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默默无闻,随手题写在墙壁上的诗,却成为千古绝唱,人人必读
在中国历史上,要凭借文学素养流传千古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人实在太聪明,也太重视教育了。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作品,都是经过时间的考验,大浪淘沙保留至今的精品。有些作品火了,诗人却依然是默默无闻,比如这首《题临安邸》:
这首诗是不是很熟悉?它被发现时,是在南宋都城临安的一家旅店的墙壁上。虽然作者林升的名气极小,虽然是一种非正式的传播方式,但是这首诗的感染力,让它瞬间广为传播,并且影响了近千年。直到今天,《题临安邸》仍然是中小学教材中的常客,因为它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
这是一首讽喻诗,作者以冷言冷语的态度,抨击了当时的朝政。但是,心虽冷,作者偏偏从热闹处着手,下笔便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两句诗,再现了当年南宋的热闹繁华景象,也再现了从上至下社会各阶层的安逸享乐生活。
只不过,作者使用了一个问句,暗藏自己的态度。本来,太平盛世,正是应该歌颂,应该珍惜的,只不过这个盛世繁华,却是危机四伏,危险重重。在南宋一片歌舞升平的表象下,潜在着内部巨大的矛盾,各阶层的对立情绪高涨。更为要紧的是,当时强敌环伺,虎视眈眈。国家富裕是好事,但是如果富而不强,没有能力保护自己,那就只能是待宰的羔羊,越是肥大鲜美,就越是别人惦记的盘中餐。
即便到了第三句“暖风熏得游人醉”,我们依然看到的还是南宋醉生梦死的场景。这正如鲁迅先生在《呐喊》序言中所说的,满屋子都是沉睡的人,连就要闷死了还不知道。这是多么悲凉的场景,因此作者不得不发出悲凉的感叹:直把杭州作汴州!
杭州就是临安,南宋的都城;汴州就是汴京,北宋的都城。这句话的意思是,南宋人都已经忘记了靖康之耻,忘记了故都故土,已经习惯于偏安一隅,得过且过,完全丧失了斗志。
其实,南宋君臣跑到杭州的时候,特地将其改名为临安,就是表明不忘收复故土之志。然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越是富足,越是贪图安逸,甚至连自己祖宗陵寝所在,他们也不惦记了。
这首诗,全篇是在嘲讽谩骂南宋君臣,但却看不到一个谩骂的字眼,可谓是讽喻诗的经典之作。在古代中国,多少人曾经反复咏叹,哀叹国事。即便是到了现在,中国早已经今非昔比,但此诗之中提出的经验教训,也是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的。
不过,这首诗的作者林升,却一直没有多少名气,这是典型的诗红人不红。我们甚至连他的生卒年代,都没有办法考证出来。目前掌握的资料,是在浙江温州苍南县的《林氏宗谱》中,有对林升的简单介绍。此谱修于乾隆年间,对林升也只是寥寥数笔:
林升,字云友、梦屏,葬西程山,娶渡龙杨氏,生雄、熙。
至于他的事迹,再也没有多余的了解。不过,能够留下这样一首伟大的杰作,想必诗人也不会过多计较。只要有这一首诗,他就无愧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伟大的中国人,他的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