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连载(271)《先进篇》第4章,“回也非助我者也。”

经史合参读经典
日积月累学圣贤
【原文】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yuè)。”

【原文朗读】

【注释】
:帮助,协助。
:对,对于。
说(yuè):通“悦”,喜悦,认同,遵守。远古时没有“悦、脱”这两个字,都用“说”通假,因为这三个字都是从右偏旁的“兑(duì)”延伸出来的。
【白话翻译】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啊,不是一个对我有所帮助的人呀,他对于我说的话从来不提不同意见,没有一句不心悦诚服的。”
【解读】 
1、这是孔子对颜回的最准确的评价,既夸赞颜回的好学深思,同时又遗憾颜回对自己没有多少帮助。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对老师的话理解得非常快也非常深,并且一丝不苟地去实践去执行,有时候连孔子都自叹不如。在《公冶长篇第五》中,子谓子贡曰:“女(rǔ)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rǔ)弗如也”。什么意思啊?孔子问子贡说:“你与颜回哪个强一些?”子贡回答:“我哪敢和颜回比呀,颜回听到一件事就能推知十件事,而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你说得对,别说你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呀。”
正因为颜回太聪敏秀慧了,所以对老师所说的话一听就能领会,故只喜悦于心,而无所疑问。孔子一直想把颜回培养成接班人,非常盼望颜回能与自己一起探讨学问,并提出不同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但是颜回却很少提出异议,所以孔子在对颜回赞许的同时,又有少许遗憾。
为什么有遗憾?只有不断地质疑和共同地探讨,才可促进知识的更新和进步,不但对学生本人有利,而且对老师也有益,这就叫“教学相长”。质疑是思考的继续,它不是在老师原有授业的基础上默守,而是要往更深更博的方向前进,是一种超越思考的东西。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毫无质疑,只是一味地接受和消化,顶多只是老师的“克隆”,而且你丝毫也不会超越老师。具体到颜回身上,是说你怎么能做好孔子的接班人?又怎么能够把老师的学说发扬光大?
2、那么,孔子的弟子中有没有对他有所启发和帮助的?
有!孔门有七十二贤人,有不少人有独立的思想,敢于对老师提出挑战,我们举出四个人,子路,宰我,子夏和子游。
第一个是子路,子路只比孔子小9岁,与孔子亦师亦友,子路性格豪爽快人快语,看到老师有做得不妥的地方,马上就毫不客气指出来,有时候直率地让老师下不了台。在《雍也篇第六》中,子见南子,子路不说(yuè)。夫子矢之曰:“予所否(pǐ)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去见卫灵公的皇后南子,因为南子的名声很不好,子路怕坏了老师的名声,马上就去质问老师,脸色也非常难看。孔子一时半会解释不清楚,急得对天发誓“我要是有非分之想,就让老天爷讨厌我吧,就让老天爷厌弃我吧”。还有一次,在《子路篇第十三》中,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这一大段话是怎么回事?子路去问老师,你怎么看待卫国君王父子争夺王位之事?孔子拐弯抹角模棱两可回答,子路一听就急了,脱口而出说“老师你咋这么迂腐”,这句话把老师也惹急了。第三次,在《阳货篇第十七》中,公山弗扰以费(bì)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yuè),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叛臣公山弗扰占据着费城,想请孔子去,孔子也打算去,子路一听就急了,难道我们没有地去了吗?非要与他同流合污。第四次,在《阳货篇第十七》中,佛肸(bìxī)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同样是孔子想去费城,也被子路当面质问。
第二个是宰我,宰我天资聪颖足智多谋,颇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独到的见解,喜欢与老师争辩争论。孔子一直坚持为父母守孝要满三年,宰我却提出异议,人生太短暂了,三年丧期太浪费时间,一年就足够了。孔子说不过宰我,只得说,你的父母抱了你三年,你就应该为父母守三年孝,现在你不愿意守三年孝是你自己的事,你要觉得良心过得去,你就去这样做好了。还有一次,孔子强调仁是为人之本,君子要把仁看得比生命还要重,宰我马上就抬杠说,如果井里头有仁,有仁德之人能不能毫不犹豫跳到井里去?孔子辩论不过他,只能骂他别用你的聪明去愚弄人。
第三个是子夏,子夏比孔子小44岁。在《八佾篇第三》中,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一生都追求“克己复礼”,把“礼”看得太重了,子夏用《诗经》中的话委婉地提醒老师说,“礼”和“本质”比起来,本质还是最重要的啊。孔子也觉得子夏说的对,高兴地说,卜商啊,你给我的启发太大了,接下来你就可以和我一起探讨《诗经》了。
第四个是子游,子游比孔子小45岁,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中唯一的南方人。在《阳货篇第十七》中记载,子游曾在鲁国做官,出任武城的邑宰,他用高雅的弦歌教化民众。孔子到此视察,觉得用高雅的弦歌教化民众有点对牛弹琴,并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便用老师之前的话进行反驳,逼得老师直认错。
【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既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还需要有勇敢质疑和共同探讨的精神,互为师长,教学相长,才能不断出新和长进。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合作QQ:30462249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