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问归期未有期

文 / 乔帮主    乐 /  古风

乔帮主缓缓说

新年后,乔帮主又要给你们讲唐诗典故了,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希望你们能在古诗里感受到诗意语文的魅力,理解古诗的各种典故,同时,还能了解到每首唐诗的地理、历史、动植物、城市等丰富多彩的知识,同时也会通过精选的书法、绘画、邮票、歌曲、童谣、美图等形式让你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如果你们觉得好,请推荐公众号夜读日思给你的好朋友们,分享是一种快乐!爱你们!今天讲一讲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乔公子讲诗词典故】

君问归期未有期

以前,我写过李商隐离奇的爱情故事,今天,讲讲他生命中最后八年的时光吧。写这首《夜雨寄北》的时候,他38岁。
唐朝有个大臣叫做柳仲郢,你可能不太了解,听乔公子为你道来,前人在谈到教育子女一事时,除了会提及孟母三迁之外还会提到另一个词:柳仲郢母。据说柳仲郢的母亲韩氏为了防止柳仲郢夜间读书时打瞌睡,特意用熊胆汁配制成药丸让他咀嚼提神。人们常用吃了豹子胆来形容某个人胆量之大,这柳仲郢小时候可是吃了熊胆的,你说他的胆子大不大呢。
不得不说,柳仲郢是名门之后,他的外公叫做韩皋,历任户部、吏部、兵部尚书,韩皋的父亲叫做韩滉,是唐德宗时期的宰相,而韩皋的爷爷则是开元名相韩休。柳仲郢的岳父是宰相韦贯之,小舅子叫做韦澳,曾经给唐宣宗写下《处分语》。柳仲郢的表叔叫做薛官,早年病故,其女儿由柳仲郢的父亲柳公绰扶养,后来嫁给了张毅夫。很神奇的是,韩皋,柳公绰、韦澳,张毅夫、柳仲郢都曾担任过京兆尹。
读书学习是柳家的家风,柳仲郢的父亲柳公绰年少时读书千卷,成为名士。柳仲郢的叔叔柳公权手不释笔,终成书法大师。柳仲郢本人也是嗜书如命,公事之余,开卷读书,不舍昼夜。《九经》、《汉书》、《后汉书》亲手抄写一遍,魏晋南北朝的史书手抄两遍,全是用小楷精心写下,每个字都很认真没有败笔。今日有些人也抄书,却是为着去创什么记录,还要为国争光,真是人各有志。
这样一个牛人,确实继承了他父亲身上那种正直耿介,不畏权势的性格,有一年,就被贬职到现在的四川,担任西川节度使,公元851年,他给郁郁不得志的李商隐写了一封信,邀请他到西川任职,让他担任参军,李商隐安排家里事项后,七月,启程任职。到职后,与柳仲郢意气相投,相谈甚欢,但是免不了对妻儿和故友的思念,在一个雨夜,写下了一首旷世佳作: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一年的秋天,夫人韦氏病故,他们,终究没能见到最后一面,这首诗,也成为绝唱。
这段参军生涯,过了四年,而后,柳仲郢调回京城,临走,给李商隐安排了一个肥缺:盐铁推官,官职不大,待遇却很丰厚,他在任上干了三两年后,回故乡闲居养老,858年,病故于郑州。
如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还未解除,拐点还未出现,何时特效药出现,我们还在翘首以盼,你问我何时归来,我却说不清楚,明天就是元宵节了,咱们一起剪掉西窗的蜡烛吧,不要点,很危险,等一切好起来,我们一起相拥,说一说分别之苦,一起聊聊,那场巴山夜雨。你说,这,算不算一场封城之恋呢。

咬文嚼字讲唐诗

巴山

巴山,就是大巴山,指代巴蜀一带。巴蜀是指中国西南部以四川盆地为核心的四川省和重庆市一带,历史上其范围还包括与四川盆地文化联系密切的汉中盆地等地。巴蜀由于历史悠久、物产丰富、风光秀丽,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巴蜀”得名于先秦时期存在于四川地区的巴国与蜀国两个国家。“四川”则得名于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在四川地区设立的简称为“四川路”的“川峡四路”: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与夔州路。巴蜀由于地处盆地的相对封闭的自然条件,在语言、饮食、风俗、艺术等各方面自成一体,拥有有别于中国其它地区的独特地方文化,历史上也曾经建立过包括成家、蜀汉、成汉、西蜀、前蜀、后蜀、李蜀、大夏和大西在内的众多独立国家。

剪,是一个物品,也是一个动作。物品,指的是形状像剪刀的东西,动作,用剪刀等使东西断开,除掉。剪字,在古诗中很有形象感,除了何当共剪西窗烛,还有二月春风似剪刀、窗外剪剪风、凭梦剪湘兰、剪水双眸云鬓吐、一剪梅花万样娇等等,多么美好啊。

【烛】

和现代蜡烛相比,古代蜡烛有许多不足之处。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句。诗人为什么要剪烛呢?当时蜡烛烛芯是用棉线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于无法烧尽而炭化,所以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心末端剪掉。这无疑是一件麻烦的事,1820年,法国人强巴歇列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烛芯,使烛芯燃烧时自然松开,末端正好翘到火焰外侧,因而可以完全燃烧。
《夜雨寄北》书法欣赏
夜读日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