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这幅书法作品,差点被溥仪弄丢,博物馆为之寻找了30多年

在中国文坛上,苏轼的名字无疑是响彻古今的。他多才多艺,无论是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水平都是顶尖级的。如果评选历史上最全面的文人,苏轼应该是当之无愧第一人。按理来说,这样富有盛名的才子,生前写下的书法作品应该相当丰富。无论是迎来送往的应酬之作,还是数九寒天的练笔,数目绝对不少。可是因为距今时间太长,再加上王朝更替的动荡,苏轼的墨宝实在很有限。

在1982年年底,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书画鉴赏专家苏兴钧得到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吉林市著名书法家金意奄来信告诉他,自己在吉林市一位教师家中,发现了苏轼的墨宝《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

苏兴钧先生见到信件后,立即从长春赶赴吉林。要知道,苏轼的这幅书法作品,久负盛名,吉林市博物馆已经为之寻找了三十多年。它是由两篇文章组成,其中《洞庭春色赋》是在公元1091年完成,《中山松醪赋》是在公元1093年。苏轼自述,他在绍圣元年即1094年被贬岭南的途中,路遇暴雨,停留在襄邑歇脚,就在一张纸上书写了这两篇赋。

这件书法作品几经流传,在乾隆年间进入清廷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中。溥仪被赶出皇宫时,偷偷携带了不少名人字画出宫,一路变卖,但这幅作品却随着他来到了东北。伪满洲国覆灭时,伪皇宫如鸟兽散,许多人趁乱带走了珍贵文物。

苏轼的《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也是此时下落不明的。很多人认为,它一定还留在吉林。吉林博物馆从来没有放弃过寻找,并且曾经公开征集,可惜的是一直也没有能够得到真迹。有了金意奄先生的线索,怎么不让人兴奋?

苏兴钧先生赶到吉林市,按照信件上指明的地址,找到了墨宝持有人刘刚先生。这位中学教师表示,书法作品是他的父亲在解放前于在吉林市的书摊上购得。如果是真迹,他愿意无偿捐献给国家。

这幅《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笔意雄浑有力,姿态闲散典雅,潇洒飘逸,结字却很紧凑,完全符合苏轼书法“结体短肥”。无论是从哪方面看,众多专家都认为是苏轼真迹。更为关键的是,除了苏轼自题后记之外,作品之上还有元、明、清历代名人 的题跋、书札,显然流传有序。

这幅作品,用无价之宝来形容是毫不过分的。按照国家政策,吉林省博物馆向刘刚先生颁发了奖状和奖金,对于提供线索的金意奄先生,也给予了一定的物质奖励。尽管这与文物本身的价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同样是无私慷慨精神的褒扬。正因为有了无数捐宝者,中华文物才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苏轼的书法作品中,这幅珍宝尤为特殊。它是由两篇赋合二为一的,前一篇行书二百八十七字,后一篇行书三百十二字,再加上自题十行,共计六百八十四字,就字数上来书,它是苏轼作品中最多的。同时,因为苏轼书写时已经五十九岁了,经过人生的悲欢离合,书写时注入了独特的情感,也是公认比较好的。比如明朝著名的文学家王世贞就夸赞道:

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

可惜的是,在流落民间的这么多年里,尤其是在被收藏之前,它的卷前隔水、引首被人撕掉,想必是害怕太过招摇所致。尽管它有残缺,但还是毫无疑问的国之重宝,也是吉林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