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芩《燕雁代飞赋》注释余丙照 加注张秀东
安芩1《燕雁代飞2赋》以“去来有时,南北代飞”为韵
伊羽族3之翔翱,实化机4之宣著。或秋去兮春来,或秋来兮春去。燕候社5以南飞,雁随阳6而北翥。几见衔泥之侣7(【行批】逗起代字),争栖夜月芦花8;更无排字之行9,冲破青天柳絮10。惟天时代嬗11(【行批】代字源流的当),既别启闭乎二分12;斯物性推迁,翔集13不同乎一处。
注释:
1、安芩:清代赋家,生卒事迹不详。
2、燕雁代飞:西汉刘安《淮南子地形训》:“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燕夏天来温带,冬天归南方;雁冬天来温带,夏天归北方。比喻各自一方,不能相见。
3、羽族:指鸟类。汉枚乘《忘忧馆柳赋》:“出入风云,去来羽族。”左思《蜀都赋》:“毛羣陆离,羽族纷泊。”刘逵注:“羽族,鸟也。”
4、化机:变化的枢机。唐吴筠《步虚词》:“二气播万有,化机无停轮。”明宋濂《傅幼学字说》:“三代圣人之所学者,大参乎天地,而小不遗乎事物,妙可以赞化机,而近不离乎云为。”
5、社:会意,从示从土,土亦声,社土同字,本义土地神。《说文》:“社,地主也。”而后由土地之神,到祭祀社神之所,再到祭祀社神之日,再到集体之组织,其意义逐步扩大。此处指日期,且系秋社。
6、随阳:跟着太阳运行。指候鸟依季节而定行止。《书禹贡》“阳鸟攸居”,孔传:“随阳之鸟,鸿雁之属,冬月所居於此泽。”孔颖达疏:“日之行也,夏至渐南,冬至渐北,鸿鴈之属,九月而南,正月而北。”
7、衔泥之侣:指燕子。《古诗十九首》:“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8、夜月芦花:宋黄庚《白雁》:“征鸿素缟过南楼,衣褐同群孰与俦。云外排行分玉李,天边印字带银钩。高飞远寒疑云鹤,低落平沙类云鸥。夜月芦花无认处,惟闻嘹唳数声秋。”
9、排字行:大雁返南方或北归时都会由头雁带领排列成“一”字形或“人”字形队列飞行。
10、青天柳絮:宋释云岫《题紫石禅房小池》:“窗前凿破十尺土,海底潜通百斛泉。柳絮化萍飞不到,眼头赢得片青天。”
11、代嬗:指前后递迁演变。清顾炎武《墟里》:“春秋相代嬗,激疾不可止。慨焉岁月去,人事亦转徙。”
12、启闭二分:《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杜预注:“分,春秋分也。至,冬夏至也。”《汉书律历志上》:“时所以记启闭也,月所以纪分至也。启闭者,节也。分至者,中也。”唐杨炯《浑天赋》:“分至启闭,圣人於是乎范围。”
13、翔集:众鸟飞翔而后群集于一处。《论语乡党》:“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晋葛洪《抱朴子良规》:“翔集而不择木者,必有离罻之禽矣。”范仲淹《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当夫衡阳峰14冷,彭蠡15烟开。或作宾而至止16(【行批】此二句递写),或辞主以徘徊。谁系红丝17,窥芸窗18而将别;为传霜信19,衔芦20管以遥来。点暮色于枫江21,初离汉塞22;问游踪于花国,何处春台23。
注释:
14、衡阳峰:湖南衡阳市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所以叫回雁峰。
15、彭蠡:鄱阳湖又一名称,在江西省北部。
16、至止:到达,到来。止,语气词。《诗秦风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17、系红丝:宋葛起耕《赠燕》:“镇日双栖向画梁,有时飞去为谁忙。得泥趁暖添芹垒,掠水因风贴柳塘。语重唤回芳草梦,舞轻时罥落花香。五陵年少伤春恨,书系红丝拟寄将。”
18、芸窗:指书斋。唐萧项《赠翁承赞漆林书堂诗》:“却对芸窗勤苦处,举头全是锦为衣。”芸,香草,置书页内可以辟蠹,故称。
19、霜信:霜期来临的消息。宋沈括《梦溪笔谈》:“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 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即此也。”胡道静校证:“白雁非普通之白化个体,而为另一独立雁种,盖今称'雪雁’者是。”
20、衔芦:《淮南子》:“夫雁顺风以爱气力,衔芦而翔,以备矰弋。”东汉高诱注:“衔芦,所以令缴不得截其翼也。”《古今注鸟兽》:“雁,自河北渡江南,瘦瘠能高飞,不畏缯缴。江南沃饶,每至河北,体肥不能高飞,恐为虞人所获,尝衔长芦可数寸,以防缯缴。”
21、枫江:注者曰:自《离骚招魂》曰“湛湛江水兮上有枫”,枫江一词遂屡见于古诗,乃“岸有枫树之水流”而已,非专指发源于广东省潮州市笔架山之枫溪也。
22、汉塞:本汉朝边塞,后指长城。晋崔豹《古今注都邑》:“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23、春台:春日登眺览胜之处。《老子》:“荒兮其未央,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
未几气暖林边,日暄渡口。转淑气24于千村,布阳和25于九有26。雁奴27急去,落清泪于平沙;燕子低飞,掠红襟28于翠柳。响前秋之珠柱29,更无送目之音30;觅旧族于乌衣31,正醉治聋之酒32。
注释:
24、淑气:温和之气。晋陆机《悲哉行》:“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
25、阳和:春天的暖气。《史记秦始皇本纪》:“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指春天。《世说新语方正》:“虽阳和布气,鹰化为鳩,至於识者,犹憎其眼。”
26、九有:九州。《诗商颂玄鸟》:“方命厥后,奄有九有。” 毛传:“九有,九州也。”
27、雁奴:雁群夜宿沙渚时,在周围专司警戒,遇敌即鸣的雁。 陆游《古意》:“寧为雁奴死,不作鹤媒生。”钱仲联校注:“曾慥《类説》引《玉堂閒话》:'鴈宿於江湖沙渚中,动计千百。尤者居中,令鴈奴围而警採捕者。’”
28、红襟:燕子有种红襟燕也!唐丁仙芝《馀杭醉歌》:“晓幕红襟燕,春城白项乌。只来梁上语,不向府中趋。”
29、珠柱:以明珠为饰的琴柱,借指精美的琴。北周庾信《小园赋》:“琴号珠柱,书名《玉杯》。”唐陆龟蒙《幽居赋》:“徒羡《玉杯》珠柱之号美,象格犀簪之态高。”注者曰:另有鴈柱一词,乃乐器筝上整齐排列的弦柱。唐路德延《小儿诗》:“帘拂鱼鉤动,筝推雁柱偏。”宋张先《生查子弹筝》:“雁柱十三弦,一一春鶯语。”
30、送目之音:送目:投以目光注视。南朝梁江淹《拜中书郎表》:“未有伎惭美舆,蒙送目之赏。”胡之骥注:“《説苑》曰:晋平公为驰逐之车,立於殿下,羣臣得观焉。”远眺,远望。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31、乌衣:注者以为此指乌衣巷。在今南京市秦淮河南,三国吴 时在此置乌衣营,以士兵著乌衣而得名,东晋时王谢等望族居此,因著闻。刘孝标注引山谦之《丹阳记》:“乌衣之起,吴时乌衣营处所也。江左初立,琅玡诸王所居。”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2、治聋酒:社日饮的酒。传说社日饮酒可以治聋,故名。宋叶梦得《石林诗话》:“世言社日饮酒治聋,不知其何据。五代李涛有《春社从李昉求酒诗》云:'社公今日没心情,为乞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徧,依稀巡到第三厅’...则其传亦已久矣。”
信乎燠寒倏变,去住有时。虽或先而或后,终非早而非迟。倘两地以相逢(【行批】此段合写),应凭社鼓33;何一行之忽起,俨及瓜期34(【行批】紧切代字)。昔时杨柳江潭,既送迎之交尽;此日梨花院落,更道路之分歧。
则有天涯游子,日暮停骖。聆新声于旅邸(【行批】一段旁面写),望旧侣于天南。且看画栋珠帘,趁夕阳而将下;那识山程水驿,辞旧雨而难堪。紫塞金台35,经岁别情可话;暮云春树36(【行批】从合处看出代字),者番旅况同参。
注释:
33、社鼓:旧时社日祭神所鸣奏的鼓乐。陆游《秋社》:“雨餘残日照庭槐,社鼓鼕鼕赛庙回。”
34、瓜期:《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问不至。”原指戍守一年期满,后用以指官吏任期届满。明唐顺之《答陈编修约之柏乡见寄》:“菟苑俱将命,瓜期独未归。”
35、紫塞金台:明王英《居庸关》:“千峰高处起层城,空里岧峣积翠明。云静芙蓉开霁色,天清鼓角散秋声。北连紫塞烽烟断,南接金台驿路平。此地由来称设险,万年形势壮神京。”
36、暮云春树:唐许浑《送处士武君归章洪山居》:“形影无群消息沈,登闻三击血沾襟。皇纲一日开冤气,青史千年重壮心。却望乌台春树老,独归蜗舍暮云深。他时纵有徵书至,雪满空山不可寻。”
又如绣阁芳思,深闺静忆。时历春秋,人分南北。停宝瑟37之弦,罢回文38之织。蹴花起处,绕朱户而飞飞;灭烛听时,背银釭39而默默。蠮螉塞40上,谁传独宿之情(【行批】从分虎看出代字);玳瑁梁41间,忽断双栖之翼。念王孙兮索居42,寄征人兮异域。此又睹之而伤情,感之而动色43者也。
注释:
37、宝瑟:瑟的美称。南朝梁简文帝《七励》:“緑綺丽琴,丹山宝瑟。”骆宾王《帝京篇》:“翠幌竹帘不独映,清歌宝瑟自相依。”
38、回文:《晋书列女列传窦滔妻苏氏》:“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悽惋,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录。”
39、银釭:银白色的灯盏烛台。南朝梁元帝《草名》:“金钱买含笑,银釭影梳头。”亦作银缸。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壁上银釭半明灭,牀上无眠,愁对如年夜。”明夏完淳《寒灯赋》:“渺银釭之寒夜,照羈愁之独眠。”
40、蠮螉塞: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居庸关。《读史方舆纪要》:“蠮螉,或曰即居庸音转耳。”《资治通鉴》:东晋永和六年,前燕慕容儁伐后赵,使“慕舆于自西道出蠮螉塞”。太元十年,后燕慕容垂“遣慕容农出蠮螉塞,历凡城,趣龙城”,并即此。蠮螉即土蜂。又称细腰蜂。《方言》:“蠭,燕赵之间谓之蠓螉,其小者谓之蠮螉。”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虫篇》:“蠮螉,成式书斋多此虫,盖好窠於书卷也,或在笔管中,祝声可听。”
41、玳瑁梁:画梁美称。南朝梁沈约《八咏诗登台望秋月》:“九华玳瑁梁,华榱与璧璫。”唐沈佺期《古意》:“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范成大《虞衡志》:“玳瑁生海洋深处,状如龟黿,而壳稍长。背有甲十二片,黑白斑文,相错而成。”
42、索居:孤独地散处一方。《礼记檀弓上》:“吾离羣而索居,亦已久矣。”郑玄注:“羣,谓同门朋友也;索,犹散也。”
43、动色:谓脸上显出受感动表情。《后汉书班彪传》:“君臣动色,左右相趋。”杜甫《戏为韦偃双松图歌》:“絶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注者曰:此处网络版本作“色动”,落韵,错讹无疑矣,乃改之。
是惟气化44迁移(【行批】此段写出正意),阴阳迭代。彼虹藏而虹见45(【行批】此例确切),显著升沈;即鱼陟而鱼潜46,俨知明晦47。启机缄于橐籥48,得气斯昌;参消息于陶钧49,成功者退。亦犹寒炉暑扇,因时递进于斋中;夏葛冬裘,过候即藏于箧内。又何疑乎鴽化之应乎华桐50,蚓出之乘乎秀菜51也哉?
注释:
44、气化:指阴阳之气的变化。亦以喻世事的变迁。南朝宋颜延之《重释何衡阳书》:“岂获上附伊颜,犹共赖气化。”
45、虹藏虹见:《逸周书时训解》:“小雪一候虹藏不见...清明三候虹始见。”
46、鱼陟鱼潜:《逸周书时训解》:“立春三侯,鱼陟负冰。”《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47、明晦:明暗。晴阴。南朝梁武帝《拟明月照高楼》:“相去既路迥,明晦亦殊悬。”宋曾巩《拟岘台记》:“若夫雪烟开敛,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暘明晦,变化不同,则虽览之不厌,而虽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
48、橐签:注者曰:橐籥之误也。橐籥: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犹今之风箱。喻指造化,大自然。晋陆机《文赋》:“同橐籥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
49、陶钧:制作陶器所用的转轮。汉桓宽《盐铁论遵道》:“辞若循环,转若陶钧。”指天地造化。《晋书乐志上》:“四海同风,兴至仁。济民育物,拟陶均。拟陶均,垂惠润。皇皇羣贤,峨峨英雋。”
50、莺化应华桐句:注者曰:当为“鴽化”也!鴽:古书上指鹌鹑类的小鸟。《逸周书时训解》:“清明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
51、蚓出秀菜:《逸周书时训解》:“立夏二候,蚯蚓出...小满初候,苦菜秀。”
客有观文察变,览物知几52。睹翔禽之不爽53,知节序之无违。吴苑花明,瞥见差池54而弄影;洞庭波冷,谁教嘹唳55以惊飞。盖将随蠖屈56龙伸,静验萌芽于气母57(【行批】收整齐);抑且蟋鸣鸟浴58,同凭鼓动于天机。【尾评】:“凡题有正意宜醒者,泛衍题面则呆矣。从燕雁取材,从代字落想,使正意轩豁呈露,此老手看题最清处。”“合写互写,抉代字意义,体物浏亮,不独缘情绮丽也。”
注释:
52、知几:谓有预见,看出事物发生变化的隐微征兆。《易繫辞下》:“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凟,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53、不爽:不差,没有差错。《诗小雅蓼萧》:“其德不爽,寿考不忘。”毛传:“爽,差也。”《南齐书褚渊王俭传赞》:“民誉不爽,家称克隆。”
54、差池:参差不齐的样子:《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55、嘹泪:注者曰:嘹泪是何语耶?窃谓当为“嘹嚦”或“嘹唳”也!嘹呖者,形容声音响亮凄清。如《宣和遗事》“俄空中鴈声嘹嚦,自北而南。”嘹唳者,亦形容声音响亮凄清。如南朝齐谢朓 《从戎曲》“嘹唳清笳转,萧条边马烦。”泪之繁体为淚,与“唳”貌似乎?呖之繁体嚦字,亦避讳乾隆帝之名讳乎?据悉乾隆即位初年,大学士鄂尔泰奏请回避御讳。乾隆曰:“避讳虽历代相沿,而实文字末节,无关大义也。嗣后凡遇朕御名之处,不必讳。上一字著少写一点,下一字将中间禾字书为木字,即有避讳之意矣”。以是观之,乃“嘹唳”也!
56、蠖屈:形容像尺蠖一样的屈曲之形。比喻人不遇时,屈居下位或退隐。《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伸也。”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三臺妙迹,龙伸蠖屈之书;五色花笺,河北胶东之纸。”
57、气母:元气的本原。《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气母,元气之母也。”
58、鸟浴:唐许浑《发灵溪馆》:“鸟浴寒潭雨,猿吟暮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