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缘】崔兆咸:里下河的“送客老爷”

里下河的“送客老爷”

文/ 崔兆咸

“送客老爷”是苏北里下河民间送亲者的敬称。本来专指嫁女之父(无父者则为嫡叔或堂叔),后来有些无父亲的姑娘出嫁时,因与叔叔或堂叔关系不融洽,改由堂兄送亲,当地人仍称其兄弟为“送客老爷”。新四军到苏北抗日后,提倡男女平等,因此无男性家的女儿出门时,有姐妹去送亲的,当地人还是称“送客老爷”,到共和国建立之初,护嫁者往往不止一个,有男也有女,故又有了男“送客老爷”和女“送客老爷”之分。

旧时的“送客老爷”是代表女方家族将黄花闺女送给对方的,表示其婚配是合法的,也表示将来就是出嫁女的后盾,如果今后男家不把媳妇当人待,他就会代表娘家前来问罪。因此,“送客老爷”总是以严峻的面孔、斯文的架子,在男方家人面前“亮相”。

男方娶亲,是门庭中最大的喜事,三系六亲和挚友都得避免发生不愉快的事冲淡欢乐气氛,尤其不能得罪刚攀了亲的新客,所以大家都诚惶诚恐地以最高的礼节,隆重相待送亲者。有句俗话说:“对送客老爷,要像对菩萨老爷一样看待。”

水乡结婚里,男方要挑选精明能干、会弄船的两个男人,用张灯结彩的船去接亲,俗称“载新娘”,彩舟就叫“新娘船”。在归途中,“送客老爷”除负责护嫁之外,还得护嫁妆。

船载新娘时,不管水路多远,是否逆水,都得取“高高升”地用竹篙撑,且要在太阳高悬时赶到男方家。

在喇叭和鞭炮欢迎声中,新娘船徐徐进入码头。厨师先端洗脸水上船,打热手巾敬送客老爷揩脸揩手;紧随着,喜父爹和新郎上船拜谒送客老爷,请其离舟登岸。一路上,喇叭吹鸣,鞭炮齐放,人群熙熙攘攘地将送客老爷接到家。旧时,接送客老爷可不是容易的事,若有不慎,很难将其请进家的。

农村娶新娘时是热闹的,新娘船一到,全村人都倾巢出动看热闹。人多嘴也杂,那些挑剔的快嘴婆娘,连用草纸也捂不住嘴的。因此一般婚喜人家,为避免放荡者触怒送客老爷,都要请当地有威望的头面人物出来相帮。相帮者混杂在人群中,不允许任何人对送亲者进行指手划脚,还指挥观众站立在“下风”道(旧时以南边和东边为上风,现也有以“左”为上风的)旁欢迎,不准立在道左边。因为立左边者,会被视为“抢上风”,送客老爷也会认为受到了轻视,被当成了“小人”和“下等人”。如果道两旁都有人,就叫“夹档拿鱼”,被认为是“骂”送客老爷。

接送客老爷贵在神速,要快节奏,让吹鼓手在前开道吹喇叭。但送客老爷却不肯快,他定要安然自在地迈着官步,让小心翼翼的喜爹与羞涩的新郎等簇拥着走过人群。送客老爷一被接到男家,男家就迅速举行茶礼,由与送客老爷同辈的、有一定身份的3人相陪。厨师先后上圆子、果子、糕等,俗称“四色茶”。每次茶后,厨师都要打热手巾把给送客老爷揩手(不过送客老爷每次都得给厨师红包)。

茶礼毕,喜爹和新郎在喇叭相伴中,把送客老爷请到干净的邻居家里休息。

此时,男方家人的心方放下一半,先收妆帘(嫁妆),再接新娘登岸踩柴(意为“进门发财”)、跨火盆(据说可驱晦气)、跨红凳(红纸包住小木凳,再放上红纸包柄斧,意为夫家喜添了口新妇,和斧斩断随新娘的外妖邪气)、拜堂、入洞房、红筷捣红喜窗(请会来事的青年边捣边高喊致吉祥语,祝早些喜生贵子)等一系列喜庆仪式。在这些过程中,大家放荡地说笑并不碍事,因为送客老爷是听不到的。

在邻家的送客老爷,一直由陪客相伴,嗑瓜子,吃糖果,喝茶,聊天。嗜烟也尽他抽烟,好赌者则陪他玩玩纸牌或操操麻将,但只能让其赢,不能让其输。陪客者输了的钱,全归喜男补偿。一句话,男家要想尽一切方法讨得送客老爷的欢心。

当晚,男家要为送客老爷专办酒宴。此宴应极丰富,尽是上等佳肴。送客老爷要被安排在最上席,由专选的7名同性同辈陪客人入座,闲人一律离开。送客老爷入席时,众人要起身相迎,以示尊重。此外,酒盅、筷子、汤匙等必须按照先饮酒,再吃菜,后尝汤的顺序,整齐地放好。若倒置或不整齐,送客老爷会拒食的。

不过,送客老爷在男家要绝对自尊自重的。送客老爷若在男家失了礼,出嫁女在婆家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并成为男方整治女方的把柄。所以送客老爷来前,其家人和亲友都得不厌其烦地反复叮嘱他:到婿家要处处小心,少开口,要走八字步,吃相要好,不要粗胚相……

里下河的酒宴,是一碗菜吃掉后再上下一碗,另外有个传统的规矩,禁用蛋类。若违了规,会被视为暗骂送客老爷“滚蛋”,他会发怒掀桌子的。

关于此俗,倒有个鲜为人知的来历:很久前,一贪杯的财主送爱女出嫁,因经不住陪客的奉承,频频饮酒,情绪失控。当蛋糕菜子上桌时,其猛然跳起,使得桌翻椅倒,碗盏破碎,美酒污身。财主惊醒后,羞得入地无门,惭愧而去。而主人以为财主是见了蛋而恼火,从此告诫他人,有送客老爷的宴席,万不能用蛋相待。

不过,肉圆是圆的,不但会“滚”,还渗入了蛋汁,怎么办呢?它是万万少不得的,乃酒席上必不可少的主菜,俗话说“无肉圆不成席”。于是当地有个说法,肉圆一上了桌,就是向送客老爷暗示:大家急着要闹新娘子子,请您避开吧。所以,送客老爷“见了肉圆走”就成了当地的一个风俗。

送客老爷一离席,就进新娘房,把陪嫁来的压宝箱钥匙交给出嫁女,同时安慰她一番,再向婿家有关人说些客套话,后在喇叭吹、喜爹和新郎送护下,摸黑起程,步行回家。即使家距很远,也要离开这个村庄,向人家借宿一夜,明日再回,不得在男方家住宿。

闹新娘叫“闹福”,喜爹是被闹的主角。为了避开过份的胡闹,喜爹多在送送客老爷时,躲藏起来。不过他总逃不出寻开心人的“生俘”,难免会被拖入洞房里……

     责任编辑:杨建华

     排版编辑:清  泉

(0)

相关推荐

  • 坡刘村史 民俗 婚娶—— 结婚

    第二节   结婚 所谓结婚,就是按照一定的仪式,男方将女孩娶回家中,经过双方重要亲戚朋友,族中长辈,后来还有村中干部或单位领导参加的婚礼仪式之后,男女双方始为正式夫妻.在坡刘村人的心目中,这个结婚仪式 ...

  • 坡刘村史 民俗 婚娶——新婚后续

    第三节.新婚后续 一.闹洞房: "闹洞房"就是在新郎新娘结婚的当晚,与新郎相好的朋友和一些爱热闹的乡党在晚饭之后去新房嬉闹玩耍,坡刘村人称之为"耍房". 闹洞房 ...

  • 索县旅游|藏族婚俗

    藏族婚礼仪式独具特色.婚日一早,鸡刚叫头遍,新郎家的舅舅及亲友数人至女方家迎亲,新娘由亲戚女伴陪送.男家村邻每家赠送一桶清水,从门前依次排成长龙,最末一只桶旁,男方主人放置若干茶包,供新娘下马踏用,以 ...

  • 【乡土情缘】崔兆咸:里下河丧主

    里下河丧主 文/崔兆咸                苏北里下河民间丧事,至今还包含儒.佛.道三教色彩,其"关目经"多,容易产生混乱.加之"关心"丧事的人插嘴多 ...

  • 【乡土情缘】崔兆咸:旧里下河的“芥子官”

    旧里下河的"芥子官" 文 /崔兆咸 全面抗战前,苏北里下河乡下的各保(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都有一个被叫作"当方"的"芥子官",由于时隔久远, ...

  • 【乡土情缘】崔兆咸:民间吃穿行忌讳

    民间吃穿行忌讳 文/崔兆咸  (江苏) 常言道"各处各乡风".旧时,苏北里下河地区的民间忌讳甚多,动不动就有犯忌的可能.今天本人炒一下这碗"冷饭",谈一谈穿戴. ...

  • 【乡土情缘】崔兆咸:迎亲途中抢“上风”

    迎亲途中抢"上风" 文 /崔兆咸 苏北水乡建湖等县,即便是封建社会,妇道人家也会傲慢.自豪地对男子汉们说:"你们可别小瞧了我们,我们哪个不是在出嫁时,不是一路走'上风'过 ...

  • 里下河为亡灵点“神主” 文/崔亚 崔兆咸

    在历史上,江淮之间的运河曾称里运河,又称里河,而大体上与范公堤平行.位于范公堤东侧的串场河则被称之为下河,介于里河与下河之间的地区,遂被称为"里下河",面积超过1.35万平方公里. ...

  • 苏北里下河的“招魂葬” 文/崔亚 崔兆咸

    苏北里下河腹部地区,曾有一相沿成俗的土葬法,即是昔无尸骨.今无骨灰的棺材下葬方式,名曰:"招魂葬". 当地人认为,人死后必须在阴间有个固定的安身之处,灵魂才不会飘落到荒郊野外,遭受 ...

  • 苏北里下河地区的丧事斋饭 文/崔亚 崔兆咸

    苏北里下河地区百姓家若有人去世,一般治丧三天,可是餐餐都得请吊丧者吃煮得很硬的米饭,还特别忌讳吊丧者用汤水泡着吃. 当地民众把丧家执行吊丧者吃的饭叫作"斋饭".这斋饭由于完全不同于 ...

  • 昔瘟疫“拦往会” 文/崔亚 崔兆咸

    民国18年(1929年)秋初,苏北盐城曾发生过瘟疫大流行.据当时已记事的幸存者讲:那时哭声遍野,路上昼夜报丧的和赴丧的人流不断,荒地蒲蓆卷(孩尸)多得成患,田边道旁新坟激增. 时间不长发生" ...

  • 死人垫脚砖之争 文/崔亚 崔兆咸

    在苏北无垠的水乡里,民间丧事,古来关目甚多,每件事还都有它的名堂经. 老者死后,头垫布枕,寓意老人高枕无忧地西去:其用来固定脚的"后垫脚砖",美其名曰"金砖垫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