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看“别人家孩子”的风光,却不懂自己娃内心的彷徨
主播:大宝
这本书是由国际著名育儿专家乔治·M.卡帕卡所写。给孩子定的规矩总会受到孩子极大的反抗,并轻易推翻。这种问题的根源来自孩子的抵触情绪。为此作者从情绪产生的原因、家长应有的态度以及定规则的若干法则着手,指导家长运用正确的方法,让孩子快快乐乐照着做。
这次,我们重点讲解书中的三个重要内容,分别是:短视的目标、家长的责任和最起码的准备。
①
『短视的目标』
很多新晋爸妈在育儿问题上都举步维艰,他们想通过各种办法教育孩子,却总是受到来自孩子的强烈抵触。甚至还因此引发了家庭不睦、夫妻关系紧张等问题。在作者看来,这完全是没有搞清楚育儿的目标是什么。方向不一致,分歧在所难免。
在解决目标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书中,20岁的少妇玛茜经常找作者进行心理咨询。她的丈夫在家里独断专行,并习惯于让她做这做那。在工作上,老板也欺压她,不时地让她加班,还克扣工钱。有一次,玛茜的妈妈也在场,她说:“玛茜小时候脾气非常倔,我们老得打她,她才听话。”作者因此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玛茜的倔劲儿早在童年时就被打没了,所以她习惯了逆来顺受。
这个例子反映了家长普遍存在的两种误区:第一,家长盲目地认为孩子服从自己才是“好孩子”;第二,家长解决孩子问题的手段比较单一。可是,自立自主的性格从人生早期就逐步形成了。如果孩子盲目地接受父母的任何安排和想法,他绝不会成为一个独立思考、坚忍不拔的人。
因此,孩子虽小,但是父母更要放眼于他的未来。教育孩子的目标就是促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并为孩子以后踏入社会做好准备。其中,“促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是指,提供一个“安定”的环境,满足他的基本物质、情感及教育需求,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②
『家长的责任』
说好了先写作业,玩了半天也没动笔;说好了不买东西,一进商店就走不动道。明明跟孩子定好了规矩,他不仅不遵守,而且有很多抵触情绪,直至发生激烈冲突。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是由于孩子敏感、反应快、做事不经思考,对于变化和要求,比较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则是大部分家长忙于日常事务,对于育儿没有深入思考,他们的引导和管教方式不仅陈旧,而且太过粗狂、不够细腻。
001 指令要简单。即便是再小的事情,也不要拿大人的认知衡量孩子,在你眼里“把房间收拾好”是十分容易理解且做到的事情。可是这对于孩子就比较困难了。“怎么收拾?”“什么是好?”都是难题。因此,给孩子定的规矩要力求简单、具体,比如你的指令可以是“把积木放进盒子里”“把袜子穿上”“不要把垃圾扔到地上”,而不是“把房间收拾好”。
002 语气要坚定。对于让他独立完成一些任务,在说话时,尽量不要用问句,而要用相对坚定的口吻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而且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你越冷静,孩子也能平静接受,更愿意遵守规矩。比如“现在就把玩具收起来吧”,而不是“可以把玩具收起来吗?”。否则你会给他留下一个“大破绽”,当他说“不”的时候,难题就留给了你自己。
③
『最起码的准备』
孩子做错事时,通常有很多诱因,只有家长事先做好准备,应对起来才不费劲。事实上,年幼时,孩子的反馈回路很简单,对很多问题的反抗形式都很一致。因此,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不是一件难事。你要掌握孩子的反应机制,并为所有可能会发生的结果做好准备,这样你就不会被他弄得措手不及。
001 关注行为。找到孩子行事规律的诀窍就在于关注行为,而不是态度。不管有怎样的情绪和抱怨,一旦他开始行动了,你就要学会闭嘴。如果此时你还在因为他的抵触喋喋不休,就会弱化他以后的改变意愿。换句话说,你应该欢迎孩子对你的要求或命令提出质疑,然后引导他说出自己认为的正确并执行,从而积累属于他自己的经验,而不要把质疑看作是对家长权威的挑战。
002 做好心理预期。孩子们总会想方设法达到他们的目的。例如,一个孩子被家长处罚时,即使这项处罚很恰当、很合理,一开始他也可能会哭喊、跟家长顶嘴。但如果家长就此心软或者想图个清静,取消了处罚,以后再有这种情况时,他都会“故技重施”。这不是孩子刻意为之,惹家长生气只不过是他躲避处罚的“副产品”。
003 合理规划孩子的生活。研究表明,家长越能合理安排孩子的起居,孩子的日常生活越协调、越有规律,他就越不容易发脾气。说到底,小孩子发脾气,大多是因为某件事出乎了他们的预料,让他们没做好心理准备。你最好给他们制定日程安排,规定起床时间、做作业时间、自由玩耍时间和睡觉时间等,这样他们才能在变化中得到锤炼,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
总结一下,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了,加上在童年期特有的专注,他们很早就开始对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所以,不要孩子一有情绪,你就觉得他在挑战权威,这不是培养孩子该有的态度。要警惕短视目标的害处,担起家长的责任,做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孩子才会取得令你惊喜的进步。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做个学习型的有心父母,从剽悍晨读开始。
参考书目:《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美] 乔治·M.卡帕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