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如新莫打枪,往往是至宝!

▼读者福利,饰迦书屋

一本好书可以让您节省很多“药费”

▼更多好书,扫码咨询

很多古玉因随葬地层环境较好,出土呈现出一种光洁纯净的表象,给人一种“古玉似新”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如无确凿的考证依据,十分容易地为人所否决,或者轻易从古玉收藏爱好者的眼皮底下溜过,成为明天的遗珠之恨。而这,也正是构成时下古玉收藏界所遭遇到的普遍的尴尬和困惑之一。

石家河文化  玉人首

故宫博物院藏

·····

商代 人形佩

震旦博物馆藏

·····

西周  玉人首

信利博物馆藏

·····

西周 玉羊

山西博物院藏

·····

西周  人鸟合体佩

信利博物馆藏

·····

西周 猴形玉饰

山西博物院藏

·····

西周 玉牛

山西博物院藏

·····

西周 玉兔

曲沃县羊舌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

西周  玉鸟龙合体佩

信利博物馆藏

·····

西周  人龙合体佩

信利博物馆藏

·····

西周  玉人

山西博物院藏

·····

西周 玉夔龙

滕州博物馆藏

·····

注意到近年来无论是在藏界坊间,或是艺术品拍场,还是在网络媒体,目前流行的对于古玉,尤其是汉前高古玉的鉴定标准,基本停留在传统的鉴识理念中。

表现为:一、重闪石类玉,轻各类地方玉石;二、重玉表、轻内质;三、重“标准器”,轻造型奇巧的“另类”。因此,比较为人们所一致认可的古玉大致为:玉表灰皮明显,包浆醇厚;沁蚀典型,丰富;“开窗”处光泽温和,闪石类材质特点显著等等。具备这种条件的古玉,当然首推“生坑”,其次是传承有序,或器出有名,或特征鲜明,让人一目了然的“熟坑”。

除此之外,在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的过滤下,大部分的古玉,只要它脱离了上述特征,即便确凿的真品,在脱离了考古环境的情况下,都有可能难逃被人鄙弃的噩运。

春秋 夔龙纹玉璜

扬州博物馆藏

·····

春秋 勾云纹玉璜

山西博物院藏

·····

春秋-战国  玉珩

信利博物馆藏

·····

春秋-战国  玉龙

信利博物馆藏

·····

战国 青玉龙形佩

河南博物院藏

·····

战国 玉龙

上海博物馆藏

·····

战国-汉代  玉双凤出廓环佩

信利博物馆藏

·····

战国 玉扭丝纹瑗  

故宫博物院藏

·····

战国-汉代 龙形环

信利博物馆藏

·····

战国-汉代  玉凤形佩

信利博物馆藏

·····

西汉 白玉谷纹璧

徐州博物馆藏

·····

西汉 白玉双龙纹首珩

徐州博物馆藏

·····

东汉 白玉蝉

 河北博物院藏

·····

汉代 玉蝉

信利博物馆藏

·····

西汉 蝉形玉蝉

扬州博物馆藏

·····

而所以形成这种状况,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是由于近年来赝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让人面对那些层出不穷、且足以乱真的仿古玉常常变得不知所措。

其实,一件真正的古玉,即使表现得再熟旧如新,只要细加审察,我们都能够从它身上找到这样那样古旧的蛛丝马迹。对于“似新”的古玉,较之于那些沁蚀严重或出土信息丰富的古玉,首先会让人在潜意识中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警惕,尤其当它“身份”不明地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这种警惕就极易转化为一种排斥的心态,而影响对它真相的认定。或者总是以一种想当然的经验来挑剔它的疑似特征,从而造成在古玉鉴识中的另一种混乱。

这里,前人和学者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在具体的观念与方法上,仍有不少需要进一步商榷和探讨的地方,同时更需要科学、严谨和理性的态度。

汉代 剧谈俑

信利博物馆藏

·····

西汉 浮雕兽纹白玉带钩 

河北博物院

·····

汉代  玉凤形佩

信利博物馆藏

·····

西汉 勾连云纹韘

上海博物馆藏

·····

西汉 谷纹青玉璜

徐州博物馆

·····

西汉 谷纹玉璧

徐州博物馆藏

·····

西汉 雷纹玉环

徐州博物馆藏

·····

西汉 龙凤纹玉璜

徐州博物馆藏

·····

西汉 龙凤纹韘形白玉佩

徐州博物馆藏

·····

西汉 玉剑璏

徐州博物馆藏

·····

西汉 玉兽首

徐州博物馆藏

·····

西汉 龙形玉佩

徐州博物馆藏

·····

西汉 玉韘形佩

河南博物院藏

·····

“生坑”或表象特征明显的“熟坑”古玉,固然是值得我们去好好收藏并加以认真研究整理的,因为他能直接触发人们对于时代风貌和历史沧桑感的体验。但同时,有理由认为,那些为传统鉴藏思维所排斥的,虽然表象特征模糊但确实具备了古玉内在特质的古玉,更应该被认为是古玉中的珍品或精品。

也就是说,对于渐入佳境的古玉收藏,除了求“真”之外,“质地精良”更应该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正是因为质地精良,才有可能抵御外界因素的侵蚀而变得洁净。可以想见,调整下我们古玉鉴赏的思维角度,对于提升我们的收藏和审美层次,是否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0)

相关推荐

  • 100件古代玉龙欣赏

    红山龙 红山龙 内蒙古赤峰市三星他拉红山文化玉雕龙

  • 一器一物——玉虎

    玉 虎 在古代玉器中,带有虎纹的玉器有着重要的地位,同其他动物型玉器相比较,虎纹出现得更为频繁,虎纹玉器的发展也更具延续性. 琥作为"六瑞"之一,以白虎的身份来礼西方,夏鼐在< ...

  • 史上最强古玉动物阵容 —— 999件珍贵飞禽走兽

    西周 虎形玉佩 山西博物院 作为兽中之王的老虎 自古以来便受到推崇 而历代的玉虎却少之又少  图一○  凌家滩85M1∶7(87含征3)虎首玉璜  凌家滩85M1∶7(87含征3)虎首玉璜局部 凌家滩 ...

  • 山西博物院高古玉实拍

    西周玉鹿,极具美感 玉串饰 西玛玉龙 龙纹玉管加西玛 龙凤纹玉璜 玉牙璧 侯马盟书 玉鼓 勾云纹玉璋残件 玉柄型器 玉龙珮 玉牛 玉龙 玉鹿 人纹玉璜 螭虺纹玉璜 勾云纹玉璧 勾云纹玉璧未完成件,可以 ...

  • 清艺博: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之二(1)

    三孔石刀 庙底沟二期文化,约公元前2700-前2300年 宽24cm,中部高15.cm,孔径2.5cm 芮城县清凉寺史前墓地123号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文物号:SKT3869清凉寺M123:1 ...

  • 古玉界:古玉如新才是宝,别让好东西从眼皮底下跑掉!

    目前藏家收藏古玉,很多都认为古玉埋藏千年应该有很多沁色,但是殊不知,有很多馆藏出土的玉器也犹如"新"的一般,当然这里指的"新",并不是说他是新东西,而是出土后表 ...

  • 古玉如新「汉代白玉蝉赏析」

    定州文保所藏汉玉蝉 古玉如新,这是每个收藏大家的终极收藏目标,这里说的"新",当然不是说它是新东西,而是出土后表面很干净,整体由内而外基本无沁.虽说"无沁不成玉" ...

  • 古玉识趣(16):百媚千娇因打光,图辨莫轻认包浆

    一夫之 高科技时代,藏玩也与时俱进,网络图片鉴识赏玩是太过普遍了.照片是会失真的,在鉴识古玉的型.纹.痕迹等方面尚可,如果在沁色.包浆方面,切不可以图为据信以为真,更不能自欺欺人噢.有藏友发图共辨(图 ...

  • 古玉界:好器如新,看看海昏侯墓出土的古珠,全然颠覆你的认知

    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墓园五号墓节目,出土一串珠玉极为珍贵与大众分享清晰组图,玛瑙圆珠.玛瑙管珠.橄榄珠.椭圆玛瑙珠.六棱水晶珠. 海昏侯家族共有四代,而其中尤以第一代海昏侯刘贺最为关注,因为他的人生非常 ...

  • 古玉玩味(77):且莫轻言真与假 静心观摩细勘砂

    原创一夫之2019-12-04 14:19:05 老器如新更是宝,但是如新古玉却增加了辨识的难度.特别是一些型制.款式如"穿越"的古玉,如果不是从考古发掘现场提取,恐怕很少能够相信 ...

  • 古玉识趣(92):莫迷标签假与真 辨仿还需练眼睛

    原创一夫之2020-07-29 11:56:19 古玉真伪辨,重在赏玩味. 只有带着清而净的"玩"古之心去赏与识,才能辨察于毫末,否则往往不经意间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

  • 古玉学步(12):古砣工艺恁多高 莫忘阴线藏接刀

    天长市三角圩汉墓群出土玉龙(天长市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藏品 古砣工痕第二要义是"接刀痕". 由于古玉的工痕直接取决于所使用的工具,利用现代工具无论如何也仿不出古代工艺痕迹,&quo ...

  • 古玉学步(95):天赐遍处料与砂 莫因一说成固化

    古玉文化形成的条件有二:玉料和解玉砂.国人崇玉,历史悠久,在论古玉时,往往进入一个误区:天下只有和田玉.这是缺乏对华夏古玉文化起源的全面了解而走向偏颇了,如此固化,往往会与真正古玉失之交臂. 古玉资源 ...

  • 古玉识趣(17):百媚千娇因打光 图辨莫轻认包浆

    高科技时代,藏玩也与时俱进,网络图片鉴识赏玩是太过普遍了. 图片是会失真的,在鉴识古玉的型.纹.痕迹等方面尚可,如果在沁色.包浆方面,切不可以图为据信以为真,更不能自欺欺人噢. 有藏友发图共辨(图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