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风情|赣榆张姓百忍堂
赣榆张姓百忍堂
百忍堂: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一、赣榆张氏的堂号是百忍堂堂号由来
张姓之“百忍堂”源于唐朝以忍孝治家的贤人张公艺(张公艺原名“张艺”,后人尊称在其名“艺”前加“公”字)。张公艺于唐代世居山东郓州寿张县张家庄(寿张县于1964年区划调整时撤销,并入山东聊城市阳谷县和河南濮阳市台前县,张家庄现属河南濮阳市台前县)。张姓为当地望族,张公艺年轻时曾在黄河畔营救过避祸受伤的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后,不忘张家救命之恩,于贞观九年特赐亲书“义和广堂”金匾,赐赠旌表。至唐高宗时,年已高寿的张公艺以坚忍、修身、齐家之本,率领了一个九世同堂数百口的大家族,和谐共融,安居乐业,一时成为佳话。
公元665年,唐高宗李治泰山封禅而归,途经寿张,慕名登门看望年已88岁高龄的张公艺,问其和睦相处九世同堂的治家之道,张答曰:“老夫自幼接受家训,慈爱宽仁,无殊能,仅诚意待人,一“忍”字而已。”遂请纸笔,连书一百个“忍”字献上。高宗从中悟出治国齐家的大道理,备受感动,连连称善,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并亲书“百忍义门”赐赏(一说为“百忍传家”)。张家即将皇上赐书制成金匾高悬门庭,以光宗耀祖,警示后人。张公艺离世后,张家后人修建“百忍堂”以纪念。于是张氏此族,即以“百忍”为祠堂号,有序流传。
张氏的“百忍”精神受到历代后人的广泛尊崇,并以多种形式如以弘扬。元代有编创的杂剧:《张公艺九世同居》;清代有“百忍堂”故事粉彩绘画茶闷盖磁罐;文人墨客创作的“百忍歌”、“歌百忍”也在民间广泛流传。“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
星移斗转,岁月变迁,步入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新时期,张氏的“百忍”精神却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强音合上了拍。“和睦宗族邻里,实行诚信道义,孝顺父母长辈,讲究善良正直,重视教育学习,务必勤劳节俭,弘扬百忍遗风,努力发家创业”这些张门祠规家训,成为张氏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遗产。
二、张姓“百忍堂”的传说:
很早以前,这里有一个人口不多的村庄。村里一色张姓,为人正直、老实,一辈子遇事最能忍,号称百忍。有很多人不信,这天村中,张老汉带儿媳妇,张家大院喜气洋洋,乡邻们都赶来贺喜。屋内院外到处是人,忙忙碌碌,不觉天黑,新郎新娘送进洞房,贺喜乡邻一直闹腾到深夜一点多钟才散去。这时,却又来了一位白发银须老人,上门就高喊:“老朽道喜来了!”张老汉连忙出来迎接,用酒菜盛情款待。张老汉问:“敢问老夫子尊姓大名,府在何处?”问来问去,可这位白发银须老人只顾吃饭,一句话也不回答。吃过饭嘴一抹说:“我去睡觉了。”说罢一直往新房闯去。新娘子累了一天,正要上床休息,见一个疯疯癫癫的老汉跑进来,实在有点受不了了。一急就跑出房来,儿子也跟了出来,白发老人倒在床上就呼噜呼噜地睡着了。
张家一辈子忍事,新来的儿媳妇也不是等闲之辈,什么话没说,就和衣而睡了。
第二天一早,全家人都起来了,早饭也烧好了,还不见白发老人起床,新娘子一看,床上躺着一个银白色的人,再仔细一看,确是个人形的银子。原来是张果老下凡的。
从此张姓的“百忍堂”成为名门望族。
特注:纯属戏说,没有对张姓不敬之意。
三、赣榆张氏历史名人
康熙时期的抗清大英雄——张子渊。
康熙年间,赣榆县连续发生地震、冰雹、蝗虫等灾害,民不聊生,但是,官府却视而不见,苛捐杂税有增无减。 张家城子村有个教书的穷秀才,姓张名涵,字子渊。他刚直豪爽,仗义疏财,联络多人,联名上书为民请愿,要求官府为老百姓减免税粮。县官不但不接受他们的请愿,反而下令农户限期交纳税粮,到期不交者一律捉拿归案。官逼民反,张子渊以张城村为中心,联合附近十几个村庄的农民,抬着犁耙绳索,去县衙门请愿示威。浩浩荡荡的人群把县衙门围得水泄不通,城外交通要道也被农具堵塞。县官吓得直打哆嗦,躲在衙门里不敢出来。第二天,海州府派兵把示威农民镇压下去了。紧接着县衙就通辑示威的组织者张子渊,乡亲们把他藏了起来。县官捉拿不到张子渊,便命令衙役逮了一些老百姓作人质,严刑拷打。张子渊得知后,挺身而出,对乡亲们说:“我一人做事一人当,不能连累乡亲们”。于是,只身到县衙门投案,迫使县衙门释放被捉的老百姓。结果县官以“聚众抗捐,图谋不轨”罪,革除张子渊秀才功名.流放充军。
时正巧是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为祭灶日。俗说:“官祭三,民祭四”。家人只得提前祭灶为其送行。晚上,家家灶上摆酒、茶、果、饴糖等祭品。以二十根高梁秸插入竹筒作神马,五谷、麸皮作草料,男主人把纸钱、神马、草料、旧灶王像在灶前焚烧,送灶王上天。灶王像两边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从此 ,赣榆张城村张姓就在每年腊月二十二祭灶,来纪念张子渊.相沿成习,他们的后人也都以这一天,为祭灶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