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在乌鸡国的不幸遭遇,其实揭示了一个社会问题

历史客栈原创视频:文殊菩萨在乌鸡国的不幸遭遇,其实揭示了一个社会问题

————下面是文字版————

在《西游记》中,乌鸡国这一段故事也很有嚼头。

乌鸡国国王平日乐善好施,斋僧礼佛,被如来列为重点培养对象,还派文殊菩萨这样的中央级领导亲自下去点化他。不料,文殊菩萨到了乌鸡国之后,却出了个大乱子。

文殊菩萨因为不能用真身去见国王,就变作了一个普通的和尚,去跟国王化点斋饭。

按理说,乌鸡国国王平日乐善好施,斋僧这种事经常做,来者不拒,可坏就坏在文殊菩萨不是真的来化斋的,而是借化斋为名,来考察国王。因为“几句言语相难”,惹恼了国王,就把文殊菩萨用绳子捆了起来,扔在河里泡了三天三夜。

文殊菩萨自然很生气,就回去报告了如来,如来一看,这个国王也太大胆了,连我的人都敢欺负,于是就派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子来报仇,把国王推到了井里,泡了他三年,给文殊菩萨报了仇。

原本一桩提拔干部的好事,却成了两败俱伤的八卦闹剧,想必是谁都不想看到的。那么,这个责任在谁呢?

吴承恩的立场显然在文殊菩萨这边:我好心来点化你,你却不识好人,不光把我绑了起来,还扔在河里泡了三日三夜,真是大逆不道!

不过,如果再来看看文殊菩萨为什么被乌鸡国国王绑了起来,就会有另一种看法了。文殊菩萨在跟孙悟空解释时用了一个词——“言语相难”,书中没有说是什么“言语”,但可以肯定不是什么好话,以至于惹恼了国王。

看到这儿,我们脑海里很自然地就会出现这样一副场景:钦差大臣到了基层,指手画脚,大呼小叫,对基层的人呼来喝去,完全没把他们放在眼里,而基层的人则点头哈腰,小心翼翼,唯恐钦差大臣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这副场景太常见了,以至于文殊菩萨一时忘了自己现在的身份——“因不可原身相见,变做一种凡僧”。

当一个普通老百姓摆出一副钦差大臣的架势,那他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俗话说,“有什么身份说什么话”,人们尊重你或是害怕你,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你的身份,当你褪去了那一层身份,却还要按以前的身份行事,那就只能自取其辱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