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拾零】尚礼乐,了解声音乐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国之重器,余音绕梁,穿透千年中华
中华文化之瑰宝,越是传统的东西,就越是有其生命力。
五千年文明史,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应该尽情享用。
历代圣贤,崇尚礼乐。
现代家庭,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更需要用传统,来紧密支撑。
西方有西方人的命运交响乐,中国有中国人的命运交响曲。
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回忆美好景色,控诉黑暗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倔强不屈的性格。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奏响了中国人旳命运曲。
春秋,古乐与新乐相争。古乐,即圣贤传承的雅乐。如黄帝《咸池》,尧《大章》,舜《韶》,禹《夏》,节奏呈缓慢庄重,寓意满满。新乐,时人的淫声乐曲,恣意放荡,无思想内涵。
战国,二千四百多年前,小小的曾国,铸就了曾侯乙编钟。上下三排,六十五件,四吨多重的青铜乐器。上刻三千铭文,典乐,淳化众生。
国之重器,古朴,空灵,清越,幽扬。青铜编钟的韵律,从远古传来,走入现代人的心灵,一下子穿透,人们深层次的灵魂。
声,音,乐,完全不同的概念。节奏的不同,韵律的差异。层次上,又是一个递进的关系。
声音,音乐,声乐,包括独唱,和声,大合唱,这是现代人脑子里的概念。
动物世界里,鸟有鸟的鸣,狗有狗的吠,马有马的嘶,长颈鹿例外。用声带振动发出,谓其声。
声,最为原始。动物之间,用发声,表达情绪,传递信息,相互之间交流,动物语言的基本元素。
鸟语,只是声而已,非人类所用的语言。声非音,更不是乐。
音与声,区别在于人与禽。音有节奏,音调,声没有。古人,将声称为噪声,将音称为乐音。
人与动物,都有听觉,感知外界声响。动物不能识别声与音,人不仅有感知音的欲望,而且用声的特性,来谱写乐音,满足自己的感官需要。
乐音,懂得与否,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所以《乐记》说:“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乐记》说:“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乐音,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低层次乐音,悖逆天道中庸,人性宣泄无节制,引向颓靡或暴戾,毁灭人性,纯属亡国之音。
高层次乐音,体现天道。使人在音乐享受中,熏陶道德,涵养心性,开启入德之门。对乐音,要有所选择,有所取舍。
乐,即最高层次的音。《乐记》说:“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只有合于道的音,才能称为乐。
试着理清,正确地区分声、音与乐,十分重要。《乐记》接着说:“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外在环境,影响人的情绪,人心会跃动而起。外在环境影响的强弱,人的情感,会表现为不同的层次。
乐音出自人心,但又反作用于人心。乐音种类很多,端庄或张狂,细腻或粗犷,给人以不同感受,诱导人的情感,发生与转换。
古典音乐,摇滚音乐,受众的感受完全不同。选择音乐,应该助益人的教化,绝不是为了刺激感官。
君子之道,作为主导的乐音,有益于人类的进步;满足感官刺激,作为主导的乐音,会将社会引向混乱。
妈妈,叨叨叨,布谷鸟;爸爸,吼吼吼,狮子咆哮。何不来点和颜悦色,轻吹弹拉,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在家里,这么原始的声。而且愿意不愿意,不是妈妈,霉雨绵绵式的淋身,就是爸爸,暴风骤雨般的横扫。
孩子们,如何受得了。不是逃避,那就是逃跑。激烈碰撞,孩子焦虑,父母无奈,不摇头才怪。
一个家庭,没基因,没有音乐细胞,没关系。但不能把五音不全,不懂音乐,当作托词来用。
只要有耳朵,不聋不哑,都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用来欣赏,用来舒适环境,用来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
孩子放学回家后,放首轻松一点的《茉莉花》。孩子闹情绪,想不通,也可以试试,放一首励志的《二泉映月》,激励一下。
音乐的熏陶,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徒歌,伴奏,或默默的听。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因地制宜,玩出很多花样来。
妈妈活菩萨,爸爸闷葫芦,孩子生闷气,整个家庭的氛围,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妈妈来一曲,爸爸走一腔,跑调更开心,乱拍更可爱。其乐融融,玩出气氛,玩出灰谐的精彩。
妈妈昭君出塞,爸爸张骞归来;儿子民族风,女儿桑巴舞;爷爷打着螳螂拳,外婆跳着新疆舞。
孩子成长,音乐伴一程,笑声洒一路。音乐自信,文化自信。
信口乐章,得音养乐,奏响家庭命运进行曲。唯君子能知乐,不是空穴来风!
俗夫 2020年12月7日随笔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