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19、中法战争:清军排兵布阵背后的政治博弈
按照课本的节奏
听
学渣讲近代史
第四单元:同光中兴
第十九课、战端再开
1884年5月,李鸿章与法国大使福禄诺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约》,约定了越南脱离中国的宗藩体系,中越两国划定边界,开放贸易,中国撤回驻越南的军队。详细条款在三个月后再具体磋商。
看上去这份条约的签订,让中法两国回归和平。仗是打不起来了,大家各自安好,各回各家。
但是,战争不仅继续了,还扩大了。到底问题出在哪了呢?很明显,一定是这份《中法会议简明条约》出了问题,至少有一方违约。
说起来,我们中国历代王朝,都很擅长“违约”。说了不算,算了不说的事没少干。直到有一天,我们和俄国当了邻居,才被这个更擅长违约的邻居给比下去。这次和法国的条约签订后,法国再度扩大战争的口号,就是中国违约。不过我要说的是,这次中国还真没有违约,违约的是法国佬。法国人的契约精神,比英国人差太远了。
《中法会议简明条约》签订后,李鸿章打道回府,等着三个月后的具体磋商。其实事也不难办,越南在中国宗藩体系中的地位并不重要,算是个记名的藩属,放弃也就放弃了。李鸿章琢磨着三个月后再商议关税,然后撤兵回国,这事就算是办妥了。
但是,福禄诺回到法国后单方面宣布条约立即执行。条约签订不到一周,福禄诺就通知李鸿章撤兵。李鸿章手里拿着条约,当然要履行条约,而不是履行福禄诺的口头通知。
6月初,法国和越南签订《第二次顺化条约》,要求越南正式脱离中国的宗藩体系。月底,法军进驻越南北部的观音桥地区,要求当地的中国军队撤回中国。当地清军不接受,道理很简单,当地驻扎的中国部队并没有接到撤军的命令,所以不可能听从法军的指挥而撤防。但是法军咄咄逼人,要求清军马上撤防。清军的负责人则要求法国方面跟朝廷商量,除非己得到·除非接到军机处的命令,否则不能撤军。
讲道理,观音桥地区的清军,表现的的有理有据有节。但是当时的清军遇到强行搞事情的法军,就好比《三国演义》中东岭关守将孔秀遇到了强行闯关的关羽。对方完全不给留请示领导的时间,而是准备玩硬的。
法军一玩硬的,清军也怒了,双方大打出手,枪炮齐鸣。法军人少,没能攻下观音桥。但是法军的战斗力确实高过清军不少,以二十四人伤亡的代价,打死清军三百多人。当然,在清廷这种根本不拿人命当回事的政府,肯定认为这是一场大胜。但是,不提伤亡人数,清军以万余众跟法军七百人打成这样,也是没谁了。这是不是值得歌颂的战争,那就谁的部队谁去夸吧。
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此战之后,臭不要脸的法国在国际社会散播谣言,楞说中国背信弃义,不履行条约,打死了前来接防的法军二十四人。法国对中国发出正式照会,要求中国军队立刻撤出越南,并赔偿法军损失两亿五千万法郎。
这事一出,用句官话说,大清保持了最大克制,马上派出两江总督曾国荃去跟法国大使巴德诺谈判。注意了,上一课我分析过,曾国荃是个主战派,他还指望通过这次战争重塑湘军的荣光。所以,这次谈判的结果不言而喻。曾国荃一定往战争方向去谈,最后谈崩。
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那么说此战有没有胜算?
如果按照我们今天网上那些业余军事爱好者的比牌面算法,那绝对中必赢。法军在远东最多部署了两万人的部队,而当时中国在西南可以调动的部队加上刚收编的黑旗军,能调动六万多人。而且那个时候,中国陆军比装备已经不逊于法国。六万装备精良的清军对抗两万装备精良的法军,这得是吊打对方的优势吧。
在海上,法国海军司令孤拔为这次战争重组了远东舰队,有5艘铁甲舰、15艘巡洋舰以及其他舰船共35艘,官兵4300人。而中国东南地区有三支海军,期中南洋水师有大小舰艇17艘,福建水师有大小舰艇11艘,广东水师大小舰艇23艘。这军舰大多数也是从国外买的先进货,讲道理这三支水师五十多艘军舰,能跟法国远东舰队有一拼吧。
再算上中国主场作战,又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再算上精神胜利法的光环加持,还有什么战略纵深、北方驻军什么的,弄不好法军就得让清军关在中国虐八年不许走。
当时国内舆论普遍主战,而且坚信战则必胜。嘴上爱国,是最廉价的。李鸿章别管出于公心还是私心,反正力主能谈就别言战。这种实力对比在李鸿章眼中,不仅仅是中国没有优势,而且是劣势巨大。当时所有说战则必胜的“专家”们,没有人知道制海权是个什么概念。
但是,慈禧决定打。这得说人家都欺负到我们家门口了,不打不行了。很自然的,这句糊弄人的鬼话背后,依然是政治博弈。甲申易枢之后,朝中舆论哗然。没人敢明说,但是私下里大家都会散播言论,如今主事的醇亲王、礼亲王、庆郡王加一块,也不如恭亲王本事大。而过去湘军、楚军派系的人,形成了新的湘军派系,暗中还是支持下野的恭亲王。
所以,慈禧要让恭亲王真正的失去影响力,就是让新湘军派系完蛋。那么,这场挑战欧陆第一强国的战争,就交给了新湘军。所以,我们看到了淮军的北洋水师是不参与中法战争的。朝廷直属的广东水师作为第一线的海军,也不参与这场战争。参战的两支海军,是左宗棠的福建水师和湘军元老沈葆桢的南洋水师。再看陆上,主战将领和部队是湘军名将王德榜的定边军八营、湘军名将孙开华的捷胜军。
这是湘军最后压箱底的力量,除了新疆的刘锦棠部,全部投入到了越南战场和台湾战场。孙开华的部队,就驻扎台湾,闽浙总督允许其便宜行事。要说中法战争是湘军和法军的战争,慈禧肯定不承认。哀家不是派淮军的人也去了吗?对,这话没有错。不过,我们来看看淮军两个极其重要的将领赶赴战场,其实大有玄机。
这头一个,是淮军名将潘鼎新。不过潘鼎新到前线并没有用他的鼎字营跟法军拼命,而是指挥桂军和滇军上战场死磕。第二个是淮军名将刘铭传,不过刘铭传也没带着铭字营旧部赶赴前线,而是光杆一个空降台湾,节制孙开华的捷胜军。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中立派。其中唐景崧是个不能不提的人物,作为吏部主事的唐景崧,一不是湘军二不是淮军,而是科甲正途出身的官员。唐景崧主动请缨去前线,可谓是爱国到了极点。但是,我们看到了唐景崧到了前线第一件事就是拜见曾国荃,讹了一笔钱,带着银子招抚了刘永福的黑旗军。刘永福又不傻,越南政府已经吹灯拔蜡了,跟着越南混肯定不如跟着大清混,于是很越快的成为了大清的提督,归唐景崧节制。朝廷信不过刘永福,而唐景崧又不懂打仗。这该怎么办?好办。
下一个就不得不提冯子材。这位江湖上赫赫有名的冯老英雄,这会儿已经退休了。经过张之洞的举荐,冯子材空降越南,节制黑旗军和定边军。都是天地会出身,冯子材可比刘永福辈分高。当年打仗的时候,刘永福又是冯子材的手下败将,所以对冯子材又敬又怕,俯首帖耳。而在剿灭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冯子材和王德榜都是归曾国藩节制,冯子材的军衔和战功都比王德榜高,所以也能王德榜也听冯子材的。
这样,中法战争的双方军力对比就说清楚了。简单说就是冯子材指挥唐景崧、刘永福带黑旗军冲在第一线,王德榜的部队是中坚力量,潘鼎新凑个人数。台湾方面则是刘铭传和孙开华固守台湾。海上是左宗棠的福建水师和沈葆桢的南洋水师防守东南沿海。而法军方面则是米乐带领远东法军一万多人,和孤拔带领的远东舰队。中方实际参战人员大约是三万多人,法军参战人员加一块不到两万。
那么这场战争的战况如何呢?下节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