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窥心理“合乎情理” 宣泄个人欲望

  偷窥心理是指通过窥视别人的隐私(比如日记、信件、短信、包包等)获得一种快感和满足感,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的偷窥心理主要成因有:

  1.个人成长的需要

  从娘胎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对于孩子来说,一切事物都是未知的,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属于疑问和隐私,他怀着新奇、激动和迷惑开始接触、了解和适应这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疑问和隐私就形成了一种动力,导致儿童对隐私的好奇和探求欲的形成。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是生来就存在好奇心,生来就存在对隐私的好奇的,喜欢窥探隐私,是天生的,是人类的天性。  

2.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

  人生活在特定的群体中,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以满足被这个群体其他人关注的需要。就像在一个班级里面,成绩好的学生通过取得优异成绩来获得别人认可,成绩差的通过做小动作或调皮捣蛋来获得同学的关注。喜欢窥探别人隐私的人,大多数也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自己“知道比别人更多”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以显示自己的“能耐”。

${FDPageBreak}

  3.自我保护的需要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安全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所不愿为外人所知的隐私。为了不让自己的隐私暴露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大家都有意无意地在打探别人隐私的同时为自己设置一道防护栏。在潜意识里有两手准备:一是在自己隐私受到威胁时用以威胁他人,二是借鉴别人的过错来完善或提醒自己。

  4.宣泄个人欲望的需要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们对别人隐私的窥探欲,来自于童年,来自对自己身世和来历的好奇心。儿童通过窥探父母隐私来了解自身来历,是一种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欲求。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破解了父母的全部情感隐私,从理论上讲,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将不会过分热衷于别人的隐私。只有那些儿童期窥探欲没有得到足够满足的人,到成年期后才会疯狂地窥探别人的隐私。有极少数人,通过窥探别人隐私的过程,来满足一种扭曲、变态的原始欲求,形成了一种变态人格。

  可见,人都是很好奇的,谁都想知道别人的隐私,但一般人都能控制住自己的这种好奇心,因为人毕竟要受到社会公德与良心的制约。中国人常常讲的一句话就是“非礼勿视”。如果超过此标准,在心理学层面上讲,就可以称为“好奇心过盛”,或是“好奇心失控”,再进一步,就是“好奇心变态”。偷窥别人的隐私,是对别人尊严的侵犯,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一般的偷窥心理并不是一种人格缺陷,也不是不能完全克服的,只要能努力改变自己,就一定能够消除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