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物传承有序,极其精美华丽,专家费尽心机破解150字铭文

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中,珍藏着无数璀璨夺目的文物,它们如同繁星一样,点亮着中华历史文化的天空,记载着古人们的不朽成就。它们多则几千年历史,少则几十年,能够在今天为我们所见,或多或少都有传奇经历,山东博物馆的颂簋便是如此。

簋是古代盛放食物的容器,不仅作为日用品,也是祭祀的重要器物,一般是青铜或者陶制。古人比我们现在还讲究多了,各种器物,名字非常复杂。哪怕就是一个容器,根据外形不同,也有分为了不同的名字。簋一般是和鼎配合使用,鼎是单数,簋则是双数。比如史书中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它的特点是敞口、束颈、鼓腹,早期的簋是没有耳的,后来才出现了双耳,甚至三耳、四耳。从目前出土发掘的情况来看,青铜簋的形制比较庄重,也与它自身特殊的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颂簋是何时出土发掘的,现在已经不可考,它第一次在大众的视野中,是在清嘉庆十九年。刘墉的从孙刘喜海意外在北京的古董商人手中购买了它,并将它《清爱堂彝器款识》。从此,颂簋正式为人所熟知。

后来,一位叫做李宗岱的人得到了它。这个人名气不大,但在清朝晚期也算是一个能人,他当过官,开过矿,办过公司,还精通金石,酷爱收藏。据说这件颂簋,就被李宗岱放在矿业公司的办公室内,而李宗岱的后人珍藏了它将近半个世纪。

到了晚清,这件珍贵文物,又被山东巨富丁树贞收藏。丁树贞世代经商,家资丰厚,在整个山东也是屈指可数的富商。他收藏之后,视如珍宝,经常观摩学习。但在他过世之后,生意开始败落,他的家人分家时,颂簋却被一分为二。簋身为一房保存,而簋盖则归属另外一房。

因为各种原因,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时,簋身就转给了胶东古物管理委员会黄县文管分会,解放后移交给山东博物馆。人们认为,可能它将永远是残缺的文物了。但没有想到,在五十年代时,丁树贞的后人张秀琳女士,主动将簋盖捐献给了山东省博物馆。颂簋的两部分,经过短暂的分别之后,终于又重逢,并且作为公众资源,为千千万万的人所欣赏。

这件文物为什么如此珍贵,拥有它的人都是非富即贵呢?原因还是在于外形的庄重古朴与铭文的意义重大。

颂簋的高为30.1厘米,口径为24.2厘米,重达13.2千克。簋盖采用的圆形把手,它圆腹、圈足,符合簋的一般特征。在腹部有一对夸张的兽首耳,但又不失古拙之美。在簋身之上,主要有窃曲纹、横条脊纹、重环纹,显得神秘而严肃。

青铜器的价值高低,除了器形大小和精美程度之外,铭文的数量和内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颂簋的铭文就非常多,也非常重要。它的器身和器盖上,刻着相同的十五行一百五十二字,铭文内容完全一致:

隹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才周康卲宫。旦,王各大室,即立。宰引右颂入门,立廷。尹氏受王令书,王乎史虢生册令颂。王曰:颂,令女官成周贮,监新닳贮用宫御。易女幺衣黹屯、赤巿、朱黄、旂、攸勒。用事。颂낏뻪首。受令册,佩갢出,反入堇章。颂꽆对륰天子不显鲁休,用乍밿皇考龏吊、皇母龏始宝깼렉。用追孝,匃康、屯右,彔、永令。颂万年밀땔无彊,臣天子霝冬,子孙永宝用。

要知道,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就是金文,又称钟鼎文,它有特殊的形状和用法,很多已经失传。就是这些文字,迷倒了一代又一代的金石爱好者。专家虽然为了破解这些铭文,费尽心机,却乐此不疲。

颂簋的铭文意思是周王在某日任命了颂来掌管周朝王室的物资储备,并赐给了他玄衣、省纯等物品。颂得到任命和赏赐后,退出中廷,返回家中,又向周王献礼,最后将此事记录下来。整个流程,反映了仅两千多年前周朝宫廷的制度,极具考古价值。所以,颂簋也成为了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