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娱记揭秘:《叶问3》票房高企背后,众娱记都干了什么?

原创稿件,转载请授权
陷入票房造假风波的《叶问3》今天对外公布,全球票房终于迈进十亿大关,其中大陆票房7.4亿(猫眼电影数据)。

从目前情况看,影片引发的种种猜疑会随着影片的下线而烟消云散,这在并不缺少话题的娱乐圈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儿。因深陷丑闻而关联的上市公司神开股份和十方控股,在股价暴跌之后这两天也开始回升。

与此同时,这两天可见的媒体《叶问3》报道,多是“好评如潮、不负众望”。背后原因,用“你懂的”也许更能说明原因。事实上,当媒体转移视线去瞄向新的新闻点时,一个问题产生了——《叶问3》从扭转颓势,票房高企一直到各种传闻的产生,各位做影片报道的媒体记者在干什么?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对于《叶问》系列片,不少影迷还是充满了好感。《叶问》首部电影2008年上映时以8280万元收官,口碑与票房甚佳;两年后,有了黄晓明与洪金宝两位新老影星加盟后,《叶问2:宗师传奇》取得的2.3亿元票房并不让投资人满意,黄百鸣直言票房“三亿不封顶”,黄晓明自称的“负责1.5亿票房”都未实现。预期的落差令这部系列片的第三部难产,直到去年才完成摄制。
从故事上看,《叶问3》并无太大新意,唯一的卖点就是请来了前拳王迈克·泰森加盟。泰森的辉煌时代起于1985年,终于1996年,这10年鼎峰时期,也就是目前主力观众群体出生的年代,因此主打之一过气拳王也不被圈内人看好。
不被看好的代价意味着雪上加霜——影片去年12月24日正式在香港地区上映,但没能挤上内陆大市场的末班车,而这一等就是两个多月。春节期间,该片的盗版就已在网络上现身,按照常规,《叶问3》的三亿投资面临铁定的败局。而奇迹的产生就在于这三亿投资的比例构成——两亿的拍摄制作成本+一个亿的宣发费。
大笔的宣发成本所带来的影响,首先可以在中国“中心的中心”感受到。位于西单地铁站的两长溜《叶问3》的海报广告,宣告了实力。要知道,这个地儿做广告的都是国际一线品牌,或者富的不要不要的IT品牌才敢涉及的,冯小刚信心满满拍的贺岁大片,在那儿摆一张海报就算牛的很了。

(与《叶问3》相关联的公司)

紧接着就是片方提早到影片上映前三周,就拉起了微信群聊,邀请全国各地的电影条线记者进群撒红包,发预告。据一位群里的记者介绍,电影上映前,片方拉记者进群撒红包发预告是很常见的事儿,但《叶问3》有着非常独特的地方。
首先是宣发负责人是一名刚刚卸职步入宣发行列的娱记,由于有着媒体圈的人脉,凭借私人关系为影片打下了良好基础;再有就是撒出的红包平均高达两位数,要知道大多数影片宣发撒出的,到一位数就会有人欢呼。从“上映前的预排片50%”“上映16小时过亿”一直到“两亿”“三亿”票房的产生,取得了众娱记的集体转发刷屏,好不热闹。而这部本已劣势明显的电影为何接连创下奇迹,几乎无人过问。直到东窗事发,大量新媒体爆出影片自买票房丑闻后,宣发负责人也只是以“宣发只是宣发,不负责调查”为解释方式。
于是乎,“好口碑,零差评,片子硬不怕冷枪黑水”依旧在微信圈和各地媒体报道上成为“主流”。而影片首映时,某资深媒体人对该片的幽默吐糟以及引发的质疑,成了异类。
娱记为何频繁转发宣发消息,而不去做记者应有的职责,去报道新闻真实内容呢?几位跑电影条线的记者说出了自己的原因。最有代表性的有三条:首先,无论是记者还是其他行业,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至少在中国是讲究人情的,大家都是朋友,转发就是帮忙;其次,拿人钱财就要为人办事,这也是天经地义的;最后一点就是,很多媒体特别是纸媒,并不支持这种繁琐的调查稿件,况且新闻调查需要多方采访。如果那样做,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丢了朋友,失去利益,稿子也并不见得能发出来,这种得不偿失的事儿谁会去呢?
此外,电影口记者大多缺乏财经知识,往往会漏掉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事实上,当影片投资方快鹿集团施建祥被新媒体挖出,但却忽略了另一个投资方。这次《叶问3》的自买票房来自于“幽灵场”,“幽灵场”最初被新媒体曝出就来自北京的UME影城。
据了解,UME影院投资管理集团董事长,是著名电影人吴思远。2016年2月21日,十方控股发布公告,委任著名制作人吴思远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而十方控股是《叶问3》的投资方之一,这些不难被查出的几条信息形成了一个“证据链”。
2016年2月23日,十方控股以约1.1亿元人民币收购《叶问3》中国内陆55%票房收益权;3月4日,《叶问3》在内陆上映当天,在高企的票房刺激下,十方控股大涨22.03%。但在影片涉嫌票房造假的风波出现后,十方的股价应声下跌,过去一周下跌59.17%。按照当初设想,电影上映后,十方控股首先可以从总票房收入中收回之前购买收益权的1.1亿人民币,然后分完这钱后净票房如果还有剩余,十方会接着分剩下的55%。如果票房连1.1亿都不够分,参与建立文化产业基金的合禾影视保证在电影上映之后的一年内,再给十方控股一千六百五十万元人民币,这笔钱刚好是1.1亿的15%。十方控股用1.1亿的投资买了一个有15%收益保底,上不封顶的债券。吴老板从一线导演,变身为目前在全国有25家影院的商业大鳄后,这次算是栽了大跟头。
有关于票房造假,其实就是恶性竞争的产物。有一位宣发对此的解释是,“所有人都知道现在中国电影很赚钱,投资的热钱也开始涌入。等到上映的时候,大家都开始玩不同营销手段,但归根结底,必须在市场形成热度。如果市场不热怎么办,就只有通过自己耍手段来人工加热。”
《叶问3》引发的种种猜疑,注定会随着影片的下线而烟消云散,但正如一位媒体人评价的“也许这部电影还是可以赚钱的,但如果这个模式不断发展下去,在贪婪的驱使下,谁能保证下一部电影依旧如此稳定安全呢?到底是什么绑架了中国电影,我觉得是快速增长下的贪婪,以及发展背后的无知。”
到底是谁绑架了中国电影,这事实上是多数传统媒体并不关心,甚至看不懂的问题。
(作者系资深娱乐记者)

蓝媒汇|传媒圈第一新媒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