的人逐渐养成了骄矜自恃的习性,有的人则产生自愧不如人的自我感觉。但应该指出的是,一个人的人格物质并不直接来自机体的因素。人的本性不是抽象的自然性和生物性,而是人类历史中形成的社会性。人的生物性(包括遗传的各种特点)并不能直接决定人的心理特点,人的人格物质,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决定。先天跛足的人不一定产生自卑的感觉,只有在遇到周围人的贬低和排斥时,才有可能形成自卑心理。个性,在其现实性上,必然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出发点是颠扑不破的,不可动摇的。

二、家庭和学校的影响

伦理道德观念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对儿童的道德面貌的影响是很大的。有人把儿童的公正观念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的加以比较,结果发现,父母与其子女的观念之间的相关要比同其他人的相关高得多,而母亲与其子女的道德信念之间的关系比父亲与其子女之间的更为接近。但是,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的相似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这意味着,儿童成长后,他的信念和态度受他家庭以外的群体以及正规教育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更多了。

儿童进入学校后,影响他的人格发展的因素就更广泛了。学校中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集体态度和集体情感,即人们常说的“班风”或“校风”。很多人认为,一个人读些什么书对他的性格和人格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作家相信文学名著的影响价值,艺术家看重音乐、绘画名作的感染力量,那些宗教教徒们则强调阅读教义经典著作的重要意义。事实上,要确定阅读某种材料对一个人性格和人格的某个方面的影响是很困难的。一般说来,文学作品、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以及其他艺术形式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强烈的情感发挥作用的。因此,有人曾认为,患偷盗癖的人,他们的偷盗行为是与满足感相联结着的,如果使之与烦恼感相联结,就可成功地治好这种癖性。但若要解决一个比这要复杂得多的问题,这种做法就太简单了。

三、社会学习和社会规范的内化

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习得的结果。一般说来,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原理并无多大区别。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和价值系统,部分是在教育过程中学会,但更多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偶然习得的。这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学习。特殊文化中的道德信念和价值观念一旦被人在潜移默化中所吸收,它们就被逐步内化,组合成为“自我”,构成人格的一个部分。个体对自己人格核心部分的防卫尤为严密,不到万不得已是决不会轻易泄露其隐私的。

个体的信念和态度经过高度抽象化和概括化,就形成了他想使自己成为具有一定道德面貌的人的道德理想,这些理想又会升华为观念上的道德命令。当一个人的行动背离社会道德标准时,他便会受到“良心的谴责”。道德信念和价值系统内化为“良心”是一个缓慢的历程,即使成年人也往往只是部分地完成了这种过程。

四、人格的稳定性与人格差异

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情境中个体的人格特征在多大程度上能保持一致性?也就是说,人的人格有多大程度的稳定性呢?一个关于性格和人体稳定性的典型研究作出了解答。这项研究最初由哈维赫斯特和泰伯于1949年进行。在《青少年的性格和人格》一书中,他们指出,要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声誉,由和这个人长期接触的非专业心理学工作者来作,比由不了解他的专业心理学人员来作更切合实际。因此,他们采用“声誉评定法”进行研究。这一研究的范围相当可观,美国伊利诺斯州普莱利城全城10~16岁的少年都是他们的研究对象。

哈维赫斯特和泰伯把一个人的道德声誉分解为诚实、负责、义勇、忠诚和友谊等五项主要指标,由被研究的青少年的教师、家长、邻居和同伴广泛地进行评定,获得了大量的个案材料。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性格和人格上的不一致和前后矛盾是所有被试都具有的特征,但他们又认为,在青少年的成熟过程中仍然可以找到行为上的一贯的模式。他们把青少年的性格分为五种类型:能够自我管理的人;能够适应环境和周围人的人;顺从的人;违抗的人;不能适应的人。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佩克和哈维赫斯特参考了哈维赫斯特和泰伯的研究材料和结果,用观察、记录、调查等方法,对十年前曾经研究过的对象进行追踪研究,以考察其一贯的道德态度和作风。他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探索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持久性和预见性上。在对大量材料进行分析后,他们认为,在性格研究中采用经验性的描述和总结方法并非完全不恰当,而取样的连续性有助于获得儿童性格发展的全貌,并且可以作出某些预见。

佩克和哈维赫斯特在他们的《性格发展心理学》一书中的结论是:人的性格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就是说,一个人外表的举止行为变了,一个人性格的基本结构却是不变的。人的性格发展中有动和静两种因素,性格发展的各个连续阶段就是动的因素,性格类型始终保持相对稳定就是静的因素。这两种因素是相互依存的。在任何一种道德行为中,两者都是固有的。每个人的人格都有其稳定性的一面,这是在同一文化环境下各个体之间的共同特性。我们所说的人格差异,指的是各个人所具有的这种共同特性上的不同质量。这方面的差异可以从人格的类型上去作分析,也可以从人格的特质上去作分析。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人格问题,同智力一样,也是一个个别差异问题。

第三节 爱国是人格的灵魂

柏拉图说:“人不仅为自己而生,而且也为祖国活着。”是的,“我的祖国”这几个字,曾唤起过多少人的激情啊!祖国是每个人的母亲,祖国是每个人幸福的根基,离开了祖国,就像苗木离开了土地,终究会枯萎的。捷克的民族英雄伏契克,一生爱写作,希特勒的军队占领捷克后,德国法西斯要任命他当纳粹报纸《塞斯基·德尔尼克》的主编,他断然拒绝了。著名作曲家肖邦是波兰人。他死在国外,却让朋友把从祖国带去的一银杯泥土撒在棺材上,临死前一再嘱咐朋友要将他的心脏送到华沙。在我国,古往今来,更流传着无数爱国者的故事。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爱国的情怀始终不渝。虽然他几次遭流放,但“九死其犹未悔”,一旦有为祖国效力的机会,仍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当秦军攻破楚国的首都郢时,他悲愤地投汨罗江而死。南宋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从小受母亲的教诲,背刺“精忠报国”,以收复失地为己任,念念不忘的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矢志报国,在诗中明白宣示:“我以我血荐轩辕。”他在文章里深刻地揭露国民党政治的腐败、黑暗,然而当日本友人问他,是不是“讨厌出生在中国”时,他坚定地说:“不,我认为比起任何别的国家来,还是生在中国好。”强烈的爱国热情像熊熊的大火一般鲜明、炽烈。爱国之士,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颂;与此相反,卖国求荣者,历来受到人们的唾弃,从秦桧、洪承畴到汪精卫,都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中国一步步落后于世界潮流。落后就要挨打。中国成了帝国主义垂涎三尺的一块肥肉。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敲开中国的大门,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中华民族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中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家贫出孝子,危难见忠臣。面对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近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有血性的中国人,殚精竭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站出来了,他决意用自己销毁鸦片的壮举,给帝国主义一个教训;“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梦几人醒”的黄遵宪站出来了,扛起了“诗界革命”的维新大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站出来了,他要用他殷红的血惊醒东方睡狮;“道德为群伦师表,不淫不屈不挠”的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站出来了,他历尽千辛万苦,要“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共产党人李大钊站出来了,他欢呼《庶民的胜利》,为劳苦大众的解放,自己甘愿上绞架……一大批仁人志士站出来了,他们站成了一片森林,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长城,他们战胜一切敌人,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歌。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对于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祖国,她的忠诚的儿女们一往情深。不管去到天涯海角,也是心系故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在美国伊利诺大学当教授,每年收入一万多美元。住房宽敞,卧室四间,浴室两个,还有一个很大的客厅。学校给他配备了四个助手,一个打字员。当新中国成立后,他却毅然地放弃了这一切。美国朋友挽留他,他婉言谢绝了。他说:“为了探求真理,我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华罗庚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里没有美国那样豪华的住宅,没有美国那样优越的工作间,但华罗庚处之泰然。他顽强地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今天在城市,明天在山区,今天在工厂,明天又去农村,风尘仆仆,足迹遍及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的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智慧,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像华罗庚这样从欧美辗转回国的学界精英有一大批,他们的拳拳报国之情,为百废待兴的祖国描绘宏伟的建设蓝图之志,天人共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每一个中华民族优秀子孙的共同信念。

第四节 伟大志向是人格的基础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人的行动往往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人之进退,唯问其志。所以立什么样的志,对于一个人以后人生道路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南朝刘义庆在《世说新语·自新》中说:“人患志之不立,亦何患令名之不彰邪。”

那些有所成就的人,无不与他们在少小时期就立下大志有关。爱国将领、民主人士张治中,在他的《六十岁总结》中曾谈到自己青年时期立志的一段经历:“从科举停止打断了由书本里求取功名的念头以后,于是开始了流浪生活,因而从报章上、从新书里,开始知道了世界的大势和中国的危机。譬如这时看到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看到了他的维新言论和他与革命派的政见论战,不禁由忧国的心意发展为爱国的观念,由爱国的观念发展为英雄的思想。进了军校以后,更喜读中外英雄传记,更喜论国家大事,更喜谈个人志趣和抱负。常常羡慕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远征西域的班超、张骞。乃至读历史到秦王出巡,刘邦说'大丈夫固当如是也’,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就觉得具有同感。其他如意大利建国三杰的加富尔、玛志尼、加里波的,统一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俄国的彼得大帝,美国的华盛顿,法国的拿破仑,皆是我所景仰的伟大人物。”张治中将军一生征南战北,参加东征、北伐战争、一·二八淞沪战役、八·一三上海抗战,直到1949年作为国民党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赴北京谈判后留北京,成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这与他从小树立雄心大志是很有关系的。

正义的事业能够产生坚定的信念和巨大的力量。要想取得成功,就得顺应潮流。在俄罗斯历史上,赫尔岑属于影响了一个时代的巨人。他的思想和血性直接来源于十二月党人。沙皇当局绞死十二月党人5个领袖时,赫尔岑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可他像当时最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一样,感到了深切的耻辱、仇恨和痛苦。执行死刑后,当局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祈祷式,以示庆祝。30年后,赫尔岑写道:“我参加了祷告式,我当时只有14岁,隐没在人丛中,就在那里,在那个被血淋淋的仪式玷污了的圣坛前面,我发誓要替那些被处死刑的人报仇,要跟这个皇位、跟这个圣坛、跟这些大炮战斗封底。”当他郑重地向他的老师倾诉了他的感情和决心之后,那位平时总是训斥赫尔岑“不会有什么出息”的老师禁不住说:“我的确以为您不会有出息,不过您那高尚的感情会挽救您。但愿这些感情在您身上成熟并且巩固下来。”这位不苟言笑的老师还以激动的拥抱,将他的革命热情和自由主义信念传导给这位14岁的贵族少年。赫尔岑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巨人,同他从小立下的伟大志向有关,同当时险恶的社会环境有关,同他关心同情人民的感情有关,他是由人民培养出来的。

斯大林有句名言:“伟大的精力只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任何成功都是在竭尽全力之后取得的。一个人在为自己的事业奋斗时,要像狮子那样勇猛。那些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一旦确定了自己奋斗的目标,常常奋不顾身,矢志不移。海伦·凯勒便是这样。马克·吐温曾说过,19世纪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海伦是美国著名的聋盲女作家、教育家。她出生后19个月,便患上了一场猩红热,重病夺去了她的听力和视力,使她变得又聋又瞎,同时嘴巴也发不出声了。看来这么一个五官三废的一岁半的幼儿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是后来由于她顽强不屈、刻苦奋斗,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她不但奇迹般地学会了读书和说话,而且知识渊博,她学懂的文字就有英、法、德、拉丁、希腊5种之多,出版了14部著作。从24岁大学毕业后到她逝世这60多年的时间,她跑遍美国各地,周游世界各国,全心全意为聋哑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贡献一生,曾受到许多国家的政府和高等院校的赞扬和嘉奖。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可以想象,一个自幼五官三废,世界对于她来说是一片黑暗和寂静的人,要学会读书、说话、写字,最后成为著名作家和学者,要克服多么大的困难啊!然而,一个个看来不可逾越的困难,都被海伦的宏大志向征服了。正如她自己说的:“我碰到了不可胜数的障碍,跌倒了,然而我一次次坚强地爬起来,迈步上去……一次次奋斗的结果都是一个胜利,而沿着这胜利连接起来的云梯,我就一定能达到那光辉的云端,碧天的深处——我希望的绝顶。”海伦用自己的人生道路证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伟大的生活目标不是知识,而是行动。

常言说:母鸡的理想是一把米糠,雄鹰的理想是在蓝天翱翔。有的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里装的是人民大众;有的人目光短浅,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是以我为核心画圆的。俗话说:猪圈难养千里马,花盆难栽万年松。我们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要把进取当成人生要务,吹响震天的号角和横笛,轰轰烈烈的一小时,抵得上默默无闻的一辈子。学“鸿鹄高飞,一举千里”,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第五节 廉洁是人格的升华

从来没有哪一个真正的伟人,不是真正有德行的人。而廉洁奉公,又是德行中之大者。古人云:“利”之一字,是学问人品的一块试金石。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有操守的知识分子,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以不贪为宝”。东汉时的羊续,就是这样一位施政清平、为官清廉俭朴的人。据《后汉书·羊续传》卷六一记载,羊续曾官居南阳太守,完全有条件使自己先富起来,可他却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养不了,其清正廉洁的品质不能不使人赞叹。“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都是他们胸怀的写照。有的人可能以为这是他们没有碰到合适的机会,若有方便条件时,未必就真能做到不动心。其实,这是不理解他们。我们再来看一看张堪的例子。张堪是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为南阳大姓。光武帝刘秀未起兵时,对张堪的节操就甚为佩服。后由来歙推荐,召拜为郎中,再拜蜀郡太守。当时光武帝派吴汉征公孙述,因粮草不足欲退兵,张堪力谏止之。平公孙述后,张堪先入城,检阅府库,收其珍宝,悉条例上报,秋毫无私。《后汉书·张堪传》卷六一是这样写的:皇帝曾召见各郡负责财政的官吏,向他们询问风土人情及前后任职的守令有没有能力。蜀郡计掾樊显进奏说:“渔阳太守张堪先前在蜀地,广施仁政,官民深得恩惠;威令严明,奸邪多被惩治。先前公孙述被消灭时,珍宝堆积得像山一样,他掌握的财物,足可使十代成为巨富,但张堪离去时,只乘了一辆车辕折坏的车子,带些布口袋而已。”皇帝听说,叹息了很久。张堪的行为真算得上常言说的,“身人宝山,空手而归”。这种“空手”实在难能可贵。

当官的清廉与否,在他们操办红白大事时,常能看得清清楚楚。那些阿谀逢迎之徒,常借机大献殷勤,贪官也把它视为捞钱的天赐良机。鲁迅就曾讽刺过一位官员的太太属鼠,过生日属下送金鼠的事。而那些有情操的人,对此却非常慎重,坚持从简办理。晋代的吴隐之任广州刺史,上任途中酌饮贪泉之水,并赋诗表达自己的清白之志。在广州时每日只以蔬菜、干鱼为食。从广州返京都时,一无所带。到京后,拒绝接受执政者为他建造的住宅,居住在茅屋小宅之中。他对于女儿的婚事操办,更是特意的简单。《晋书》卷九〇是这样记载的:“初,隐之为奉朝请,谢石请为卫将军主簿。隐之将嫁女,石知其贫素,遣女必当率薄,乃令移厨帐助其经营。使者至,方见婢牵犬卖之,此外萧然无办。后至自番禺,其妻刘氏赍沉香一斤,隐之见之,遂投于湖亭之水。”吴隐之的行为,清楚地印证了这样一句话,叫“臣门如市,臣心如水”。

不光“好官必不爱钱”,就是从事科学研究,也需要一种淡泊名利的献身精神,才能抵御各种物质生活的诱惑,才能一心扑在事业上,从而有所作为。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一直过着衣仅能蔽体,食勉强果腹的生活。晚年贫病交加,屋内只有一把直背椅,临窗一张桌,穷得丁当响,老鼠都搬了家,但他奋斗一生,意志坚强,在科学上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他最早提出生物进化学说,被称为“拉马克主义”。他提出环境对生物进化有直接影响,生物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还留下《动物学哲学》、《法国植物学》、《无脊椎动物系统》等著作。这些有远见卓识的人,抱定了信念,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正像黄庭坚《戏呈孔毅父》所宣示的:“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这种廉洁奉公的美德,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周恩来便是一个光辉的代表。他从青年时代起,投身革命,一生戎马倥偬,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建国后作为总理,日理万机,被誉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总工程师”。但他不谋私利,光明磊落,赢得了人民的普遍尊敬。据报载:1976年周恩来总理不幸逝世,联合国设在纽约的总部下半旗志哀,这是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开天辟地第一次。于是,许多国家的外交官有些愤愤不平了:昔日我们国家的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依然高高飘扬,而周恩来只是中国的政府总理,凭什么享受这种殊荣?他们聚集联合国总部,要求给个“说法”。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在联合国总部大厦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仅一分钟的演说。演说虽简短,却如重磅炸弹,震得来讨“说法”的外交官哑口无言。瓦尔德海姆的演说词如下:“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的决定。原因有二:第一,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让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却没有一分钱存款!第二,中国有将近10亿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l/4,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和首脑,如能做到其中任何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照样为他下半旗,完了!”

与廉洁相反,贪婪是万恶之源。它占有得越多,胃口也就越大。它永远张着大口在寻找金子,直到坠入深渊。宋朝的朱勉就是这样一位贪得无厌的人。朱面力是宋苏州(今属江苏)人,因父亲朱冲谄事蔡京、童贯,父子均得官。当时宋徽宗垂意于奇花异石,朱勉奉迎上意,搜求浙中珍奇花石进献,并逐年增加。政和年间,在苏州设置应奉局,靡费官钱,百计求索,勒取花石,用船从淮河、汴河运入京城,号称“花石纲”。朱勉在竭力奉迎皇帝的同时,又千方百计,巧取豪夺,广蓄私产,生活糜烂。他权势煊赫,谄事之人立即得官,不附己者统统罢去,州郡官吏奔走听命,奴事朱勉,当时号称“东南小朝廷”。方腊起义时,即以诛杀朱面力为号召。钦宗即位,将他削官放归田里,以后又流放到循州(今广东龙川)关押,复遣使将他斩首处死。

第六节 刚勇是人格的外在魅力

刚勇,是一种正气。虽然刚正不阿,容易得罪人,但是“胸中千古蟠钟阜,一死鸿毛断不移”,人又其奈我何?刚勇的人,绝非看风转向之徒,并不研究“关系学”,在他那里,凡事只要看其理如何,不要看其人是谁。不以宝贵妨其道,不以隐约易其心。确乎不拔,浩然自守。在他那里,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对于他们的行为,奥楚蔑罗夫之类的“变色龙”们,常大惑不解,骂为不通世故。可是他们自己却乐此不疲。正是这些刚勇的人,为社会扬起了一面正义之旗,让人们看到了曙色,撑起了民族的脊梁。

刚勇的人,常常视节操如生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春秋时晋国的史官董狐,被孔子称为古之良史,就因为他直书不讳。唐朝的吴兢也是这样一位刚勇的人。吴兢撰写《武后实录》,其中记写有张昌宗劝说张说诬证魏元忠事,后来张说做了丞相,乞求吴兢能予以修改。吴兢说:“徇公之情,何名实录?”最后也并不修改。我们可以看出,秉笔直书,并不容易,是要有点胆量才行。“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人们对于刚正的良史,总是念念不忘。

要做到刚勇,就要能做到“守法持正,嶷如秋山”,敢和权贵周旋。正所谓“仁者之勇,雷霆不移”。东汉的洛阳令董宣,就是一位敢“碰硬”的主。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地位显赫,谁见都怕三分。她的奴仆白日杀人,逃匿公主家,吏不能捕。董宣便在公主出门的半道上等候,拦住去路,当面斥责公主,并捕杀那奴仆。湖阳公主大怒,回去向刘秀告御状,刘秀强使董宣给湖阳公主叩头谢罪,董宣两手据地,终不低头,被刘秀称为“强项令”。从此以后,京师豪强震悚,号为“卧虎”。敢于犯颜直谏,也是刚勇之臣的突出特点。唐朝的魏征就是以此闻名于世的。魏征并不是唐太宗的亲信,开始时唐太宗对他还存有戒心。但由于魏征有胆有识,敢于直言唐太宗的过错,匡正他政策上的失误,而不计较个人的安危,所以逐步取得了唐太宗的信任。唐太宗虽然欢迎谏诤,但到具体的事情上,魏征反对他的意见时,并不一定总是愉快地接受。唐朝规定18岁的男子开始服兵役,为了多征兵,有一次唐太宗决定16岁以上的健壮男子也都要征兵入伍。当时皇帝的命令要大臣会签后才能生效,魏征认为这个做法违反了唐的制度,几次都拒绝签字。唐太宗很生气,当面责问魏征为什么不签字,魏征回答说:“竭泽而渔,并不是得不到鱼,而是明年就捕不到鱼了。焚林猎兽一,并不是捉不到兽,而是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兵不在多,而在于精,何必为了充数,而把不够年龄的人也拉来当兵呢?”几经争论,最后唐太宗才取消了这个命令。当然,碰上像唐太宗这样能够纳谏的人,还算是福气;如果撞上的是一位昏庸的皇帝,或者是刚愎自用、、不容许任何人违抗他的意志的皇帝,那么,要做到刚勇就需要以生命为代价。明代被鲁迅称为有“台州式硬气”的方孝孺,便为刚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史载“孝孺学术醇正,而文章乃纵横豪放,颇出入于东坡、龙川之间”。他誓死拒绝为夺取帝位的明成祖朱棣草拟登基诏书,终遭磔杀。受株连的所谓“十族”达873人,被监禁流放的数以千计,其惨烈举国震惊。

知识分子更是以守正不阿为荣,特别看重骨气,越是在危难之时,越显出“不曲道以媚时,不诡行以徼名”的君子风度。在近代,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表现出中华民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提出要写“朱自清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同志的诗,是千千万万刚勇之士形象的化身。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中华民族的刚勇之气代有传人,这正是她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原因。

第七节 良心是人格的立足之本

“上帝在每个人心中安了一盏明灯,这盏明灯就是良心。”良心是灵魂的声音,是一个人最后的道德防线。它所保障的是作为一个人而不至于沦为禽兽的最低标准。当人类进化到身上没有茸毛、臀部没有尾巴的时候,良心就产生了。良心是人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一个人的道德自我意识的表现,它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精神力量。在人的道德选择中,良心作为个体行为隐蔽的调节器,始终参与并支配人们的行为选择,它规定着行为选择的方向,检查行为的动机,纠正不道德行为的结果,从而避免不道德行为的选择。良心感是一种综合感情,它包括同情感、羞耻感和责任感等。道德良心是道德规范自律性的最集中的表现。

夏伟东在《道德本质论》中曾考察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关于良心的论述。在中国,最早提出良心范畴的孟子,把良心看成一种“仁义之心”,即“不忍之心”。这种不忍之仁义之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侧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是“天之所予我者”。孟子论述人皆有这种“不忍之心”的最有名的文字,是“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在孟子看来,无此恻隐之心,将不复为人,此恻隐之心就是最高的道德规范“仁”的发祥地。宋代以后,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家们从“天理良心”方面发挥了良心的本质。陆九渊更是直接继承了孟子的良知良能思想,强调人的“本心”的重要性。他从“心即理”的原则出发,认为良心就是“天理”,认为“义理之在人心,实天之所与,而不可泯灭者也”。

在西方,奥古斯丁把人的良心说成是神谕,人的良心发现、良心忏悔,都是人对上帝的诚服。因此,奥古斯丁的一部《忏悔录》,全是他这种良心本质的真诚的袒露。亚当·斯密、沙甫慈伯里等人,把人的良心视为某种先天的道德情感,这颇像孟子的“不忍之心”的理论。萨特则把人的良心说成是个人心灵中抗拒社会性道德规范的唯一一块“绿洲”。从伦理史上各家对良心所做的规定来看,黑格尔对良心所做的规定,比较深刻地揭示了良心的本质。他在谈到良心的崇高地位时指出:“人们可以用高尚的论调谈论义务,而且这种谈话是激励人心、开拓胸襟的,但是如果谈不出什么规定来,结果必致令人生厌。”“与此相反,良心是自己同自己相处的这种最深奥的内部孤独,在其中一切外在的东西和限制都消失了,它彻头彻尾地隐遁在自身之中。人作为良心,已不再受特殊性的目的的束缚,所以这是更高的观点,是首次达到这种意识、这种在自身中深入的近代世界的观点。”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中说,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从幼年起就要学会这样生活:当你为人民做了好事,你就感到舒畅、愉快;当你做了什么应当受到谴责的坏事,你就感到难受。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这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出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你独自一人时,应当使个人的活动受到最忠诚、要求最严格的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制约。这种内部活动越细致、越积极,你的羞耻感和良心便会发展到越高级的阶段。你要为心灵的空虚而感到羞愧。如果你心目中没有神圣的东西,没有自己不可变更、不容争议的真理、法则和原则,那你就更要感到羞愧,也要为意志薄弱、无原则性、“没有骨气”而感到羞耻。假如你感到在你身上有一种卑鄙龌龊的、咬噬心灵的东西蠢蠢而动,而你却认为“这不干我的事”,那你就要为此而羞得面红耳赤。不仅要为赤裸裸的卑劣,而且要为人们可能认为你是卑鄙的人而感到羞愧。还要为不负责任和轻率态度而感到羞愧,为自己轻佻的感情和眷恋心而感到无地自容。在自己的感情方面,一定要善于成为一个忠贞不渝的人。

那些有所作为的政治家,大都关心人民的疾苦。春秋时齐相晏婴便是这样一位富于同情心的人。据《晏子春秋》载:晏子从鲁国出使回来,眼见哀鸿遍野,耳闻百姓啼饥号寒,了解到这是因齐景公征调了大量劳力去建筑高台,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为此,晏子愁容满面。景公传令摆酒设宴,为晏子接风,当觥筹交错之时,晏子站起身来,对景公行了礼,说:“您若允许的话,我来唱支歌。”“好啊,唱吧。”景公点点头。“我唱的是一首民歌,”晏子说着,就唱了起来:“风凄怆,水冰凉,严寒彻骨怎可当!役夫苦,公事忙,人人心酸哭断肠。”晏子唱罢,黯然神伤,长叹一声,眼泪扑簌簌地掉了下来。景公见状,心中已有几分愧疚,忙劝说道:“先生怎么如此动情呢?大概是为了建筑高台的民夫吧?好吧,我这就下令停工。”

那些杰出的人物往往都具有一颗善良的心。雨果在《悼念乔治·桑》中说:“当法兰西遭到人们的凌辱时,完全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为她争光载誉。乔治·桑永远是本世纪的光荣,永远是我们法兰西的骄傲。这位荣誉等身的女性是完美无缺的。她像巴贝斯一样有着一颗伟大的心;她像巴尔扎克一样有着伟大的精神;她像拉马丁一样有着伟大的灵魂。在她身上不乏诗才。在加里波第曾创造过奇迹的时代里,乔治·桑留下了无数杰作佳品。”“列举她的杰作显然是毫无必要的。重复大众的记忆又有何益?她的那些杰作的伟力概括起来就是'善良’二字。”

那些具有道德的人,做了不该做的事,即使可以搪塞别人,也常常受到自己良心的拷问。许纪霖在《智者的尊严》中,曾描述过被迫为袁世凯称帝闹剧写文章张过势的黄远生,为此受良心谴责的情形。黄远生在《忏悔录》中是这样描述的:“方其梏置之初,犹若槛兽羁禽,腾跳奔兀,必欲冲出藩篱,复其故所,归其自由。耗矣哀哉,牢笼之力大,抵抗之力小,百端冲突,皆属无效。梏置既久,遂亦安之。此所谓安,非真能安。盲不忘视,跛不忘履,则时时从狱隙之中,稍翼须臾,窥见天光,惨哉天乎,不窥则已,一窥则动见吾身种种所为,皆不可耐,恨不能宰割之,棒逐之。综之,恨不能即死,质言之,即不堪其良心苛责而已。”“夫人生之最惨,莫惨于良心之所不欲尽言者,而以他故不能不言,良心之所急于倾吐者,而乃不得尽言,而身死或族灭乃次之。”中国的士大夫是重生、爱国的,然而良心的被压抑竟被视作比“身死或族灭”更为残酷,足见那是何等深沉哀痛。

良心的法庭永远不会休庭。问心无愧是一张最舒适的床铺,在上面可一觉睡到天亮。青年人要努力让你心中的那朵被称为“良心”的火花永不熄灭。

第八节 修身是人格的内在魅力

富润屋,德润身。穷巷陋室,有德之士居之,可以使蓬荜增辉。修身养性,是一个人实现自身价值,达于人生高境界,树立良好形象的手段。古代饱学之士,大都讲究韬光养晦,先练内功。仔细想来,确实很有道理。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只有在自身有相当的修养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去做,也才可能做好。打铁先得本身硬嘛。要人家承认你是块金子,你必须首先是块金子才行。而自己要成为一块金子,必须得先经过一番沙里淘金的冶炼,必须先行修养,达到红心萝卜——内秀。所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里讲的一是社会造就人才时其条件的苛刻,一是应对社会挑选时其自身修养的磨炼的艰难。

修身,包含的范围很广。有知识方面的学习,有品德方面的养成,有自我性格的磨炼,有处世艺术的积累,有日常生活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紧急关头决策的能力等,换句话说,整个的生活无不包括在修身的范畴之内。

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首先是个道德情操问题。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冰壶玉尺,纤尘不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要做个有成就的科学家、艺术家,首先要做个有节操之人。我国著名画家潘天寿就是这样。“做一个艺术家,须要先做一堂堂之人。”这是法国著名雕塑艺术家罗丹所说的话。它常被潘天寿引用而且毕生身体力行。潘天寿也常引用柳公权“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的话,并阐述说:“心正者,人之思想道德品质也……艺术家思想正,志向大,胸襟宽,眼光远,则画品必高,成就必大。余谓笔正则画正,心正则笔正,人格方正,画品亦高。人品不高,画品必低劣。”认为凡是真心想搞艺术的,都离不开做人这个根本。又说:“名利之心,不应不死;学术之心,不应不活。因为名利亦就是私欲,丢弃名利之心,人的本性才能不受羁缚,才能在艺术中表现真情至性的美。”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文人云集,国事动荡,空袭频繁,人心涣散。不少美术界人士追名逐利,举办个人画展,风靡一时。有人好心地劝潘天寿,认为以他这样举国闻名的大家,更应开开画展,卖些画,积点钱。可是潘天寿却说:“国难临头,钱有什么用啊!”甘愿节衣缩食,淡泊自守,吟咏他的“烽火连年涕泪多,十分残缺旧山河”,把感情沉浸在伤时忧国之中。直到1945年9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才使他阴沉的心情为之一扫。为庆祝抗战胜利,于这年冬天,潘天寿特地在昆明举办了个人画展,颇得社会各界的好评。成大事者,着眼于未来,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不为蝇头小利而损害自己的名声。即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曰:“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自我完善,严于律己,是修养的重要方面。彭德怀元帅,就是这样一个非常注意自身修养的人。他光明磊落,襟怀坦白;以身作则,一身正气。李锐在《学习彭德怀,做真正的人》一文中说:“师哲同彭德怀接触多了之后,才深深感到:'彭总为人耿直,心直口快,坚持真理,一心为革命。他出身贫寒,没有念过多少书,但是才智过人,爱钻研问题,又爱学习,他常讲只要持之以恒,也可以水滴石穿。’在转战陕北时,师哲亲眼目睹彭老总同士兵共艰苦,彭有胃病,想为他改善生活。反而碰了大钉子。'司令员生活简朴,旅长、师长们自然也不敢特殊化。彭总吃大灶,和战士们吃的完全一样’,'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无声的命令’。”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唯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不怕犯错误,关键是如何对待错误。《论语·子张》中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陈毅元帅,一生光明磊落,坦荡大度,是个勇于改过的人。1958年,陈毅到外交部接任外交部长,当时部内正在搞反右倾运动,乔冠华是重点批判对象。陈老总在党组会上,曾经批判乔冠华是赵匡胤式的人物,“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运动后期,乔冠华受了“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乔冠华对章含之说:“那一次也很厉害,鬼都不上门。有些人本来关系很近的,甚至是近亲,都不来看我们。”然而,大约一年之后,陈老总在实际工作中观察了解了乔冠华,认为当初对他批错了。于是,他找乔冠华谈心,坦率地对乔冠华说,当初他来外交部时认为这里知识分子成堆,乔冠华是其中的突出人物,桀骜不驯。老总说他听了部里反右倾运动汇报,就想一定要把乔冠华的傲气打下去。现在回想,这是错误的。希望乔冠华不要计较。乔冠华说一个老同志,政治局委员,能这样向下级坦诚地说整他整错了,这是何等的胸怀和气魄!从此他们成为工作中默契配合的上下级,生活中无话不谈的挚友。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事实正是这样,同人相处,讲究的是以诚相待,以心换心。正如明代学者徐桢稷所言:“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诚,不足以动。”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有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气度。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也是判断一个人修养的试金石。有的人是对人严,对己宽,马列主义手电筒,只照人家,不照自己。说起别人的错,头头是道;轮到自己时,则文过饰非。或者是气量狭小,一贯正确,只听恭维话,所谓“闻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便是这类人的画像。能做到像陈毅那样知错就改,确实是修养的高境界。

1998年夏,南自珠江,北至黑龙江、嫩江、松花江,大半个中国忽然间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城陵矶莲花塘螺山卡口的知名度在中国已与艾菲尔铁塔相同,虽然多数人还不懂水位以什么为基准,但那不时变动的数字牵动着亿万人的心:迷彩服和橘红的救生衣成了最引人注目的时装。中国人深层的群体性被水激发了出来,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了空前的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伟大的抗洪精神熔铸成的冲不垮的血肉长堤,硬是使千里大坝坚如磐石,让咆哮奔腾不可一世的洪魔颓然东去。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史无前例的大洪水,让中国人毫无准备地渲染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伟大;同洪魔进行的一场场殊死的较量,造就了一颗颗耀眼的新星:高建成、吴良珠、胡继成、王占成、李长志、杨晓飞、陈申桃、包石头、宋波、董光琳、罗典苏、马殿圣……一个英雄倒下去,千万个英雄站起来,这种慷慨赴难、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天地为之动容,世人为之赞叹。这场洪水,史所罕见;抗洪军民在战胜这场特大洪涝灾害中所焕发的精神和力量,史所罕见;在这次斗争中,涌现如此众多、灿若群星的英雄模范人物,史所罕见。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是伟大的生机勃勃的民族;一个伟大的崇尚英雄的民族,是前途灿烂、不可战胜的民族。世纪末演出的这出威武雄壮的活剧,勃发的光芒万丈的抗洪精神,展示的无坚不摧的人格凝聚力,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感到自豪,也为21世纪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大展宏图举行了隆重的奠基礼,为我们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彪炳史册的业绩拉开了序幕。

鲁迅先生曾讲过这样的名言: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弥尔顿也曾说过,要想写出不朽的诗篇,首先要使自己的一生成为一首不朽的诗篇。青少年朋友们,我们每个人度过的极为短暂的一天,都是两条巨川的汇合处,它源于太古,奔向遥远的未来。未来属于我们,让我们每个人都就此起步,走出一条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人生之路吧。

第三章 每天都有好心情

情绪与人的自然性需要相联系,具有情景性、暂时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具有稳定性、持久性,不一定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的产生伴随着情绪反应,而情绪的变化也受情感的控制。通常那种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对象,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如满意、喜悦、愉快等;反之则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如不满意、忧愁、恐惧等。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的含义

我们都听说过“三国”时期“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周瑜的好胜心极强,处处想拔尖抢上。诸葛亮就充分利用了周瑜这一个性格特点,通过三件事戏弄周瑜,显示出我诸葛亮的才华在你周瑜之上。周瑜被气得三次吐血、昏厥过去,终成重症,去世前还悲叹道:“既生瑜何生亮。”

人由对于外界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称为情绪和情感。周瑜想在诸葛亮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却屡屡受挫,气恨交加,就是一种态度体验。

一个人在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例如,对食物、衣服、劳动、交往的需要等等。以人自身的需要作为标准,大千世界存在的诸多事物可以分为三类:①可以满足人的需要或帮助人满足需要的事物;②与人的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无关的事物;③妨碍人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人对以上三类事物的态度或体验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人对第一类事物抱肯定的态度,它们引起人积极的体验,如高兴、愉快、爱、尊敬;对于第二类事物,人抱无所谓的态度,此类事物不能引起人的什么体验;对第三类事物人们抱否定的态度,此类事物引起人消极的体验,如生气、愤怒、痛苦、忧虑、恐惧等等。所以情绪、情感的产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

第二节 情绪、情感的联系和区别

情绪和情感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既是在有机体的种族发生的基础上产生的,又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西方心理学著作常常把无限纷繁的情绪和情感概称为感情。这样,感情的概念就包括了心理学中使用的情感和情绪两个方面。

情绪和情感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标示感情这种复杂的心理现象的。要想把它们作严格的区分是困难的,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对二者加以说明。

情绪通常是在有机体的天然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例如,由于饮食的需求而引起满意或不满意的情绪,由于危险情景引起的恐惧,和搏斗相联系的愤怒等。因此,情绪为人和动物所共有。但是,人的情绪在本质上与动物的情绪有所不同。即使人类最简单的情绪,在它产生和起作用的时候,都受人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和文化教养的影响和制约。由于这个原因,人在满足基本需要的生活活动中,那些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的这些需要相联系的事物,在人的反映中都带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色彩。例如难闻的气味能引起厌恶的情调,素雅整洁的房间使人产生恬静舒适的心情。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态度,对于这些受社会关系所制约的态度的反映,就是人类所特有的情感。例如集体感、荣誉感、责任感、羞耻心、求知欲等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形成的高级情感,它们具有社会历史性,有时还可能带有阶级的烙印。

由于情感大都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情感的性质常常与稳定的社会事件的内容方面密切相关。因此,情感这一概念较多地用于表达情感的内容,它一般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而情绪,则常用于感情的表现形式方面,它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短暂性。因此,当谈到狂热的欣喜、强烈的愤怒或持续的忧郁等的时候,常常用情绪这一术语来表示;而对诸如高尚的道德情操,精湛的艺术感受之类的体验,则用情感这一术语来表达。

可是实际上,无论情感或情绪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因此这种区分不是绝对的。一方面,人的具有稳定的社会内容的高级情感,也可能以鲜明的、暴发的形式表现出来,表现为一种情绪。例如保卫边疆的战士,在敌人进攻面前,爱国主义的感情会暴发为强烈的怒火。又如1976年1月11日傍晚,在长安大道上,等待周总理灵车经过的千百万人,冒着寒风,流着热泪,悼念周总理的无限悲恸侵蚀着人们的肺腑,表达着人们由衷的哀忱。这些深邃的体验,既是中国人民对祖国、对领袖的高尚的深沉的情感,同时又具有鲜明的表现形式,表现为激烈的情绪。另一方面,那些与人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情绪,都能由赋予的社会内容而改变它的原始表现形式。上甘岭战役中,在极度缺水的条件下,一杯水在战士手中辗转传递,没有人沾一下自己的嘴唇。这个著名的事例之所以感人,就是由于人们高度的道德和觉悟,压倒了那些基本的天然需要,表现了纯正的高尚的情操。以上的几个例子说明,情绪和情感是可以区分的,它们各自有特定的含义,但是这种区分是相对的,在人类体现的情绪和情感是统一在人的社会性本质之中。

第三节 情绪、情感的作用

一、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人的任何一种情绪与情感都有一种和它性质相反的情绪、情感相对应,产生两极性。

1.积极的动力作用(增力作用)与消极的阻力作用(减力作用)

如愉快的情绪与情感,可以提高人的活动能力,推动人积极地行动,产生强烈的动力(增力)作用。人们平时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指的就是这类情形。因为愉快的情绪和情感能使人精神焕发、干劲倍增。相反,悲伤引起郁闷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产生阻力(减力)作用,表现为精神不振、心灰意懒。当然,同一种情绪、情感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既有增力作用,也可能有减力作用。愉快一般起增力作用,但高兴过度也会产生抑制作用;悲伤、恐惧一般起消极减力作用,但“化悲痛为力量”也有增力作用,恐惧感也会驱使人与险情作斗争。有人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被吓得魂飞魄散,浑身瘫软,而景阳冈上打虎的武松却不是这样。武松并非不害怕,书中描写他“一惊,酒全做汗出了”,恐惧反而使他更清醒了,并使他力量倍增,这才能“三拳两脚”打死老虎。

2.肯定与否定

如满意、高兴、热爱等是肯定情绪与情感,不满意、悲哀、憎恨、郁闷等是不快的否定的态度体验,它们虽然是相反的,但并不相斥。同一个人身上这两种情绪都存在,同一事件也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例如,拿到中考录取通知书,一方面为考到区重点而欣喜,另一方面为没能进入市重点而遗憾。

3.紧张与轻松

当危险的紧要关头或重要意义事件出现时会产生紧张的激情与应激状况,情境过后又出现紧张解除与轻松体验的情绪。一般来说,紧张情绪会产生压力与动力,产生排险行动,有时也会太紧张,产生抑制作用,出现忙中出乱的现象;轻松情绪有减轻压力的作用。紧张与轻松交替出现,既有利于心健康,也有利于提高学习、工作与办事效率。

4.情绪的激动与平静状态

通常激动情绪是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平静的情绪是微弱的、持久的。激动有利于动力激发,增强活动能力,平静与安静状态有利于智力活动与思维活动。

5.情绪的强弱两极状态

任何一种情绪体验(积极、肯定或消极、否定)都有强度不同的变化。从余悸到恐惧,从愉悦到狂喜,从微愠到狂怒等都是这样。激动、激情、应激都是强的状态,心境平和的情绪是微弱的体验。强弱变化是与客观事物的重要意义相联系的,重大事情引起强烈体验,一般事情引起微弱的体验。

二、情绪、情感对身心的影响

情绪、情感对人的身心的各个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情绪、情感同身心健康关系密切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是一位漂亮聪慧而又善良的少女,她与贾宝玉两人志同道合,情深似海,无奈黛玉体弱多病,最终“看魂一缕随风散”,“魂归离恨天”。黛玉的早逝,无疑是生理上的疾病造成的,但心理上的缺陷也是导致其夭折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她常以泪洗面,抑郁寡欢,神经质地多愁善感,性格孤僻、内向、猜疑,这些病态心理带来的异常情绪损害了她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林黛玉的悲剧说明了一个道理:情绪与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不良的情绪、情感状态,则可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许多研究成果表明,愉快、欢乐、适度平稳的情绪状态能使中枢神经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保证体内各系统活动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和体内化学物质处于平衡状态,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提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效率。有关的医学临床观察表明,在战地医院中,获胜一方士兵的伤口愈合速度较快。而焦虑、紧张、气愤、忧愁的情绪长期存在,使人惶惶不可终日,使由情绪引起的生理变化久久不能复原,其结果必然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中医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就是这个道理。

在医学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等心因性疾病都与长期情绪紧张有密切关系。早在1868年,一位德国医生就发现,那些习惯于大声说话而又拼命工作的人易患冠心病。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脏病学家弗里德曼等开始对冠心情与人的性格间的关系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回顾性的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中有一种常见的心理或行为倾向,称之为A型行为。具有A型行为的人有两大特点:①时间匆忙感。他们总是匆匆忙忙,急躁,没有耐心,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经常处于焦急的情绪中,总是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工作;②竞争和敌意。他们特别争强好胜,处处想拔尖,想在竞争中压倒别人,为此他们过度地工作学习,如果看到别人比自己出色,往往感到嫉妒和敌意。

依据上述认识,弗里德曼等人编制了A型行为(性格)问卷。这是一种测量人的行为或性格特征的工具,借助于它可大致了解一个人属于A型还是属于B型(具有与A型性格的人相反的特点)性格。从1960年至1961年,他们利用A型行为问卷对3524名中年男性进行了严密的观察研究。开始研究时发现,其中113人有冠心病,其中属于A型的占71%。接着对没有冠心病的3154人进行了平均8.5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在此期间,有257名发生了冠心病,其中A型行为者是B型的2.37倍。心肌梗塞、心绞痛发作等的发生率,也有类似的结果。后来又有人在严格控制年龄、血脂、血压、吸烟等因素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统计学方法,发现A、B型行为者患冠心病的比例是1.9比l。A型性格的人之所以易患冠心病,同他们长期处于情绪紧张或应激状态有密切的联系。

2.情绪、情感同智力发展的关系紧密

人的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往往受到情绪、情感的影响和调节。兴趣与爱好就是一种同愉快情绪相联系的认识倾向性与活动的倾向性,它能推动人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探索追求真理。两种不同性质的情绪、情感对青少年的智力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愉快的情感,能使青少年的感知、记忆、思维与想象敏锐、牢固、活跃;相反,苦恼焦虑的情感,会使青少年的感知、记忆、思维与想象出现迟钝、受阻的现象。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处于紧张、压抑、恐惧的情绪之中,必然影响其智力的发展水平。

例如,我们喜欢听某一门课,往往是在这门课上经常有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因此对该门学科探讨较多,取得较好成绩,于是我们也就更喜欢学习这门学科。在这一过程中智力得到了良好发展。

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都证明,愉快的事情人记忆得最清楚,回忆的细节也较多;不愉快的事情比较容易忘记,细节也不容易被回忆;反感的事情虽然当时留下的印象较深,但也不一定长时间被记住。情绪、情感对人的学习和记忆有着重要影响。情绪、情感是人们认识和行动成功与失败的信号,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3.情绪、情感是人的行为的动力系统之一

情绪、情感对人们的学习、工作起着组织与协调作用,影响人的学习、工作效率。

首先,情绪、情感的性质影响人的学习、工作效率。人们常常会感受到,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学习、工作,思想开阔,思路敏捷,精力充沛,解决问题迅速;相反,则心情低沉,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无创造而言,效率大大下降。

我国的心理学专家曾以儿童为被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以期搞清各种情绪与人解决问题能力的关系。在这些研究中,先设法使儿童处在某种情绪状态下(快乐、痛苦、感兴趣、恐惧、愤怒等),然后再观察他们完成手工操作的情况。结果表明,快乐的孩子比痛苦的孩子成绩好;感兴趣的孩子比恐惧的孩子成绩好;无怒的孩子比愤怒的孩子成绩好;快乐、感兴趣和无怒的孩子比痛苦、惧怕和愤怒的孩子成绩好。

其次,情绪的强度也影响人的学习、工作效率。情绪强度对人的学习、工作效率的影响在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表现得非常清楚。该定律表明,作业成绩与情绪的激动水平(唤起水平)呈倒“U”字型关系,过低和过高的激动或紧张水平都不利于完成作业,只有适中强度的情绪才有益于人的工作与学习。对于难度不同的作业,“适中”水平有所差别。例如,对一般人而言,操作复杂的代数问题的最佳状态处于中间偏低的激动水平;操作初等算数技能的高峰处于中等激动水平;操作简单反应时的高峰处于中间偏高的激动水平。这说明学习内容越困难,学习效果越容易受到较高激动水平的干扰。如高度兴奋或过分焦虑时,解答难题的效果不佳;简单的操作,处于中间偏高激动水平上效果较佳;而一般的操作,适宜于中等激动水平。

为了使读者对情绪强度的作用有更直观的认识,下面介绍一个小实验。这个实验可以使大家了解情绪强度对动作稳定性的影响。做这个实验需要一些铅笔和秒表。没有秒表的话,手表也可以。做这个实验起码要两个同学。一个充当主试,另一个充当被试。

主试负责宣读指导语,并记录成绩。指导语如下:“请你左右手各拿一枝铅笔,两手悬空向前平伸,与地面保持平行,铅笔尖相对,中间相距20厘米。当我说'预备’时,你就做好准备。我说'开始’,你就两手移动铅笔,使两笔尖相碰。碰到了就算一次成功,没碰到就算一次失败。移动时,如果笔尖没碰上,不许上下前后移动,否则碰上也不算数。每做完一次,两笔回到以前的位置。再进行第二次,连续做1分钟,看能成功多少次。做完1分钟后,休息1分钟,再进行第二轮,共进行3轮。”

充当被试的同学要服从主试的安排。可以安排两种情境,一种是在安静排他的环境中,一种是在不断报告他人成绩的环境中进行。在后一种情况下,气氛更紧张些。

把每个人在紧张时和不感到紧张时的成绩加以对比,就可了解紧张情绪对动作稳定性的影响。

动作稳定性对于许多活动都是很重要的。

4.情绪、情感可以协调人的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

首先,情绪、情感通过表情传递信息,达到相互交往、认识和影响的作用。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人的情绪显露于外的部分是表情。表情与有声语言一样,是经过漫长的演化发展而来的。从人类进化和发展均角度说,通过表情传达的情绪、情感是人类社会化的媒介。人们在交谈的时候,感情交流有时输送着言语难以表达的细微信息。

人类是先有感情交流后有语言交流的。一个人从小到大也是一样,在他还没有学会说话的时候,就是通过感情交流建立了与社会沟通的纽带。

婴儿的情绪反应是呼唤母亲的信号。6个月以上的婴儿在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场合时,他们往往回望一下大人的表情,然后再采取行动。美国丹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曾做过的“视崖”实验,典型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视崖”是一种研究儿童心理的特殊实验装置。它由长250厘米、宽100厘米的一块大平面组成,四周有围栏。平面上铺着透明的有机玻璃。平面下边的深度从平面的中间看,两边是不同的:半边与玻璃板等高;另半边看起来是深陷下去的地面。陷下去的地面距有机玻璃平面的距离可在30~75厘米之间,可根据需要加以调整。实际上由于铺着有机玻璃,整个平面是一样平的。只是中间看起来像是个悬崖,因此称“视崖”。

实验开始时,婴儿被放在视崖的非凹陷的一侧,母亲站在另一侧(即凹陷的一侧),靠近母亲的视崖边上放着吸引儿童注意的玩具。婴儿爬向玩具。当他来到平面中间(视崖边壁)会停下来,表现得迟疑不决。这时候,婴儿会朝向母亲,观察母亲的表情。此时母亲的表现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孩子的下一步行动。在一次实验中,当母亲呈现微笑的面孔,对孩子试图接近玩具的行动表示鼓励和支持时,在20个1岁儿童中,有15个跨过平面悬崖,爬向母亲,取到玩具;当母亲显示恐惧表情时,17个儿童中没有一个跨过悬崖。这一结果证明,母亲的表情起着传输信息的作用。

人即使在学会说话,可以用语言与他人沟通之后,借助于表情实现的情感交流仍没有被废弃,它与言语交际一起,实现儿童与成人以及儿童与儿童之间的社会适应。

情绪的交流,协调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但同言语交流一起,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沟通,而且在交流中还可以引起对方的感情反响和共鸣,从而相互受到感染,产生同情和移情。人们在生活中点头微笑,老朋友见面时热烈拥抱,都是感情传递、感染和共鸣的表现。

其次,在人际交往中,情绪、情感体验影响交往的亲、疏程度。例如,在你与某人的交往中,如果你能经常体验到愉快、高兴,你就愿意与他交往;反之,则不愿意与其交往。

第四节 情绪的种类

一、基本的情绪

根据人和客观事物之间需求关系的不同,心理学界一般把基本的情绪划分为“快乐、悲哀、愤怒和恐惧”四种基本形式。

1.快乐

快乐指盼望的目标达到和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继之而来的紧张性解除时的情绪体验。快乐的程度取决于愿望的满足程度和目的与愿望突然达到的程度与意外程度。快乐程度细分为满意、愉快、欢乐、狂喜等。

2.悲哀

悲哀指所热爱对象的遗失、破裂以及与盼望东西的幻灭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悲哀程度依存于失去对象的重要性和价值大小;也依赖于主体的意识倾向和个体特征。悲哀可细分为遗憾、失望、难过、悲伤、悲痛。伴随悲哀,人有时哭泣,从而带来紧张性释放。

3.愤怒

愤怒是由于事物或对象再三妨碍和干扰,使个人的愿望不能达到或产生与愿望相违背的情景,逐渐积累紧张性而发生的情绪体验。愤怒的程度取决于干扰的大小及违背愿望的程度,同时也受人的个性的影响。根据其程度不同,愤怒可细分为不满意、生气、愠、怒、愤、激愤、狂怒等。

4.恐惧

恐惧往往是由于缺乏准备,不能处理、不能驾驭或摆脱某种可怕或危险情景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突然的变化,奇怪陌生而又可怕事物的突然出现,身体失去平衡等,都可能引起恐惧。当险情极度威胁生命时,有的还会产生绝望的体验。

在这四种最基本的情绪基础上,还可能派生出许多种类,组成复合的形式,形成高级的情感。与感觉有关的,有厌恶与愉快;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有骄傲、自卑、自信、羞耻、罪过、悔恨等;与评估他人有关的,有热爱和怨恨、羡慕与忌妒等体验。

二、按情绪的强度分类

按情绪活动发生的强度的大小、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紧张程度,可以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1.心境

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感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它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心情,如愉快、舒畅、烦闷、抑郁等。在心境发生的全部时间内,它似乎影响着人的一切,好像周围的所有事物都染上了这种情绪色彩。当人心情愉快时,看什么都顺眼,做什么事都带劲,真好像是“看花花也笑,看水水唱歌”。可当人心情烦闷时,看什么都不顺眼,“见到什么都来气”。

引起心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它是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如考试失败、当上了区级三好生等;有时它似乎是微不足道、甚至毫无关系的小事,如丢了一枝铅笔或天空中阴云遮蔽了太阳等。另外,带有感情色彩的表象再现也能导致心境的发生。例如,回忆起一次愉快的集体活动情景,能使自己有个好心情。此外,人体生物节律,即体力、情绪、智力的最佳状态呈周期性变化,对心境也有影响。它们的变化曲线是正弦波,先由一般状态变为最佳状态,再由最佳状态变为一般状态,这是半个周期;另外半个周期是由一般状态变为最坏状态,再由最坏状态变为一般状态。情绪变化周期是28天。对心境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有些人即使在极为不利或困难重重的条件下,仍能保持乐观的心境。例如,有的病残人仍能保持良好的心境,虽然自己经常忍受痛苦的折磨,但却安慰和鼓励别人。

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心境,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克服困难,从而提高工作与学习的效率,并促进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不良的心境则会妨碍工作和学习,影响身心健康。因此,努力培养和激发积极的心境,克服消极的心境,学会做心境的主人,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培养自信心。同时,在生活中要注意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积极锻炼身体,保持精神振奋,使自己经常处在良好的心境中。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如“暴跳如雷、呆若木鸡、面如土色、欣喜若狂、绝望厌世”等都属于这类体验。

引起激情的原因很多。在生活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如信仰破坏、亲人死亡或极端的喜讯,与自己的意向和愿望相对立的冲突,过度的抑制和兴奋等,都可能导致激情发生。

在激情的状态下,人的内脏器官、分泌腺和表情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暴怒时,肌肉紧张、面红耳赤;绝望时,目瞪口呆、面色苍白;狂喜时,手舞足蹈、放声大笑;悲痛时,木然不动或涕泪交加。

有人曾这样描写奥运会运动员获得胜利后的激动表现:

一般来说,新手获得世界冠军大多是欣喜过望的,场面也更为激动一些。当名不见经传的前苏联射击选手奇洛娃初出茅庐就获得24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时,激动得不能自己,抽咽着说:“太好了!太好了!”任哭和笑组合在一起尽情地挥洒。美国体操选手雷顿本来是替补队员,意外地荣获奥运会冠军后兴奋得发了疯,只见她一会儿双手抱头;一会儿仰天长啸;一会儿匍匐在地,久久不动。她手足无措,不知用什么方式来尽吐心中的快意。

这些运动员的表现就是激情。

按激情的结果,激情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激情与理智、坚强的意志联系在一起,能帮助人克服困难、攻克难关。如,当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时,为国争光的激情成为力量的源泉;胜利完成一次重大任务后的狂欢,可以鼓舞一个人继续前进。

消极的激情则对人的活动具有不良作用,使人的自制力显著下降。如,在绝望中沉沦落寞;或者一时冲动,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而一旦事过境迁,情绪恢复了平静,却又叫苦不迭、悔恨万分。有人将青少年期称为“风暴期”,主要是指青少年血气方刚,容易被激情所控制,情绪变化快,反应激烈,经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青少年应特别注意避免激情的消极影响,学会调控自己的激情。

激情爆发之时,人们用理智和意志来控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三思而行”。《汉书》所记“子房不以为人纳履而耻,韩信不以受人胯下为辱”等,都说明涵养忍让可以减低或避免激情发生。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劝那些刚愎自用的人,在说话前“把舌头在嘴里转十个圈”,都有缓和激情的作用。

激情爆发之中,控制某些粗鲁动作,用言语宽慰,并采取合理释放、转移等方式,都有控制和缓和激情的作用。例如,找人谈心或痛哭可释放怒气;抑制动作可防止事态扩大;数数、散步、下棋、欣赏音乐等,都有分散注意力,从而转移激情的作用。

最可靠的控制激情的办法是加强思想修养和意志力锻炼。养成涵养谦逊,办事热情,处理问题冷静,五讲四美的良好品德,才能有效控制激情,防止过火的行动发生。

3.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往往会遇到突然发生的事件和危险,它要求个人迅速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立刻作出决定,以应付紧急情况,此时产生的特殊体验就是应激。应激状态改变了机体的激活水平,特别是肌肉的紧张度、血压、腺体的分泌、心率、呼吸系统的活动。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由于身体各部分机能的改变而发生全身性兴奋泛化,使个体行为紊乱,不能合理地进行符合当时目的的行动,如出现不必要的动作,语无伦次,神情慌张等;同时,由于意识的自觉性降低,也会出现思维混乱,分析能力减弱,感知记忆出现错误,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困难等情况。有的人在紧急情况下,发生全身抑制,使机体的活动受阻;有的人在应激状态下机体机能失调,发生休克。

应激的激活程度有个别差异。有的人在应激状态时所有的肌肉都紧张,有的人只有部分肌肉紧张;有的人在应激时心率加快,有的人不出现这种情况。这是由于个人的生理特点以及经验、态度、个性不同的缘故。

在应激状态下,人体的内分泌发生变化,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量增加,身体活力增强,使人体处于充分动员的状态,这有利于人应付紧急情况。应激时机体的激动水平一般比激情时的激动水平更高,认识范围更趋于缩小,往往导致人的行动不符合原先的预定目的。有的人在应激状态下,出现机体机能失调,甚至发生休克。因此,平时应注意培养自己思维的敏捷性和意志的果断性,加强应付危机情况的技能训练,提高在意外情况下迅速做出判断和决策的能力,这对应付应激状态极为重要。

人如果经常处于应激状态下,身体健康很可能会受到影响。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的研究表明,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使人体内部的生化防御系统瓦解,身体抵抗力降低,容易患病。他还把应激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警觉阶段:表现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张力增大、血糖水平提高等现象。一般而言,这些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意义,因为它们为机体应付挑战开始动员能量。②阻抗阶段:表现为身体动员许多保护系统去抵抗导致危机的动因。此时,全身代谢水平提高,肝脏大量释放血糖。如果此时期过长,可使机体糖的储存大量消耗,下丘脑、脑垂体和肾上腺系统活动过度,使内脏受到损伤,出现胃溃疡、胸腺退化等症状。③衰竭阶段:表现为体内各种储存的物质消耗殆尽,机体处于危急状态,在某些情况下,可导致重病或死亡。

可见,应激虽可在短时间内提高人的反应能力,但从长期效果看对人的身体健康可能有不利的影响,因此生活中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应激,特别是那些持续时间过久、超出人适应和应付能力的应激。

第五节 情感的分类

人的情感可以分为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1.道德感

个人用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感知、比较与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举止时,所体验到的一切情感都属于道德感。如果自己及他人的行为举止和道德准则一致,就产生满意的道德体验,像愉快感、幸福感、荣誉感、赞赏感、热爱感、钦佩感等;反之则产生否定鄙视的道德体验,像憎恨、厌恶、嫉妒、气愤等。如自己拾金不昧感到很愉快,看到别人见义勇为感到很钦佩,看到儿童不讲礼貌感到厌恶,看到别人恃强凌弱感到很气愤,这些情感都属于道德感。

道德情感是和道德需要即道德准则或道德信条紧密联系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逐步认识、理解和掌握了道德准则,并把它变成个人的道德需要。当人们能体验到对象和主体的道德需要之间的关系时,才逐渐形成稳定的道德情感。“五讲四美”应是青少年的道德准则,更具体地说,勤奋学习、助人为乐、文明礼貌、遵守纪律、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都应是青少年的道德准则。

2.美感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美的特征的体验,即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物美的特征进行评价而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等的情感。美感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是审美对象的感情面貌特点,如线条、颜色、形状的健美、谐调、鲜艳、匀称的感知;其二是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而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并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人们对美的欣赏,可以激起探求奥秘的浓厚兴趣。徐霞客是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大家可能在语文课上学过他写的《石钟山记》。他一生用了28年踏遍祖国山山水水,充分领略了锦绣河山。大自然的美激发了他探求奥秘、追求真理的雄心壮志。他在雁荡山寻“荡”;在潇水溯源;在“神龙”洞探险……他把自己所见所思写在《徐霞客游记》一书中,这本书成了古代地理学的一部巨著,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今天我们读这部书,神奇壮美的自然景象会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大自然的了解和热爱。

美感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对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美的需要的关系反映,因而随着个人的需要、立场、观点不同,随着客体和主体的关系不同,美的情感体验也不相同。而个人对美的认识和需要的源泉是客观现实,是社会生活实践。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和不同阶级,对美的需要既有差异性一面,也有共性一面。

引起美的感受和共鸣,不仅有赖于事物的外部特点,同时也与对象的内容和意义相联系。美感具有历史局限性,不同阶层的人对美的要求不同。西方,上流社会以为妇女的美体现在其懒散的生活方式上;我国劳动人民以为女子的美在于其健康的身体,乐观的心态。认识和分析人的美感不应将对象的美丑和道德的善恶割裂开来。《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虽然貌丑无比,但其善良的行为却给人以美的感受。有一个在大学女生中进行的调查,试图查明在女生心目中什么样的男性是最美的。调查表中列出了若干项目,结果发现,排在前三位的是:心地善良、身体棒、聪明。仔细想想,其实就是“三好生”的标准。

3.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态度体验。

理智感是同认识成就的获得、兴趣的满足、真理的追求、思维任务的解决相联系的。人的认识活动越深刻,求知欲越强,追求真理的兴趣越浓,则理智情感也越深厚。理智感产生于认识活动基础上,反过来又推动人的认识活动不断深化,有利于促进思维任务的解决。深厚的理智感,如热爱真理、摒弃偏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等,都是胜利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

著名科学家开普勒经过对天体的长时期观测后发现了天体运行规律,他怀着极度喜悦的心情写道,最初以温和光辉照耀着他的真理的光芒,随着他对于自己发现的正确性确认程度的增长,则开始转变为令人炫目的真理的太阳。

1635年,伽利略因为坚持太阳中心说而受到宗教法庭的审判,对真理的爱使他不顾威胁,义无反顾地捍卫了这一崭新的学说。

理智感大体有以下几种:好奇心或新异感,它是一种求新的情感,是发明创造的先导;喜悦感,是由认识活动的成就所引起的欣慰高兴的体验;怀疑与惊讶感,是认识过程中发生矛盾而引起的体验,这是认识深化的特征;不安感,是在下判断时,由于证据不足引起的体验;自信和确信不疑的情感,是问题确实得到解决而引起的体验。

第六节 情绪的产生

人在产生情绪的时候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情绪变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对此,心理学家们提出了种种情绪理论。下面简要介绍一种受到广泛重视的理论——情绪的三因素论。

情绪的三因素论认为,情绪的产生受到环境事件、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三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个叫沙赫特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饶有趣味的实验。在此实验中,要给被试注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类药物,人注射了以后,就会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等生理变化,但它对人的视觉无明显影响,也不会引起皮肤发痒等反应。

实验前先告诉被试,注射药物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它对人的视觉是否有影响(这是为了掩蔽研究的真实目的,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然后,把被试分为三组。告诉第一组肾上腺素的真实效果,如心跳加快、面红耳赤等,此组为知情组;告诉第二组被试假的药效,如皮肤发痒等,因为此组被试并不知道药物的真实效果,所以此组为假知情组;对第三组被试不做任何说明,所以此组为不知情组。这就是说,这三组注射的药物是一样的,引起的生理变化当然一样,只是他们得到的认知信息不同。

药物注射完以后,被试被个别地带到休息室等待药物起作用。休息室里已经有一个人。被试想当然地认为他也是一个刚刚接受了注射的被试,可实际上他是沙赫特的助手。此人对一半被试故意装出快乐的样子,用纸团和纸篓玩篮球,跳呼啦圈舞等,营造欢乐的氛围。对另一半被试,沙赫特的这个同伙存心营造一个令人愤怒的氛围:他与被试一起填一张涉及个人隐私和人身攻击的调查表,他不断地咒骂、斥责,最后撕碎了调查表,愤怒地冲出室外。

随后询问每个参加实验的被试的心情,结果如下:处在快乐情景的第二组(假知情组)和第三组(不知情组)被试也很愉快,处在愤怒情景的这两组被试也很愤怒;而第一组(知情组)被试与他们不同,并不觉得自己怎么高兴或愤怒。

对这个实验的结果可做如下的分析:①第一组被试没有感到有对自己身体的反应作出它种解释的必要,因为他们早就明白,体内的反应是注射的药物引起的,环境因素(同伴的行为)无论快乐和愤怒,都与己无关。因此他们没有情绪反应。②第二组和第三组被试对他们所体验到的身体反应没有现成的解释,因而他们受到实验室同伴行为的暗示,把生理反应同快乐或愤怒环境联系起来,得到一种新的解释,于是产生了愉快或愤怒的情绪体验。

这个实验表明:①无论是生理反应是还是环境因素都不能单独决定情绪。因为如果生理反应单独决定情绪,那么全体三组被试的情绪应当是一样的,但结果不是这样。如果环境因素单独决定情绪,那么各组被试处在“决乐”环境的也应当快乐,处在“愤怒”环境的应当愤怒,但结果也不是这样。②生理反应与环境因素的结合也不能决定情绪。因为按照两因素结合的设想,分别处于“快乐”和“愤怒”的三组被试,应当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而事实也不是这样。③只有在环境作用和生理反应的基础上,有了认知因素的参与,才能决定情绪。第一组与第二组、第三组被试对他们所处的环境和生理反应的解释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反应。

基于上述思想,沙赫特提出,一个人的情绪状态是由认知因素、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三种信息在大脑皮层整合的结果。即认知过程通过回忆和对当前情境的评估产生结果,并将此结果送至大脑皮层;肌肉、腺体、内脏向大脑皮层输入生理变化的信息;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人的感知功能向大脑输入外界信息,大脑皮层将这些信息综合起来,从而产生一定的情绪反应。

第七节 调整认知可调控情绪

一个上初中二年级的女生患上了比较严重的考试焦虑症。她每天学习到很晚,为的就是在考试中有出色的成绩。但是,当到了考试的那一天早晨,家人发现她频频出入厕所。在考场上,发卷的老师发现她在发抖。她自己也说:“当我坐在教室里,看着老师分发试卷时,我觉得自己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她自然不能在考试中发挥出实际的水平。

后来老师向她了解情况,想知道她为何对考试表现得如此惊慌失措,因为尿频、发抖这些都是极度紧张的表现。在谈话中,这个同学流露出这样的想法:自己在上小学时在学习上是出类拔萃的,考试成绩经常在全校名列前茅,升到了这所市级重点学校以后,每次只能在班里考一个中等,因此颇有压力,很想再恢复“往日的荣耀”。这个同学对学习成绩非常看重,生怕考不好,越怕就越紧张,越紧张就越考不好,最后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类似上面的实例非常普遍。在这类情况下,之所以出现异常情绪,是由于人的认知有缺陷。因此,认知的调整是预防和消除情绪障碍的最基本的途径。认知的调整应当从调整个人的自我概念、改变不良的思维习惯入手。

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有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可能有一些是不合理的,它们往往可导致人的情绪障碍。因此,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与其说是外在的生活事件造成了人的情绪障碍,不如说是个人的认知偏差所致。生活事件对人的情绪有影响,但在同样性质、同样大小事件的刺激作用下,有些人产生了严重的情绪障碍,有些人只受到轻微的损害,另有些人却安然无恙。这是因为人的个性不同,对同一事件认识评价不一样,因此对生活事件的情绪反应也就不同。认知有缺陷的人看问题往往片面化、绝对化。“一次失败就永远不会再成功了”、“我的不幸绝对是外界造成的”、“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和不安”、“我应该做得比任何人都强,否则就是失败”等等,这些都属于错误的思维方式。另外,像重视过去,轻视现在;对自己估计过低,自信心差;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处事总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想法行事;心胸狭窄,一点小事拿不起、放不下;嫉妒心强,总是倾向于看事物的消极方面等,凡此种种都是一些不合理的或叫做非理性的思维方式。以这样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必定会引起心理上的不安,造成情绪障碍。

认知调整的重点是找出自己非理性的、不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或信念,代之以理性的、现实的思维方法,这样就可以预防和消除情绪障碍。

通过认知调整应达到树立以下思维方式的目的:

①客观地看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当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要面对它,不能回避。真正认知客观现实并非易事,因为客观现实并不一定符合人的主观愿望和想法,有的时候甚至事与愿违,所以不少人有意无意地曲解或片面地看待现实或逃避现实。

②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欲望水平。人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期望、需要,如果没有这些,人也就没有了精神动力。但欲望的满足是相对的,而欲望的不满足是绝对的。问题在于欲望水平不能脱离现实,脱离自己本身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减少欲望不满足时的困扰。有的人患了某种重病,身体落下了残疾,总想着自己当初的愿望无法实现,一生都生活在怨艾、悲苦之中。实际上,结合自己的身体条件,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样是有价值的,不能总与身体健康时相比,带着失落感生活。每个人都不是完人,因此要容忍自己的不完美之处。

③不以自我为中心。只有理解真正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的差别,才容易把握自己,否则,必然带来不断的冲突。自我评价要适当,自我评价过高、过低都是有问题的。

要树立上述思维方式,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平时要有一定范围的人际交往,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有一些爱好。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能了解自己的想法、愿望、做法是否符合实际,这有助于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增加对自己的了解。按照心理学里的“镜中我”理论,人是以他人为镜,从而达到对自己的了解的。与别人交往可以帮助个人发现自己的潜能。在此过程中,个人如果有意识地将别人身上的优良品质学习过来,纳入到自己的个性当中,就会使自己的个性更加健全。

②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性格懦弱的人往往容易有情绪障碍。因此,加强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和自觉性等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自己在困难面前不畏艰险、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善于变通的内在素质,会使自己的情绪更加健康。

③面临失败、做了错事不要过分自责。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固然不足取,可如果面临失败、做了错事就过分自责,亦非积极的态度。当然,由于做了错事而产生自我责备、内疚感,这从积极的意义上讲可以使人审视自己的短处,激发人的上进心,但如果内疚心涉及的范围太大,持续的时间太长,情绪就不健康了。

第八节 矫正行为可调控情绪

一、系统脱敏法的原理

系统脱敏疗法属于行为矫正技术。按照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人的一切行为(该学派认为情绪也是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是通过强化而得到巩固的;不良的行为是不良的学习、强化的结果。因此,对不良的行为可以通过设置理想的环境条件,以积极的、良好的强化来改变。

首创系统脱敏疗法的南非心理学家沃尔甫曾进行这样一个实验:一个怕猫的男孩在离猫10米的时候就开始有害怕、逃避的行为,而当他吃饭的时候,让猫逐渐接近他,男孩所能忍受的距离大大缩短。这个实验给人以这样的启发,即一个人的放松状态是不能与他的异常情绪共存的,这是两个互相对抗的过程,一种状态的存在必然对另一种状态起到抑制作用。系统脱敏疗法就是利用了这样一个原理,先让有情绪障碍的人接近能引起微弱焦虑情绪的刺激,然后使患者放松,由于放松对焦虑的抑制作用,患者变得可以忍受了,经过反复多次,这个刺激就不再引起焦虑反应,然后加大刺激量,再进行放松训练,最后达到对最害怕的刺激也能坦然对待为止,这时候系统脱敏宣告成功。

系统脱敏法用于治疗各种恐惧症,如考场恐惧症、动物恐惧症、黑暗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等,也可用于焦虑症、强迫症等。

二、系统脱敏的实施步骤

正规的系统脱敏治疗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

1.学会肌肉放松技术

运用系统脱敏疗法消除情绪障碍首先要让患者学会肌内放松技术。肌肉放松的要领如下:

环境要求:进行肌肉放松的房间要整洁安静,温度适宜,光线柔和,室内有一个舒服的沙发或椅子。

准备:练习者坐在沙发或椅子上,应尽可能保持平静,放松或去掉身上容易使人感觉受到束缚的衣物、饰物,如领带、手表、眼镜、腰带,最好穿拖鞋。总之应尽可能舒服、放松。

放松的训练程序有多种,这里介绍较常用的一种:

①深深吸入一口气,保持一会儿(约10秒),然后把气慢慢呼出。停一会儿,再重复第二次。

②伸出前臂,握紧拳头,用力握紧,注意手的紧张感觉,10秒后放松。放松须彻底,注意体验放松后的感觉。你可能会感到沉重、轻松和温暖,这些都是放松的标志。停一会儿,再重复第二次。

③弯曲双臂,用力弯曲,绷紧双臂的肌肉,保持一会儿,感受双臂的紧张,10秒后放松。完全放松双臂,体验放松后的感受。停一会儿,再重复第二次。

④绷紧双脚,用脚趾抓紧地面,用力抓紧,保持一会儿,10秒后放松。完全放松,体验放松后的感受。停一会儿,再重复第二次。

⑤将脚尖用力向上翘,脚跟向下,紧压地面,绷紧小腿的肌肉,保持10秒后放松。体验放松后的感受。停一会儿,重复第二次。

⑥用脚跟向前向下绷紧大腿的肌肉,保持10秒后放松。体验放松后的感受。停一会儿,重复第二次。

⑦绷紧额头的肌肉,皱紧眉头,保持10秒后完全放松。停一会儿。眼球从上到左到下到右快速旋转一周,然后反方向(顺时针)旋转一周,然后放松。过一会儿后,咬紧牙齿,要用力,保持10秒钟完全放松。片刻后把头用力向后紧靠沙发,用力压紧,保持10秒后放松。休息一小会儿之后,将上述步骤重复一遍。

⑧向后扩展双肩,要用力,保持10秒,再放松。片刻后重复一次。

⑨向上提起双肩,尽量使双肩靠近耳朵,保持10秒,再放松。片刻后重复一次。

⑩向上抬起双腿,用力弯曲腰部,保持10秒,再放松。片刻后重复一次。

休息2分钟,将步骤①至⑩重复一次。

以上就是放松肌肉的各个步骤。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注意体会肌肉紧张与放松的感觉。练习后应当觉得温暖、沉重、愉快。如果发现练习过的肌肉又出现紧张,应当回过头来重新使之放松下来。总之,到练习结束时,身体的每一块肌肉都应处在放松状态。刚开始练习的时候,花费的时间可能稍长一些,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会越来越熟练,花费的时间也会大大减少,每次练习只需要1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如果感觉上面的步骤不好记,可以用录音机把步骤录下来,能配以舒缓的乐曲更好。注意肌肉紧张的时间都是10秒钟,肌肉放松的时间是15秒钟,两个步骤之间隔10秒。这样在练习时按录音机的提示做就可以了。

2.将肌肉放松与焦虑事件的各等级相结合

下一步是运用本书前面已介绍过的肌肉放松技术,使自己在上述种种焦虑情境中松弛下来。

下面仍以具有考试焦虑的同学为例,说明如何将肌肉放松技术与不同层次的焦虑情境结合起来。

先进行全身放松,然后想办法使自己进入“焦虑等级”中的第一种情境,即使自己感受到最轻微考试焦虑的情况,在本例中是看到一枝铅笔。“进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将自己平时用的铅笔摆到跟前。最简便的一种方法是合上双眼,想象一下平时用的铅笔。想象应尽可能生动、逼真,最好能像看电影一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当想象结束时,仔细体会肌肉放松情况,比较一下与进行有关铅笔的想象之前是否不同。如果感觉肌肉放松情况有所区别,则说明有些部位的肌肉还没有完全放松。这时,需要对这些部位的肌肉再次进行放松,直到想象结束,同时感到所有的肌肉放松为止。这说明,对“焦虑等级”中的第一种情况已经脱敏成功,松弛反应已经抑制了想象中的相应焦虑反应,当再见到铅笔时,已经不会诱发考试焦虑了。

接下来想象“焦虑等级”的第二种情况。合上双眼,想象自己处在第二种焦虑情境中。比如,“看到”有一天从一所学校门口路过,几个学生从学校里出来,听到他们正在议论,说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想象到此结束。现在检查肌肉放松的情况。看看是否和进行想象活动之前状态一样。如果不一样,就做肌肉放松练习,直到肌肉彻底放松为止。然后再次想象自己听到别人议论有关考试的事……如此反复,直至在想象了听到别人谈论考试之后,肌肉不再紧张为止。

这样一级一级地做下去,最后能够在想象“坐在教室里参加考试,马上就要交卷了,而试卷还没有答完”之后,肌肉仍保持放松状态,这时已经彻底实现了脱敏,战胜了考试焦虑。

有的人可能对使用这种训练方法消除焦虑感到滑稽,觉得有点牵强附会、不现实。可是那些消极的自我陈述不是同样的牵强、不现实吗?须知我们正在对付的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一个常常是牵强的、不现实的世界。许多事实证明,肌肉放松和考试焦虑是不能并存的,脱敏训练就是一步步地以正常反应击破异常反应。

第九节 通过音乐调控情绪

有一个关于音乐的小故事:100多年以前,德国有位著名的音乐家叫梅耶贝尔。一天,他因一点小事与自己的夫人吵了起来。争了几句之后,他觉得没什么意思,于是就不再说话。可他的夫人气还没有消,还是缠着他吵个不休。怎么办呢?梅耶贝尔干脆一声不响,坐下弹起了钢琴。也奇怪,没过多久,自己就完全被琴声所吸引,把刚才吵架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他的夫人也停止吵闹,平静下来了,逐渐沉湎于优雅的乐曲当中。乐曲还没有结束,他的夫人忽然从背后拥抱着他,激动地说:“你真是弹得太好了!”

一首曲子和解了夫妇之间的一场争吵。音乐的作用确实是相当神奇的,人的生理、心理都可以受到它的影响。德国有这样一家医院,在开始做手术时,放舒曼的《幻想曲》,为麻醉的病人催眠;在病人清醒过来时,播送钢琴曲《归来吧》。由于使用了音乐帮助进行麻醉,使得麻醉药的用量减少一半。巴西把幽静的音乐给临产的孕妇听,发现可以起到稳定情绪、减少痛苦的作用。这样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人们有意识地利用音乐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说早已有之,最近甚至出现了一种专门利用音乐治疗人的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音乐疗法。

音乐为什么有这样大的作用?音乐包括振动频率、节奏和强度三个要素。如果用音乐来配合体内的生理节律,就会引起极大的反应,这叫共鸣反应,即外部刺激可以深入人的身体,而且传达的速度很快。经过乐音的刺激,皮肤会有反应,体温会发生改变,心率、脾脏和肌肉的紧张度也会变化。音乐可以直接通达人的大脑,不需要经过语言中枢的转接。音乐对人起作用与语言对人起作用所经的线路不同。俗话说“话是开心的钥匙”,但通过谈话起到调节人的情绪的作用却要经过好几个阶段,音乐属非语言信息,可以直接进入人的大脑,所以人对音乐的反应较快。

许多研究证明音乐能够通过其旋律、音调和节奏来改变人的情绪。轻快的乐曲、动听的旋律能加速人体分泌一些有益健康的激素、酶等生物化学物质,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调整大脑的功能,解除身体的疲劳,使血压平稳,心律稳定,心情轻松、愉快。

运用音乐来调整情绪必须要参加音乐活动。参加音乐活动指的是唱歌、聆听乐曲和演奏乐器等。无论从事什么样的音乐活动,都会体验到音乐的强大魅力,受到音乐的感染。唱歌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即使是浅吟低唱也能使人心头的郁闷一扫而空;演奏乐器需要接受较长时间的训练,恐怕大多数人都办不到;而听音乐是只要具备了正常听力的人都可以进行的,听得越多,欣赏能力就越高,欣赏能力越高,就越能够体会音乐的优美精妙,就越容易受到音乐的感染。

毫无疑问,运用音乐来调节情绪,乐曲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如何选曲呢?这没有一定之规。关键是要考虑自己的欣赏水平和欣赏习惯。乐曲的选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①美感阶段。在此阶段应选择自己平时喜欢听的曲子。这一阶段音乐对人主要发挥愉悦功能,音乐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使人感受到音乐的甜美悦耳、轻松活泼,使人心旷神怡。如在欣赏肖邦的《夜》时,你会被那明亮流畅、晶莹剔透的旋律所陶醉。这一阶段无须多少努力,人人都可以达到。这是因为音乐具有一种原始的巨大感染力量,常可以使人忘掉眼前的一切,丢掉社会给人造成的种种压力和压抑,暂时升华到神圣的音乐殿堂中去了。

②欣赏阶段。要想使音乐成为人的一种精神力量,成为伴随人一生的与情绪困扰作斗争的武器,仅仅停留在美感阶段是不够的,要想方设法进入更高级的阶段——欣赏阶段。由美感阶段进入欣赏阶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倾听的曲子的增多,兴趣和爱好越来越广泛,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从美感阶段到欣赏阶段的过渡即是音乐由作用于人的听觉到作用于人的心灵,有人称之为由“耳到”到“心到”。此时需要看一些作曲家、音乐家的传记,以及乐曲的背景介绍,这样使乐曲内包含的激情更容易打动自己。在聆听乐曲的时候重要的是让自己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激荡流淌而搏动,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在音乐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带入一个美妙的音乐王国中去。不同的人在听同一首曲子时,展开的想象不会相同,得到的感受也不会完全一样。应该让乐曲勾起自己美好的回忆,让音乐在自己的脑海里构筑幻想的世界。

音乐本身是极富幻想的,它可以使人超越一切。人在现实世界里有种种的烦恼、忧虑,人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助,而音乐却能让人超然物外,调剂客观与主观的矛盾,恢复人的心理平衡,使人在乐声中融入浩渺的宇宙中去,与大自然浑然一体。音乐还能表现激烈的冲突,表现人与命运的搏斗,寄托和排遣人心底的痛苦和忧伤。在欣赏这一层次上,音乐不仅能帮助人解除苦恼,而且还能使人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使人的想象插上翅膀,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潜能。因此,青少年朋友们,多听听音乐吧,它会使你心灵更纯净,生活更愉快,身体更健康,更富潜力和创造才能。

(0)

相关推荐

  • 良心的结构

    良心的结构 从心理结构上说,良心有三种主要的构成成份,即认知.情感.意向. 1.良心的认知成份 良心首先是一种对于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认知.一个"有良心"的人,实际上就是一个对自己 ...

  • 肥胖对你意味着什么!

    "肥胖型人格":形成肥胖会受到一些特定人格的影响 "肥胖"是指超出正常标准体重,体内多余热量以脂肪形式存储在身体里,吸收不了的脂肪堆积在身体上形成的. 肥胖不是 ...

  • “演员”的自我修养,癔症型人格障碍的特征你了解吗

    癔症型人格又称表演型人格或歇斯底里人格,其典型的特征表现为心理发育的不成熟性,特别是情感过程的不成熟性.具有这种人格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作.情绪表露过分,总希望引起他人注意.下面就具体来看一下癔症型人 ...

  • 《杰出人物故事》【全文1】

    .科学家(上) 张 衡..祖冲之..沈 括徐光启李四光华罗庚陈景润竺可桢科学家(下)詹天佑杨振宁达尔文爱因斯坦牛 顿阿基米德哥白尼居里夫人军事家(上)孙 武曹 操秦始皇卫 青霍去病韩 信吕 蒙关天培军 ...

  • 《杰出人物故事》【全文2】

    . 军事家(上) 孙 武 提起孙武和他的<孙子兵法>,简直是无人不知.他的<孙子兵法>被公认为是一部杰出的兵家著作,直到今天仍是中外军事家们所推崇的必读书目.孙武也因此被誉为& ...

  • 《杰出人物故事》【全文3】

    文学家(下) 冰 心 冰心小时候特别爱听大人讲故事.她经常缠着母亲.奶娘.舅舅,要他们讲故事.她最爱听历史上惩恶扬善和古人精忠报国的故事.这些故事打开了小冰心的心扉,把她带入了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冰 ...

  • 《人物·故事》 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

    <人物·故事> 20200309 文物保护杰-

  • 文史不分家!想学好语文,这些中华历史人物故事不可不知!

    先看一道作文题: 是不是觉得"看懂阅读材料都费劲"."看不懂,太难了"? 其实,这是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目. 对于许多未来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子,和参加过 ...

  • 在研究了许多杰出人物之后,我发现了他们成功的秘密

    本文不是"标题党",而是迄今为止我写的最有分量的文章.我研究的杰出人士都是谁呢?就是牛顿.莱布尼茨还有丘成桐他们. 他们成功的秘密在于脑,这是一句废话,当然是脑了,先不要着急,请继 ...

  • 民国旧影:一个冬天里的北京(北平)人物故事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随着朝代的更迭,前后共拥有六十多个名字,如蓟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等等.其中,北京和北平这两个名字最为人们所熟知. 有人认为在整个 ...

  • 清咸丰时期精品粉彩《状元及第人物故事冬瓜罐》

    ·冬瓜罐,因器身形似冬瓜而得名,收口丰肩,呈高筒形. 有大小器两种之分:大器大部分有盖,小器均无盖.常见粉彩和青花的,绘画多以瓜蝶.白菜以及花鸟等纹饰.是民窑器,偶尔也见有豆青釉和仿哥釉等品种. 其造 ...

  • 仇英人物故事图 《捉柳花图 》!

    仇英人物故事图 《捉柳花图 》!

  • 标本为师(19-清晚粉彩人物故事瓷板)

    标本为师(19-清晚粉彩人物故事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