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常见疾病,这些诊疗常规你掌握了吗?
肩袖损伤
盂肱上韧带
盂肱中韧带
盂肱下韧带
小型撕裂:小于1cm
中型撕裂:1~3cm
大型撕裂:3~5cm
巨大撕裂:大于5cm
新月形撕裂
U形撕裂
L形和倒L形撕裂
巨大回缩性不可移动性撕裂
IS—冈下肌
SS—冈上肌
IS—冈下肌
SS—冈上肌
IS—冈下肌 Sub—肩胛下肌肌腱 RI—肩袖间隙
SS—冈上肌 CHL—喙肱韧带
IS—冈下肌 Sub—肩胛下肌肌腱 RI—肩袖间隙
SS—冈上肌 CHL—喙肱韧带
肩袖损伤查体
MRI
定位:平行于冈上肌及肱骨
观察:肩袖
观察冈上肌腱的最佳位置
定位:垂直于冈上肌/斜冠状位
观察:喙肩弓,包括肩峰下骨皮质、肩锁关节、喙肩韧带:再次观察肩袖。
观察肩峰形态的最佳位置
显示关节盂唇、盂肱韧带、关节软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肩胛下肌、小圆肌。
观察关节盂唇及肱二头肌腱、肩胛下肌的最佳位置。
冈上肌腱损伤MRI表现:肌腱增厚、信号升高(所有脉冲序列)。
肌腱缺损,肌腱回缩;部分或贯穿全层的高信号。
全层撕裂的慢性患者可合并肌肉脂性萎缩。
肩峰撞击综合征
喙肩弓
肩峰下滑囊––––“关节腔”
肩袖
肱骨大结节
类似于“杵臼关节”
喙肩弓––––臼窝
肱骨大结节––––髁状突
肩峰下滑囊––––关节囊
正常:肱骨大结节与肩峰之间的间隙为7~14mm。
外展上举时喙肩弓与肩袖会有轻度接触(60°~120°)。
肩关节撞击综合征
原发性撞击征
继发性撞击征
喙突下撞击征
内在撞击征
内因型:肩峰下间隙内结构增大、增多,包括肩袖增厚、钙盐沉积、肩峰下滑囊增厚。
外因型:外因导致肩峰下间隙变小或消失,如肩峰下骨刺形成、肩峰骨折或病理性肩峰、肩锁关节下表面骨赘突出、大结节骨赘形成。
盂肱关节不稳
肱骨头发生位移(特别是前向位移),肩袖与喙肩弓发生碰撞。
喙突与肱骨头或小结节发生撞击
前屈90°内收肩关节或外展90°内旋肩关节
肩袖退变增厚、损伤
钙盐沉积
肩峰下滑囊增厚
肩峰骨赘形成
肩锁关节下表面骨赘突出
一型为平坦型,17%
二型为弧型,43%
三型为钩型,39%,其中70%都存在肩袖损伤。
定义:即肩峰前1/3下表面和后2/3下表面的连线所构成的夹角。
Toivonen和Coworkers建议测量“肩峰角”
一型肩峰:0°~12°
二型肩峰:13°~27°
三型肩峰:大于27°
结论:89%的三型肩峰存在不同程度肩袖损伤
定义:是由肩峰下表面连线、肩峰后缘与喙突尖端的连线构成。
Neer和Poppen发现肩锁关节的骨刺和肩峰的倾斜度都可以通过撞击致肩袖损伤。
Aoki和Coworkers:撞击综合征患者的肩峰倾斜角比正常人小。
小于35°易撞击
定义:由冠状位上肩峰下表面和肩盂上下缘的连线构成。
肩峰–肱骨头最短距离的正常值为1.0~1.5cm
若小于10mm,考虑存在狭窄
若小于5mm,考虑存在严重的肩袖损伤
内因为主导
肩袖的退行性改变
是撞击征的主要原发因素
肩痛:以肩峰周围为主,外展上举过程中明显,伴夜间痛,早期无静息痛,进展到肌腱炎或肌腱断裂时可出现持续疼痛和静息痛。
患肢无力,活动受限,继发冻结肩。
Neer征
Hawkins–Kennedy试验
疼痛弧(painful arc)
Jobe试验(empty can )
内旋抗阻负荷试验(internal rotation resistance tests)鉴别内撞击征与经典的出口撞击征。
Gerber喙突下撞击试验
肩关节平面做外展上举时,肱骨与肩峰的间隙逐渐变窄,在上举60°~120°时两者之间最接近。
仅肩峰前部会在上举过程中与肱骨发生碰撞。
肩峰形态异常
肩峰下滑囊炎
冈上肌腱损伤
肱二头肌肌腱炎等
定位:垂直于冈上肌/斜冠状位
观察:喙肩弓,包括肩峰下骨皮质、 肩峰下间隙(包括肩袖、肩峰下滑囊)、肩锁关节、喙肩韧带。
观察肩峰形态的最佳位置
本文来源:谷雨医联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内容,耶克医疗不对文章内容准确性及其观点负责,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