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国学】国画:吴门画派——沈周(一)

沈周(公元1427—1509年)明代杰出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不应科举,博览群书。书学黄庭坚,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山水初承家法,兼师杜琼、赵同鲁,后取法董源、巨然、李成,中年以黄公望为宗,晚年醉心吴镇,於广收博取中自拓新意。四十岁前多画小幅,后拓为大幅,用中锋秃颖,笔力挺健而蕴藉,风格沉着浑厚,画以意境趣味为重。花卉鸟兽重写生,淡墨浅色,情满意足。亦画人物。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故里和墓在今相城区阳澄湖镇。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恒吉,又是杜琼的学生,书画乃家学渊源。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沈周是吴门派宗师,在画史上影响深远,与唐寅、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著有《客座新闻》、《石田集》等。

沈周画像

款为正德改元自题,时在公元一五○六年,沈周时年八十岁。题句为:人谓眼差小,又说颐大窄,我自不能知,亦不知其失。面目何足较,但恐有失德,苟且八十年,今与死隔壁。
按沈周有生死之交孙艾,绘事亦受沈周指点,曾为沈周作小像,沈周题为:“有云世节以余一日之长,不鄙不学,或相有问难,又过于爱,为貌陋容于此纸,尚期永藏之,百年后犹屋梁落月耳。”此图作者不审,衣纹平直厚重,为一般肖像宗法,面貌用笔轻重有致,双目栩栩有神,两颐的老人斑,赋色烘扦得宜,诚为肖像画中的杰作。

仿大痴山水图 纸本设色  纵115.5厘米横48.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沈周早年用功,于元四家无不心追手运,颇有体悟,此帧署年弘治甲寅秋八月,为六十八岁晚年作品。

大痴,即元代画家黄公望,他是“元四家”中的第一位。他的山水画多用披麻皴法描绘,山水意境多平淡温和,有超然野逸之趣,对后世文人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沈周的山水画上追黄公望,这件作品即其仿黄公望山水而作。“仿”,是模仿的意思,因此这并不是对黄公望山水的对临或复制,而是模仿黄公望的笔法、布局和意趣特征而进行的创作。画中描绘有水流绕行的山中景致。画家主要以披麻皴和荷叶皴画山石,笔法温厚,墨色浑润。

庐山高图 纸本淡设色  纵193.8厘米横9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图为存世沈周作品中最大幅山水。旧说沈周四十以后方拓为大幅,根据款署此幅乃四十一岁时为老师陈醒庵七十大寿时所作,故特别用心,被评为沈周传世之杰作。庐山仰之弥高,充分表达他对师恩的缅怀。
一高士供手端立于长松秋树下,苔藓密布,遍绕古藤,以表达古木的苍老。高士对立的山坡,杂树茂密,各各不一。中央突起鬳嶂,后悬飞瀑,二崖之间,有栈道相连,可从崖侧攀缘,由山道通至右方山岩后之庙宇中。崖头老木突兀,或偃或仆,不可名状。爆布为前后两岩相抱,可俯视瀑顶的源泉,汇而成潭。潭后更起一大嶂,雄踞画左直至中右,云霞涌起,诸峰陡起云中,削峭壁立,气象万千。此图构图甚难,由于须将庐山之高耸壮阔呈现,全图均为岩嶂连绵,同为山岩,处理时松针后岩嶂以赭黄轻染,为淡色,向右则渐深,向左亦然,如此则左右划然分明。嶂顶则愈上愈浓,至深潭处黝黑苍茫,继而愈上愈淡,渐至消失。黑黝侧方则为白云,如此则黑白分明,亦生变化。故石田翁此图中,不绝玩弄其黑白虚实变化,誉为不世杰作,当之无愧。为使远近合宜,近处山岩画后以焦墨重重皴成,以浓墨点苔,苍浑绵密,得黄鹤山樵真传。故后人每以浓墨重提为不二法门,此图实为师范。

他凭借想象描绘庐山为他的老师陈宽作寿。在画法上宗学王蒙,景色繁茂,草木华滋,笔法甚密,风格细秀,属“细沈”代表作。整幅作品在近于王蒙的繁密的笔墨中展现了想象中庐山的雄伟,开创了以山水画象征人品的表现手法。画面上部沈周自题“庐山高”(篆文)三字,末尾自识:“成化丁亥端阳日,门生长洲沈周诗画,敬为醒庵有道尊先生寿。”

空林积雨图  纸本墨笔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久雨阴连结,晴天安在哉?”这件作品是画家在积雨郁闷之日所作。画中描绘一平坡后的雨中树林景色。画面构景简洁,坡石后的林中溪水,缓缓流淌。低屋掩映,云气弥漫,雨雾迷朦。画家以粗笔而写,墨色浑润,淡墨渲染,使画面显得湿气欲滴,阴雨连绵与画家郁闷难解的情绪跃然画上,与画家自题两首诗恰相对照。其一曰:“茅檐何日霁,溜响漫沉沉,气郁惟添睡,愁多亦怕吟。积润变鸣琴。安得东轩月,皓然当我襟。”

灞桥风雪图 纸本墨笔 纵153厘米横64.9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灞桥风雪”为古代长安八景之一,古代诗人多有描写。沈周此作即为依据古人诗意而作。图中描绘了平静的灞河水从远处山涧缓缓流来。河流近岸一坡脚平台上,几棵细瘦的寒树索然而立,枝叶在寒冷的空气中瑟瑟抖动。巨峰夹江,沟壑纵深,山石叠起,远峰耸立似屏。山上冬树瑟缩,冬苔遍植。整个山石白雪皑皑,茫茫苍苍。天色灰冷,江水凝碧,萧瑟冷寂。这件作品笔法温和秀雅,笔墨俭省,构景平和大方,是沈周的一件粗笔佳作。

《东庄图册·北港》  纸本设色 原24页今遗失其中的3页 南京博物院藏

此画描绘其师吴宽家的庭园景色。吴宽官至礼部尚书,是沈周的老师和挚友,多有诗文唱和。东庄是吴宽的庄园,也是江南士大夫经常聚会、吟诗、品茗的地方。后人盛赞沈周的《东庄图册》,“观其出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奇绝,笔法复纵宕,虽李龙眠山庄图、鸿乙草堂图不多让也。”这里所选的一幅是“北港”,图中画一荷塘,波光如镜,荷叶亭亭玉立,疏密有致,摇曳多姿,岸上树木点写自然,情态各具;坡岸皴染结合,浓重得宜。

落花诗意图  纸本设色 纵35.9厘米横60.1厘米  南京省博物馆藏

此画笔墨厚重,风神淡冶,花瓣平舒,作将残之状。此画用淡墨写出枝干,枝干穿插自然得体。树叶用墨浑厚,沉重响亮。整幅作品,花、枝、叶之间结构严密而舒展。行笔凝重简练,实按虚起,虽为将残之花,但却风韵独存。古来文人多慕牡丹高洁华贵,形诸笔墨,贵能“状物”与“得意”相兼,沈周此图足以为之。

是为寿春花谢景色,五株近树直立,二株远树互相欹斜,用墨和水以胡椒点法作树叶,一片翳蓊茂密,正是绿长红消时刻。岩石染色,赭绿外间以花青分,色调明快,小桥贯连平台,流水潺潺。一高士策杖远眺,远山用花青渍染,正是大野无人的畅心境界。平台上落英缤纷,以胭脂和白粉参差点成,铺地如锦,与绿地相映,赏心悦目。近处黯黑的苔点,更是烘托传神。沈周於一五○四年七十八岁时,曾作落花诗十首,而文征明和十首,自己又作十首,可见落花诗意,常日萦回。题云:“山空无人,水流花谢。”

京江送远图    纸本设色 纵28厘米横15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署款“沈周”。引首清·王时敏隶书“名迹贻徽”四字。后纸有明·文林“送吴叙州之任序”,祝允明“送叙州府太守吴公诗序”。此图画法反映了沈周晚年成熟的“粗沈”面貌。画面作平远式布局,近景柳堤河岸,众人揖手送别;中景辽阔江面,扁舟一叶,主人公船上拜揖告别;远景丛山相叠,连亘无际。一般的送别图,作为中心情节的送别场面描绘均较细致,环境也少地域特征,而具更多象征含意,如柳堤属于典型的送行场合,重山阔水寓意路途遥远和任重道远,其构思、境界均呈鲜明的文人画特色。

两江名胜图  绢本设色 纵42.2厘米横23.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沈周的山水画,有些描写的是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在画法上,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采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两江名胜图》表现的是江南水乡那种湿润清丽,明媚幽雅的风光。集中体现了沈周山水画风格。

雪霁停舟图   绢本设色 纵249.2厘米横94.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艺术创作不能远离现实生活,对自然静物的描写更离不开对自然的仔细观察。沈周善于运用传统的笔墨技巧来描绘现实中的生活景物,故能随意挥洒,笔墨生动,意趣盎然。《雪际停舟图》是沈周山水画中赋色比较重的一幅,还用了青绿山水画的表现技法,是他水墨浅绛画的典范.

雪际停舟图   绢本设色 纵249.2厘米横94.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艺术创作不能远离现实生活,对自然静物的描写更离不开对自然的仔细观察。沈周善于运用传统的笔墨技巧来描绘现实中的生活景物,故能随意挥洒,笔墨生动,意趣盎然。《雪际停舟图》是沈周山水画中赋色比较重的一幅,还用了青绿山水画的表现技法,是他水墨浅绛画的典范.

青园图   纸本设色  纵19.1厘米横188.7厘米  旅顺博物馆藏

沈周一生未仕,悠游林下,以诗书画自娱。他学识渊博,诗文书画均富盛名,家富收藏,曾藏有黄公望的《天池石壁图》、《富春山居图》等名迹。他交游甚广,威望颇高,文徵明、唐寅均从学门下。此图中,沈周运用各种笔墨精心描绘了青园的各种景色,画法工整,用笔圆厚,设色浓丽,山坡用甚密的披麻皴法以淡墨渲染;用线圆劲,墨色侬润,富有生活气息。整个青园图,画得优美自然,从诗情、画意乃至哲理都耐人寻味。

东山携妓图

款为钱塘戴文进谢安东山图,时在庚子,沈周五十四岁所作。
东晋谢安,初隐东山,后入朝位登台辅,淝水之战,一举击败符坚,保东晋百年基业,后人称为“东山再起”。图中即画谢安携歌伎四人,前有女侍及白鹿引导,正策杖徐行山岩间,山磴桃花盛放,正春暖花开时节,半山松林颠处,一工笔台阁,山势陡峭,屹立巍然,双瀑倾注而下,汇成画幅下湍之小溪,布局之周详用心,直逼宋人。沈周作品以粗疏为多,此图山石勾勒为主,少见皴法,间以青绿设色,颇有唐人韵味。笔墨处处用心,厚重坚实,远胜戴进之轻快迅疾,正是他画艺成熟而达颠峰时之杰作。

桐阴立杖图

碧梧两株,高耸半天,一高士正扶杖倚立,左侧陡起高冈,顺坡而下,渐见山路,一桥接连对岸,正中山峰亭立,山脚低处,相隔成曲折溪岸,虽不见山瀑,正似溪水缓缓流下。中景部份,由两侧山缘相抱而主峰凸出,成四角形,越显得构图稳重端厚。桐叶用双钩,浅赭草绿轻染,用笔挺拔厚实。山岩皴笔不多,作小青绿设色,先染浅赭,以石绿分,石青破,近岩的石青和山巅的石青,则遥为呼应。由此可知文征明于水墨法外,兼长赵孟钋嗦蹋芍啻由蛑艽Φ每陪。石桥上一鹤栖立,与人相呼应,解意白鹤,欲伴主过石梁归去。

 青山绿水图
 近处作四树,互为横斜,柳枝枯短,杠叶满林,已是深秋时节。高士策杖过石桥,双目远眺,领略江山无限情趣。近岩数块,作短披麻,远处则崇山峻岭,一磴道从密林间出,傍中立山岩,木桥可通对岸。松树高耸,林间时见红叶,主山自画幅中突起,山顶作矾头,且时现平台,极见变化之能事。山石以赭石染,以青绿间隔,清朗悦目。诗为:“千树秋风万叶飞,林蹊苔径步斜晖,履声历落啄歌去,犹有余红点着衣。”

自寿图
十一月廿一日,周七十生辰,作自寿图,绢本,山峰树石,学赵伯驹青绿,人物类赵孟睿们坝星撬筛呤鳎菽诩噶卸σ椭钔嫫鳌2⒂凶允偈住4送纪胫伪剑鞲呤糠黾付樾胪欤案泄庖跛瓢拙怨叮豢筛椿亍G耙煌罹屏ⅲ露擞猩窖沂椋笞靼沤兑淮裕兑痘蛘蚍矗砺溆兄隆4送嘉淖植患眩雇加牍使俳兑跚偎技嗬嗨啤。

青山出云图

款署弘治壬戍三月,时沈周七十三岁,来往宜兴,客吴大本家,同游张公洞。款识宿西山僧楼,时雨初霁,云山吞吐有房山笔意,固得佳纸,乃信手写成。
近岩用米点簇成,大树五株,浓淡变幻,极富雨意。木桥曲折至僧舍,一高士踞坐屋中,神思惘然。山头亦用米法,飞瀑下垂,山腰云间寺庙相连,古松成林。山脚下一溪回出,树后水榭多间,有客正把臂晤谈。云气上端烘托颇佳,下端太碎,米点排列亦不佳,实为缺憾。诗云:“青山出气却成云,漠漠云山两不分,试侍云开山出色,芙蓉洗眼照秋曛。

渔沙茅屋图

策杖图

为仿倪云林山水,写一高士,着履戴笠策杖于山溪曲径上。近处林木萧疏,叶不丰茂,枝皆挺直,小枝均作平行,此均倪高士画法之特色。溪流从远处山谷中下,穿桥而过,汇成潺潺清流。远山均不高峻,虽不以倪云林侧锋折带皴法为之,然山石的厚重老硬,正是沈周揣摩倪黄简练笔意的传神处。董其昌论王世贞评沈周画,每作倪瓒则笔力太过,倪画在腕弱,故轻柔而得秀润。石田翁则用笔奋疾,远承董巨长披麻遗意,自见本色,又不失萧疏淡远的逸趣,非泥古不化者可以领略其中的深意。作画约当五十九岁。

采菱图

丙戍为沈周四十岁,写成此图后,复填人月圆词一阙,以造孤兴。菱为夏花秋实的水生植物,图中写三名吴中女子,各驾小舟,采菱湖上。近处坡上,三四疏柳,几株枯树,已是秋深菱熟时节。远山不高,坡陀连绵,村落小桥,散见山脚林木际,染色以赭石为主,颇有秋意。用笔匀细,山石作长披麻,柳条下垂,端穆有致,极得赵孟睢叭祷锷敝乓狻6洳勒悦项为“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宋人之雄去其磔。”沈周此图与他晚年之雄健大不相同,欣赏当从渊厚静穆中领取其高古神韵。

雨意图
 近处山岩两座,汇成溪谷,溪流承远瀑自茅屋下流出。岩上丛木林立,叶用混点和墨点出,或直或斜,以示受风雨冲击后之变化。屋中两人握手言欢,即主人沈周与其三婿德征。山头白云蓊翳,仿米点法,极得虚歇烘托之妙。山脚处林木漫灭,正是雨中看景,若灭若没。诗云:“雨中作画借湿润,灯下写诗消夜长;明日开门春水阔,平湖归去自鸣榔。”

一四八七年十二月初三日,小婿史永龄来此,共坐夜话,正值夜雨,写此以赠。德征,永龄字也,时沈周六十一岁。


雪夜宴集图卷   152×30.8cm

岸波图卷  30×165c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