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经络专家李定忠教授对经络研究的认识
李定忠主任医师(教授)的研究工作 北京市第六医院李定忠主任医师(教授)是中医世家第七代传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50年来一直坚持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经络理论与应用的研究。他是国家“七五”、“八五”经络研究项目课题负责人之一。在中西医结合专家李秀章大夫配合下,先后在国内外出版四部经络专著《经络现象I、》和《中医经络探秘上、下》,产生较大的影响。他认为经络具有量子“波”“粒”二重特性,不停的运动,所以经络的规律是动态过程,它按照固有程序遵循量子守恒定律运动,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故此,他认为人们真的要破解千古之谜——经络的实质。
第一、要把西医和中医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改变一方占统治地位,支配和决定另一方命运的局面。
第二、要以中医整体观点、相互联系和制约的观点,动态变化的观点研究中医经络,不要简单搬用细胞学和解剖学观点、固定不变的观点和全面用统计学方法研究经络,甚至硬套中医理论,套不上就否定,那种作法将会彻底毁灭中医经络。中医十分重视人体能量信息系统的规律和作用。十分重视物质系统与能量信息系统两者的沟通与连动。要研究中医经络就需尊重中医观点。
最近李定忠教授与付松涛教授合作,撰写了五篇论文,从2004年第11期开始,在《中国针灸》杂志连续刊载。就经络的存在,经络的功能与实效,经络的实质,经络与两大系统的关系以及两者沟通连动的过程。提出许多新鲜的内容。特经我国著名经络学、化学、物理学和生理学、临床医学专家审阅和评议,被誉为突破性进展。下面是这些文章的部分摘录,供参考。
1、经络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实证——关于经络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之一生命的源动力是循经(低阻通道)运行的电磁振荡和化学效应。用现代科学手段能够证实经络主干线的循行特征的存在。经络可能不具有什么特殊的组织形态结构。经络是以人体的物质系统为载体的能量信息流,它是无所不在,无所不通,无所不调的。笔者在经络研究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人体能量信息系统与物质系统相结合,通过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动态信号分析仪、核磁脑功能测试仪和计算机处理系统等非接触性检测法,选择活体、群体进行动态的频谱对比分析,再结合古今文献、临床经络现象、经络的实验结果及临床应用的实效,使人体的信息系统和物质系统在钙离子等的调频作用下有机地沟通和连动,从这一创新点加以突破,来探讨经络的实质、运行结构、双向调整及其整体调整功能和内病外治的机制。笔者首先应用研究结果证实经络的存在,现总结如下。
(1)可见的经络现象——循经皮肤病的研究1954年笔者在研究中,首次发现与经络循行一致的炎性状表皮痣。这类皮肤病分布特点是与中医经络走向一致,而与皮肤末梢血管神经分布不一致。随即积累资料,命名为“循经皮肤病”(可见的经络现象)。它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者一般情况下不出现,必须在针灸等经穴刺激时产生;病理性者分为先天性或后天自然发生之循经皮肤病。截止到1991年“七五”国家攻关课题验收和第三届世界针联大会报道时已达315例、423条循经皮肤病,十二经及任督带脉均可见到,占世界报道总数之90。虽然皮肤病疹形及分布多种多样,但呈线状分布者中90左右有循经特征。
(2)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 循经感传被认为是创立经络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具有普遍性和循经性等特点。全国经络协作组对32905人调查发现,循经感传现象存在于各种人群之中。在不同地区、民族、性别、年龄和职业的人群之间,循经感传的出现率无明显差异。环境和温度对循经感传有显著的影响。从偶发的个别现象到大规模普查结果证实循经感传的路线基本上与古典经脉循行路线相符,有规律也有变化。
(3)经络循行线的客观显示国内许多研究者应用声、光、电、热、磁、核等物理及化学方法检测了经络系统,观察到许多证实经络循行线的客观资料。尽管检测结果多限于实验室,未能与经脉的调节功能及临床效应相联系,但它们都显示出了经络存在的特征和运行的特征,证明经络存在着“无形”(电磁波、能量与信息)与“有形”(化学成分、组织与形态)二重基本特性的事实,而且也显示循经有电磁振荡和化学效应传递的事实。笔者认为经络是生命活动中生物信息、电磁波和化学效应传递的低阻通道,它借助人体物质系统为载体,没有完全独立的特异的组织结构;它具病理修复与生理调养作用于一体,是一种特殊的寄生的传输系统。
2、经络四大调整功能的证实与新疗法的创建——关于经络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之二——经络具有双向调整、整体调整、内病外治以及促进组织新生的四大功能,并创建出高效速效实现四大功能的经络环皮部挑治法。
(1)经络四大功能的研究
1)经络的双向调整功能事实表明,无论从整体、从病人还是正常人,在针后均呈双向调整,即频率高者调低,低者调高(即快者调慢,慢者调快),有统计学意义。从磁频谱频率调整的角度证实其具有双向调整作用。当起针或去磁后,调整作用仍然保留有后效应。
2)经络的整体调整功能经络具有对脑-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肝胆系统、泌尿系统都有调整功能,并能对体温、炎症、过敏、疼痛、瘙痒等起到调节作用。中医经络的整体调整功能使病人不吃药或少吃药就能治疗多种疾病,甚至是多年不愈的疾病。许多老年人都是多病缠身,一旦中医经络的整体调整功能被人认识,被人重视和运用,必将会大大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3)经络的内病外治功能的证实实验结果表明,在远离内脏(胃)70cm处足三里穴的体表进行经穴磁疗,磁电刺激通过胃经5分钟,便可对病人内脏(胃)的磁频谱产生调整,即对病人产生治疗作用,而正常人的内脏(胃)无异常影响,磁频谱仍保持平稳状态。
4)经络促进病损组织新生功能的证实经络治疗可以使多种多样的皮肤病损得以控制。如红斑、丘疹、水疱、风团、浸润、肥厚、角质增生等病损,均能消退、脱落、变薄、甚至恢复正常。更令人惊奇的是,经络治疗还可以使病损组织得到新生。约80的病人在经穴治疗过程中,原来皮肤干枯、暗褐、憔悴、松软、缺乏张力的状态消失,出现皮肤变白、变细、光滑、红润、充满活力。老年斑也随之减少,产生抗衰老及美容的效果。部分瘢痕组织老化或变性的组织也能不同程度的获得新生。近10万例病人受益的事实证明且在学术领域提出一个鲜活的问题:经络不仅能调虚实,处百病,还有促使组织新生的功能,产生美容效果。医疗实践中,还发现部分先天性皮肤病如鲜红斑痣、贫血痣、红色毛孔性苔藓、鱼鳞病(轻型)和异位性皮炎等患者经给以经穴治疗,也有一定程度好转。这自然会令人思考,经络调整是否也可能对某些遗传基因有改变呢?
3 、关于经络实质的探讨
——关于经络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之三发现沿低阻通道传输的相对稳定的电磁振荡及电化学振荡循行流。不同的振荡之间相互竞争,往往会在机体的某些部位引发共振,从而形成具有电磁和化学振荡传输优势的“振荡网络”和“奇点”,它可能就是最具调整效果的经络和腧穴。脑是经络的中枢,在不同生理、病理和调节状态下,经穴和脑磁频谱出现特征性变化且呈现反相关的现象,很可能就是经络动态调衡过程速效高效的核心机理。50年来在经络研究中,尚未找到一个完整的理论。笔者以自己50年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为基础,汲取国内外一切有益的资料和见解,从3个方面对经络实质的内容探讨如下。
(1)穴电磁振荡的程序化和化学振荡的程序化是值得重视的内容经络的双向调整、整体调整、内病外治,程序化是核心,人体按固有程序,进行强有力的振荡,才能规范体内过强、过弱、过快、过慢的各种异常的振荡。随着电磁振荡的有序化,必然带动相关化学振荡程序化发展,进而导致基因表达及组织化学形态的有序性变化。这样不仅能产生功能上的双向调整,也自然会导致组织形态的修复。所以说形成双向调整、整体调整、内病外治的核心机理,脑、穴电磁振荡的程序化和化学振荡的程序化是值得重视的内容。
(2)外加电磁场来调节内电场是重要的经络治疗学人体是一个开放巨系统,总有足够的能量维持电磁波源不停地发射电磁波。在这样的开放系统中有代谢,有功能,有运动,有应激,就必然有损耗,损耗问题被抵消后,还是很容易形成相对稳定的电磁驻波。经络线是一个电磁驻波形成的肉眼不可见的高度动态的耗散结构。精细的测量也表明,尽管腧穴上电导的平均值相对稳定,但事实上总是以不同的频率在不停地涨落。当然,有不少电磁波会透过皮肤辐射到体外,尽管这种电磁辐射极为微弱,但频段极宽。另一方面,这种电磁驻波形成的内电场分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影响。引入外加电磁场来调节内电场的分布,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态,形成一个非常重要的经络治疗学。
(3)电化学振荡是生命源动力,也是经络源动力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不论是同化作用还是异化作用,归根到底是氧化还原变化,是电子的授受过程,是电化学变化过程。因此,可以理解人体是电磁与电化学两大系统并存、互相沟通、互为依存的,电磁振荡必然带动化学势的梯度变化,即电化学振荡的变化。所以,电磁振荡与电化学振荡是相伴而生、相伴而行。循经感传的循经性、趋病性和效应性是这三者并存并行的规律性特征,就是最好的说明。人体的发育过程是从单细胞受精卵演化为多细胞、多系统的生命过程。电化学振荡既是这一演化过程的源动力,也是维持成体生命活动的源动力。实验证明,钙离子振荡及其频率对于基因有效性和选择性地激活都有特殊作用
(4)电磁场是经络自反馈调控的导航系统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先于其形态变化是神经系统发育和适应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类似现象也存在于形态发生中的其他细胞,电场变化和形态变化的时间顺序也符合上述信号传递的电化学理论。这可能就是电磁振荡→电化学振荡→组织化学变化→形态变化的调整过程。
(5)穴位具有组织发育中心和电场奇点的特性美国学者商成等对经络研究和发育生物学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针灸中的穴位和发育中的组织中心有许多共性:1)多数穴位有相对的低电阻特性,低电阻特性也是组织形成中心应有的属性。经络是体表低电阻区,因而也是体表电流的主要通道。麻省理工学院科恩等用SQUID测出督脉是头皮电流的汇集主干,百会穴是头皮电流从体表流入体内的主要交汇点(正是中医认为天人相应的交汇点)。2)相当多的穴位处于体表几何曲率的极值点,凸出点如乳中、隐白、冲阳、血海;凹陷点如曲池、水沟、涌泉、风池。曲率极值点也是组织中心的应有属性。 3)在组织中心和穴位的电场形成中,皮肤都有重要作用,两者可能有共同的结构基础。由于穴位和组织中心的低电阻性,在体表这些点成为体表电场的奇点,穴位和组织中心在体表电场中可以为电势极值点或电流密度极值点,两者都对非特异刺激敏感,符合奇点特性。4)许多穴位与一定的生理功能相关。电针疗法的原则之一是对穴位施加正电脉冲削弱相应功能、施加负电脉冲增强相应功能,与正电脉冲抑制生长、负电脉冲促进生长的发育学结果相似。
(6)电化学“振荡网络”是经络自控系统的基础不管是电磁振荡还是化学振荡,它们均具有波的特性,不同振荡间相互竞争往往会在机体的某些部位发生共振而形成涟漪和驻波,这一效应最终的结果就是在我们的机体上,产生出具有电化学振荡传输优势的“振荡网络”和“奇点”——它可能就是调整作用最具效果的经络和腧穴。体表的奇点类似于无线电通讯天线,有信号输入和输出。奇点的低电阻性可由高密度的电结构造成,如缝隙连接、细胞间隙、细胞质桥或化学突触。这些点相互联系,形成振荡网络。根据振荡网络模型,针灸有两种基本机制:恢复受阻的通讯线路,因而网络自身可调节原来因通讯不畅造成的功能失调,在某些奇点上,非特异刺激即足以产生这种效应;将特定的信号输入网络以调节功能。例如,不同的信号有不同的补、泻效应。应用网络中奇点的特性,很少的药物或能量输入即可产生这两种效应。振荡电场与生物分子构象变化相耦合可产生许多重要作用。例如,特定的弱电场可抑制或激活钠钾ATP酶和钙通道等蛋白,脉冲电磁场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DNA合成,增加唾液腺细胞的RNA转录和肝组织的再生;不同波形的脉冲电磁场对肢体再生,有加速、抑制或提前分化等不同的效应。这一实验结果证实经络自控机制的存在,并为某些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有效治疗作用提供了佐证。
(7)电化学振荡在经络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正如美国学者商成等的报道所说:“复杂的电化学振荡贯穿于生命的始终,存在于所有的生理系统”。这些振荡的参数如频率、振幅、波形和相位之中包含了调控生长和生理功能的信号。这种电化学振荡几乎存在于所有生理系统,如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电化学振荡的特性本身就具有生理调控和病理修复的功能。这些振荡互相作用,协调各个器官的功能。电场变化先于形态变化,这一规律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根据经络的振荡网络模型,病理可能与振荡网络中的通讯不畅有关,许多疾病如肺癌、糖尿病、过敏及生理状态的改变,都可引起某些穴位的电参数的变化。一些非侵入性方法可有效地用于发现这些电参数的变化以及研究生物电磁振荡,如超导量子干涉仪、振荡探针和阻抗测量仪等。这些振荡也可用非侵入性手段加以改变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在德国电针技术中,用特定的调制电流测量某些穴位的阻抗可诊断出早期的疾病。
(8)关于经络实质、循经感传和穴位的初步认识经络是按照先天基因固有程序和规律客观存在的。存在的状态是动态过程,循其固有程序和趋病模式相对稳定的低阻通道运行。经络运行方式以十四经为主干线呈对称性或交叉对应性,如环无端地双向传输。经络的实质是电磁振荡和电化学振荡的循行流,载体为人体物质系统。经络的物理特性具有类似“量子”特性的波粒二重性及海森伯原理的不确定性(波是高速振荡的粒子群,波粒两性不能同时精确测定)。经络质能转换的特征:有序与混沌、线性与非线性共存,且不断转化,总体遵循质能动态守恒定律。经络的调控机制由四部分组成:
1)电磁场对“振荡网络”的自反馈调控;
2)大脑的宏观调控;
3)体液状态适宜及神经组织完好是经络调整的物质基础;
4)钙离子调频波及钙调素是介导和驱动的条件。
经络的调整效应:使机体的物质和能量信息系统沟通与连动,对机体的各系统组织、器官的功能和实质产生双向性的生理调衡和病理调治作用。循经感传是通过经穴刺激(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内部动因的启动,循低阻通道运转的循行流,内系中枢外连经络皮部,既引起脑的感知,又通过外周神经末梢网络、递质和感受器,产生循经感觉传导带。同时有循经电磁振荡导引电化学振荡,沟通体表与内脏的效应器官,产生内脏及全身各部的调整作用。穴位是经络线上的反应点和调治点,是经络的一部分,与经络密不可分,一端与经络相连,一端与脑及内脏、器官相连。内脏或器官有病,在穴位上显示低阻点和高亢音点,既可通过该点检查疾病,又可用针灸、磁疗及挑治等方法刺激穴点,取得调整作用。必须指出,电磁振荡及电化学振荡在经络调整中起到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以人体物质系统为载体,在神经体液的共同协调下才能完成的。
4、经络与人体物质系统、能量信息系统的关系——关于经络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之四经络的载体是人体的物质系统,经络运行除有神经、体液、微循环和化学因子等参与外,尚须依托以电磁振荡与化学振荡为主导的能量信息系统。所以,能量信息系统是经络的源动力。电磁振荡与化学振荡本身就具有生理调控和病理修复的功能,振荡参数之中包含了调控发育和生理活动的各种信号,协调着各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活动。经络具有物质粒子与电磁和化学波动共存且相互转化的“波粒”二重“量子”特性。机体的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都是经络载体的组成部分;从表皮缝隙连接到真皮、皮下、肌层乃至内脏,都能产生电磁波的有序振荡,产生循行部位及内脏、器官效应;经络无所不在,无所不通,无所不调。
(1)经络的载体是人体的物质系统各家实验结果任何单一成分虽不具有经气运行的全部特征及规律,但综合起来,却能证明人体的物质系统(神经、肌肉、结缔组织、细胞及无形的体液、间质成分等等)都具有一定的传导性并与经络传导有同相性,都能作为经气运行的载体而发挥作用。经络的许多特征和规律,与量子特征相吻合。因此,人们应该放开眼界,从组织、细胞中找不到经络,应该到“量子”这个微观世界观光一下,对中医经络实质的认识说不定会豁然开朗。自然界任何巨系统与“量子”一样,都具有粒子和波动的二重特性,符合海森伯不确定性原理,其运动遵从线性运动(即有序振荡)、混沌行为到非线性运动(完全随机)共存且不断转化的特性。
(2)经络的功能活动依托电化学振荡主导的能量信息系统经脉与经穴是依附于组织细胞存在的实体,其调整功能有赖于神经体液及循经电磁振荡和化学振荡的波动性。经络系统的功能活动显示出类似于物理学中量子既“粒子”又“波动”的奇异特性,即经络运行具有物质粒子运载与电磁和化学波动调控的二重特性。“波粒二性”互补,又可相互转化,质—能转换特征满足E=MC2(能量=质量×光速2)。
(3)经络系统具有藏匿着的对称特性和循经特性 “量子”具有藏匿着的对称特性。对称包括几何性对称(抽象性对称),正负电荷的对称,镜像对称如左、右对称,同位旋对称如上下、左右交叉旋转式对称,时间反演的不变性等。从中医经络感传的临床研究中可见,经络感传现象和调节作用亦具有多种对称特性,如男女经穴磁频谱特征的镜像及同位旋对称性等,从磁特性研究也可见到几何性对称。经络研究中发现,经络调整作用的最大特点就是双向调整和整体调整,即不论是过快、过慢,还是过强、过弱,都向均衡(正常)方向调整,而且是全身各系统的调衡。中医经络感传的临床研究可见,经络感传现象具有循经、循病特性,感传总是循本经或直接由本经跃进到其他表里经、同名经、相邻经以及病症部位。
(4)经络调整存在有序与无序、线性与非线性并存与转化的特征人类(生物)的新陈代谢是一时不停地进行,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自然是不停地变动,也就是说变化是经常有的,也就必然出现无序和非线性。然而,不论同化作用还是异化作用,都必然按照一定程序,有序化地进行。不能忘记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在质能守恒的规则下进行,经络运行也是在固有程序统一规范中进行。不能用僵硬的观点看问题,不能误解人体规律性变化是永远无序的乱变。我们从可见经络现象和感传现象中,从经穴磁特性研究中,看到了量子的规范化运动,看到了非线性与线性两者的交替变化。经络系统对人体生理的调整和病理的修复都体现着两者的交替变化和量子动态守恒的规律。总之,人体的物质系统作为经络的载体,电磁及化学振荡作为源动力主导着能量信息系统,推动着经络活动。
5、经络调控是能量信息系统与物质系统的沟通与连动——关于经络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之五经络调控机制有两个层次,宏观调控的中枢是大脑,微观调控的基础是以电磁振荡与化学振荡为主导的能量信息流。经络调控是能量信息系统与物质系统的沟通与连动的过程,神经内分泌系统是连动的纽带,钙离子振荡调频在两大系统连动中起介导作用。
(1)经络调控的中枢在脑 脑可能是经络的中枢,循经感传有大脑的感知,许许多多的感传规律如几十个神经体节连通的超体节感传,全息性感传和趋病性感传,甚至离体接通感传,没有脑的调控是不可能实现的。生理性、病理性经络环的形成,两者的反相关效应,以及脑磁频谱的反相关共振的特点,都提示经络的调控中枢在脑。针刺、电针及各种经穴刺激都会产生电磁振荡及电化学振荡,都会产生循经感传。那么,人体的能量信息系统与人体的物质系统(组织、细胞及分子等)是如何沟通和连动的呢?当然要有脊髓、脑及神经体液系统的协同合作才能实现。
(2)神经内分泌系统是连动的纽带黎春元等人体及动物实验研究提示,针刺一定的穴位可激活体感2区,对丘脑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产生下行抑制作用;针刺镇痛中有突触前及突触后抑制发生。韩济生等发现,针刺时针刺信息从脊髓到中脑兴奋了5-羟色胺(5-HT)神经元,抑制从脊髓到中脑水平疼痛的传递。针刺还可使脑内释放5-HT和脑啡肽,推动“中脑边缘镇痛回路”转动产生镇痛效应。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电针诱导脑内靶基因c-fosc-jun,cc-k和前脑啡肽(PNEK)mRNA的表达参与镇痛。当用麻药做局部封闭后腧穴镇痛效应消失。证明中枢语言递质都参加了连动过程。上述实验都证实,大脑、中脑边缘系统、丘脑、外周神经、植物神经、末梢神经网络、神经递质、胶原及各种间充质体液及各组织器官和细胞内分泌系统等有形或无形成分都是经络的载体,都参与了能量信息系统与物质系统的连动过程。
(3)钙离子在两大系统连动中起介导作用经穴及在经非穴点的钙离子浓度明显高于非经穴对照点,证明钙离子浓度有特异性。证明针刺本经穴点,可使本经及其他穴位钙离子浓度升高,使旁开部位钙离子浓度降低,表明钙离子有循经振荡特性。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外钙离子浓度差别近1000倍,许多病理、生理活动都是钙离子经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性钙离子通道进入胞内后触发的。用不同类型的钙离子通道阻断剂交叉使用,阻断钙离子通道后,针刺效应果然消失,证明经络活动与钙离子间密切相关。钙离子有众多的生理功能,多数由钙调素(CaM)介导的,钙调素是一种细胞内钙调节蛋白,当脑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后,可与CaM结合形成钙离子-CaM复合物。此复合物可激活一系列酶靶,如磷酸二脂酶等,使钙离子作用放大,进而产生一系列效应。
(4)钙离子介导两大系统的连动作用
1)钙离子在细胞活动中的第2信使的作用。它能进入多个亚细胞成分,能始动相应的细胞反应。Ca2+能兴奋神经、肌肉、腺体、各种组织细胞。在电化学振荡的过程中,钙离子是细胞内外和两大系统间的介导,在许多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2)钙离子—膜蛋白离子通道的开关。细胞膜上有各种离子通道蛋白,决定着细胞膜对各种物质和离子的通透性。细胞外液的钙离子与浆膜外侧面对Ca2+有高亲合力的钙-蛋白激酶结合后,是膜蛋白质磷酸化,可改变膜蛋白离子通道的开关,作为“闸门”而起作用,在电化学振荡过程中,为沟通打开通道。
3)钙离子振荡可能是一种调频信号。在正常信号输入时,可兴奋细胞(神经元肌肉等)和非可兴奋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等)都会有胞内离子振荡和膜电位振荡现象,两者区别在于振幅和频率的数值范围有所不同,前者胞内钙离子与膜电位同步振荡,后者胞内钙离子浓度受胞外钙离子浓度的影响,膜电位和胞内离子浓度的变化便会产生生理功能变化。每一个细胞当输入信号恒定时,引起的振荡波形和频率也恒定。钙离子在细胞质中的梯度方向,决定细胞构相,弱电场可以影响钙离子通道的开合及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分布。不同振幅的脉冲电磁场,对激活细胞的过程有不同的促进或抑制效应。特定的弱电场可抑制或激活钙通道蛋白、ATP酶、钠、钾等,从而促进线粒体释放钙及ATP能量。人的一切活动(包括经气运行)都需要能量,没有能量,生命即将完结。人的能量主要是ATP能量,ATP能量要由复合酶制造、激活、产生。高震报道,经气运行的能量来源于何处,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奖给两位对ATP复合酶、一位对细胞通道离子泵研究者。近年研究经穴细胞除线粒体量多质好、细胞低电阻、电流量大外,同时具有细胞膜通透性大,引起和加速细胞的除极复极。一般情况下,细胞向电场(连续电或脉冲电)负极的生长增强,向正极的生长减弱。非对称的钙离子流在这种趋电运动中起关键作用,钙通道阻断剂及钙离子载体可阻断趋电运动,甚至反向迁移。在细胞外Na+浓度恒定条件下,随细胞外钙离子浓度的增加,动作电位的幅度和超射部位也随之增大,并呈线状关系。电化学振荡贯穿于生命过程的始终和所有的生理病理调整过程,如神经、免疫、内分泌、消化、循环等各系统,在钙离子同步振荡的调频下,互相作用,协调各个器官的功能,舒缩血管运动。胞内的钙离子振荡及膜电位振荡与基因表达效应及其快速形态变化相关,从而构成经络的自反馈调控机制的关键。笔者认为,人体(或生命体)的任何一个部分,任何一个生命活动,都有电化学振荡存在,否则就没有生命的存在。电磁及电化学振荡顺应人体固有的程序,遵循自反馈调控机制及大脑的调控机制在波粒量子二重特性能转换过程中有规律有变化地运行。它无所不通,无所不调,在钙离子介导下,通过载体,借助神经、体液与组织器官的联系,进行内部沟通和连动。另一方面,经络是对外开放的通道,利用经穴的外加刺激促进经络内病外治、双向调整、整体调整和组织新生等项功能的实现。总之,人们应该科学地认识经络,经气运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有变化又有规律,不能用变化否定规律。有人认为人体总是无序和非线性的,以此否定有序和线性规律的存在,这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人体永远处于无序的非线性状态,人类将无正常人可言。如果经络是永远无序的,如何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和调治病理变化呢?岂不是越调越乱!所以人们不能脱离质能守恒定律,用不合实际的片面观点面对科学世界,应该想到这样做会阻碍科学的发展。经络研究已经步履艰难地走过半个世纪,笔者呼吁:经络是国粹,是人类之宝,一切不存在偏见的科学家,携起手来,发掘并弘扬中医经络,让它造福于民族,造福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