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的习惯

我总是为女儿的刷牙问题伤脑筋。我帮把水倒好,牙膏挤在牙刷上,她依然是有一回没一回的。要么敷衍了事地胡乱耍一通,要么干脆忘记了。有时我看到她已经上学走了,挤好牙膏的牙刷依然放在水杯上,我不知道她是故意躲避还是真的忘记了。有时我不得不站在她身边监督她,直到看到白沫出现了,才算过关。可是一旦不在身边,她就象征性地刷一刷,很快就用水漱口了。我和妻子讨论这个解决对策,她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是从什么时候有刷牙习惯的?”我一下蒙了。询问我的父母之后才知道,过去因家庭贫困,买不起牙膏,我们是从初中时才开始刷牙的。父母平时农忙,也很少刷牙,只是在冬天不忙了,才得闲刷刷牙。

不过,一旦养成了刷牙的习惯,就极难改变。我以前刷牙也是匆匆忙忙,只要看到沫子就算完事。横向刷牙,因为那样可以快速产生泡沫。后来了解到正确刷牙方法是顺着牙缝上下运动,只有这样才能把牙齿中的残留物清理干净,然后就立刻更改了这个习惯。先上下刷,然后横向刷收尾。我又了解到牙齿面向口腔的那一侧也要刷,于是再次改进。先上下刷牙齿外侧,然后刷牙齿里侧,最后横向刷收尾。接着又听说每次刷牙时间至少需要2-3分钟才能有效清洁口腔,于是刷牙时就心里数数,非得数到120秒才算完事。

以前是一般是早晨刷牙,因为从日常用语里把洗脸和刷牙连接在一起的。后来才知道晚上刷牙更重要,习惯也随之改变。晚上如果不刷牙,睡觉都觉得不安生。有几次加班工作到后半夜,困倦袭人。干完活赶紧上床熄灯睡觉,睡了一会儿才意识到还没刷牙,于是自己很不情愿地爬起来开灯,一边数数一边刷牙……刷牙成了睡觉前的规定动作。

对刷牙执拗的坚持不止我一个人。有一次,一位特别要好的朋友来我家里做客,两人聊天到半夜。他本可以在我家里睡一觉,其实也就睡几个小时天就亮了,他一早回家就行。但是,他坚持要在午夜打车回家,原因就是在我家里没法刷牙。刷牙,并非一种与生俱来的习惯。从孩子模仿开始,到家长要求,自己一遍一遍地练习,生生地把一种的需要些技巧的动作像DNA一样植入到现代社会的生活习惯中,渐渐演变成一种固定的模式,甚至变成一种偏执。我不知道,如果哪天我又获得了关于刷牙新知识,我刷牙的习惯还是否还会再一次升级。

开始学习骑自行车不断地摔跤,直到掌握了平衡以后我们就无需留意手脚如何配合。即使十年不骑车,十年前的动作习惯可以保证我们再次骑行时很快就能驾轻就熟,无需重新学习。开车时我们系好安全带,转向时自然地把转向灯打开,这都是开车的好习惯。有人有每天必须喝一瓶啤酒的习惯,不能多喝,更不能少喝。我弟弟一回到家,必须把袜子脱掉,只要穿着袜子,就觉得不在自己家里。二战时,有人在战壕里睡觉也必须把鞋脱掉,而且必须把鞋放在战壕外面。清晨战斗打响,为了找鞋而被子弹击中。一开车就听广播,一看电视就嗑瓜子,一打麻将就抽烟,一爬楼梯就看手机……开始刻意为之,动作多次重复后几乎变成自动化的无需意识动作。只要触发了开启习惯的开关,就执行连带动作。

我们有超过40%的生活行为都是由习惯所控制的。当你发现自己因为没办法改变某种行为而感到痛苦的时候,那就说明习惯已经养成。那些能够增加生活福祉的自动化动作我们称之为好习惯,那些对我们有害的自动化动作,我们称之为“瘾”。如果,设计把“引导人们的形成和谐的生活方式”作为使命的话,那帮助用户形成好的习惯,就是一个必须要做到的事情。

一、自动化动作

这40%的习惯行为中,有一部分是由动物本能所构成。比如我们走在高出就会自然地引起警觉,到了断壁处就远离后退。习惯以一种简单的编码形式存储在大脑深处的基底核——连接大脑和脊椎的部分。这种习惯几乎无需学习,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自然习得。在一个著名的老鼠在迷宫里寻找食物的实验中,第一次老鼠走的过程不断出错,第二次就顺畅好多。多次训练后,老鼠的行为变得自动化,它会沿着最经济的正确路径直达终点。我们好奇这个行走的路径是如何被存储的,是否在大脑当中绘制了一副地图,老鼠是按着这幅地图的指引而行动的?非也。

我曾经做过调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大多不知道东南西北,尤其是那些来自道路方向不是直南直北的城市的孩子。大城市里的太阳经常被高楼遮挡,地下交通网让方向彻底消失,再加上路依地面走势而建,如何能找到南北。他们很难向你描述一个目的地的具体走法,但他们的行动依然高效。这让从小依靠南北行动的人非常诧异。原来,他们这一路上是依靠着持续不断的线索和信号来指引自己的脚步的。街角多年的商店、地铁站点的播报、一副老旧户外广告、一个缓坡、一个台阶、一个破旧的垃圾桶、前面的人流……稍加留意,就知道该往哪边走。那个普照大地的万能指南针失效了以后,人们把行动的线索都寄存在无数的城市暗号中。行走多次以后,我们就形成了对即将出现线索的预测,建立起一种“信号-行为”的联结——这就是我们的出行习惯。

不过,老鼠走迷宫的线索并不全在外部世界。它的线索是一个动作序列,各个转角可以帮助动作更加精确,自动化动作的线索来自于前面的动作序列,迷宫只是一个动作序列的矫正器而已。我们都知道,开始用钢琴的弹奏一首曲子时,我们会照着乐谱练习,熟练了之后,就可以摆脱乐谱而进入一种自由状态一气呵成。最长的钢琴曲长达20分钟,一个人可以用一架钢琴它弹奏出来,但却不一定能把乐谱写下来。你让他从头弹到尾容易,可是你让他从从中间某个音节弹起就很难,这些习惯动作的线索就是前面的动作序列。所以,乐谱都会划分成好多小节,把弹奏动作分解成很多动作序列。否则,每一次暂停都要从头开始的。

我测试女儿的默写26个英文字母,她从头写到尾非常熟练,可是如果我让她填写下面的空格,就很艰难,还经常出错。原因就是破坏了音节的序列。她每一次都得从开头背诵,在两个小节停顿的地方很容易出错。

同样,打字员可以用键盘飞快的打字,却无法把键盘画下来。一个驾驶技术高超的驾驶员教别人开车的时候,经常忘记说换挡先踩离合器这个动作。人和产品之间如果形成完美的融合,产品的作用就是对无意识的、自动化动作的一种矫正和辅助。这个固化的动作以记忆块的形式存储在我们大脑的基底层,这部分大脑和很多鱼类和爬行动物别无二致,这是我们生活习惯的最基本的构成单元。

如果没有意识的主动参与,外部环境提供了开启习惯动作的线索和辅助,人就会像一部设定了程序的机器一样前行。如果两个不同的动作在最初阶段完全相同,其中一个动作你不熟悉,而另一个动作非常熟悉,不熟悉的动作经常被熟悉的动作“捕获”。以前我的办公室是在科技楼9楼,晚上回家的时候电梯已经停了,所以只能步行下楼。我在前面走,后面跟着10来个我不认识的同学,说说笑笑。科技楼的出口在2楼,可是我走到2楼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拐弯,而是习惯性地继续下台阶。直到我到了一楼,发现没有可下的台阶,我才知道自己走错了。而后面的同学跟着我一个一个走了下来。我又开始返回2楼。那些同学挤在在一楼通道口,感到莫名其妙,“怎么回事,我们怎么到了一楼。”我们最熟悉的出口都在一楼,2楼设置出口我们并不熟悉。但是从9楼到3楼却是一模一样的,所以,熟悉的动作序列捕获了不熟悉的走法。走错了可以翻上去,并且为自己的不注意付之一笑,可是假设是紧急情况呢?比如发生火灾,习惯可能成为一种危险的套路。

二、习惯的回路

人类光靠着这些基本的套路还不足以应对工业社会的复杂性,所以,需要培养更多的新习惯才能在环境中生存。以刷牙为例,这个习惯完整的描述如下:

到了夜晚,意识到自己马上就要上床睡觉了,我就觉得自己该刷牙了。舌头触碰到牙齿,那种黏糊糊的感觉到这时尤其明显。我形成了一种渴望,希望清洗牙齿,去除这种食物残渣和唾液的混合物。舌尖非常灵敏,以至于有一点点异物,它都能感受到。这种渴望反过来又会加强舌头感知的灵敏度。虽然粘稠物的数量不变,但是在这种渴望的催化下,黏糊糊的感觉在加强。于是,我拿起牙刷开始刷牙。这个动作经过很多次的重复后变得很熟练,我无需太多留意。可是牙齿怎么才算是干净、清洁呢?眼睛看不到全部的细节,舌头的感知似乎也太主观了,我们希望得到一种更加明显的反馈。这时大量的泡沫出现,牙缝和口腔感觉到凉嗖嗖的,这意味着口腔和牙齿被彻底清洗了。

一开始,我们只是把口腔异物、异味当做刷牙的信号。唇、齿、牙、喉、舌形影不离,这种黏糊的感觉无处不在,提醒着你去刷牙。所以,“黏糊的感觉-刷牙”这个条件反射就形成了。之后,因为我们总是在夜间上床之前刷牙,所以时间又成了一个新的触发信号。于是,一个新的链接形成了——“上床睡觉的时间到了-黏糊的感觉-刷牙”。这个链接如果重复的次数足够多,它就成为一种需要较少意识或者无需意识参与的记忆块,如同一套计算机的程序一样存储在基底核。一旦出现某个信号,就执行对应的自动化动作。看电视是嗑瓜子的信号,打麻将是吸烟的信号,躺在床上是看手机的信号。

神经科学家解释,人脑中存在着一个负责无意识行为的基底神经节,那些无意中产生的条件反射,就会以习惯的形式储存在里面,从而使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其他事情,节省我们有限的脑力。当我们需要解决某些问题时,大脑就会以极短时间,从基底神经节中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也就是那些习惯行为。

习惯是一个由暗示、惯常动作和奖励形成的回路驱动的行为,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1、暗示信号。

地点信号,特别是某个熟悉的位置:我本来想开车去超市,可走到了那个熟悉的路口,却习惯性地开车回家了。由位置驱动的行为如同由GPS引导的汽车,只是精度要差一些。

时间信号:晚饭后的闲暇时光,这是很多夜间习惯的信号。

情绪状态:困惑、孤独、紧张、压力、愤怒、恐惧、沮丧、空虚、若有所失、感觉被冷落排斥,负面情绪都是一种长期习惯的开端。消除负面情绪就变成一种渴望。

其他人:我们习惯聊一会儿,只是因为遇到了能聊天的人。社会期待和同伴压力推动了一种共同的习惯。

之前紧挨着的动作:屁股挨着座位,下一个动作就是开机。

身体感觉:有些感觉几乎无处不在,比如脸上的小豆豆,不光滑的感觉会产生持续、越来越强烈的清除掉它的冲动。

2、惯常动作。这就是我们在上一小节所提到的习惯动作,这是习惯的可见部分,它由很多动作序列和条件-结果的链接构成。

3、奖励。这里的奖励不是指那种像金钱一样利益或好处,而是指大脑轻度的兴奋。鲜亮的颜色、悦耳的声音、甜味、芳香、皮肤轻度的疼痛都触发大脑杏仁核神经脉冲,这是人快乐感觉的源泉。另外,轻度的疼痛会激发大脑分泌抗微痛的激素,这种激素同样可以催发轻微快感。一些产品把反馈形式放大,对第一阶段暗示激发的渴望做出明显的回应,也可以当作一种奖励。牙膏当中的月桂醇磺酸钠其实是一种中性洗涤剂,常用的、能产生泡沫的去垢成分十二烷基酸钠(SDS)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产生清凉感觉的薄荷对口腔清理也没有实际意义,但是这些成分已经成为牙膏的必须要有的“习惯要素”。它们实际上是专门让大脑产生兴奋感的奖励信号。

三、如何培养用户的习惯

如何通过牙刷和牙膏设计引导女儿养成好的刷牙习惯?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在孩子开始刷牙时忍受着单调刷牙动作,不过很快就刷出了泡沫。刷柄上带有一个计数器,如果持续刷牙时间一旦达到标准,就会产生彩色泡沫。刷柄隐藏着一个微型的音乐播放器,她可以一边刷牙,一边听一段随机选择的熟悉的音乐,让她能够跟着哼唱其中的某些段落,这样可以减少刷牙过程中枯燥、乏味。刷牙动作几乎无需意识参与,所以成年人在刷牙过程中总是会想一些别的事情,这是让我们能忍受这种枯燥动作的一个理由。

以上的策略是通过强化习惯回路中的奖励(包括动作反馈和快感激发两个部分)引导用户形成习惯。详细的培养用户习惯的策略包括:

1、强化习惯的暗示

很多人没有良好的喝水习惯,非得等到口干舌燥时才会喝水。当水温达到适宜饮用标准时,或者你2小时没有喝水时,这款智能水杯会发出提示音。当然,提示音不是一个自然的、自主的喝水信号,用户如果形成“提示音-喝水”的动作连接,就可能把人变成一种被控制的对象。可以把提示音设置成那种喉咙干涩时发出的声音,这可以让用户注意到身体因为缺水而出现的自然信号。它有一个切换开关关闭饮水提醒,当用户养成喝水习惯时,就可以依赖自然出现的暗示信号了。饮水提醒只是一个过渡模式。

2、借用自然动作和动作序列。

人类有很多自然的习惯的动作,比如走动的时候迈左腿和左手向相反方向运动,寒冷的时候搓搓手、把手放在裤兜里,两只胳膊交叉置于胸前,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休息,用手摸一下脑袋、下楼梯的时候扶一下楼梯等等。这些动作是人付出最小的学习成本的本能动作,要善于借用。比如这个Hadeblade剃头刀借用了人们用手摸脑袋的动作习惯。

动作的序列一旦形成,在中间任何一个环节企图增加用户特别的注意是比较困难的。看看如下的人机对话:

用户:删除“我最重要的工作”这个文件。

计算机:你真的要把“我最重要的工作”这个文件删除吗?

用户:是的。

计算机:你确信?

用户:当然。

计算机:文件“我最重要的工作”已经被删除。

用户:哎呀,真糟糕!

计算机只是确认了一个动作序列中的每一个步骤,而不是让用户关注文字的含义。正确的做法是增加那些不可逆转操作的难度,比如把图标做得更小一些,迫使人给予操作额外的注意。

我父亲经常告诉我,“有钱难买回头看”,意思就是要养成一种离开时检查是否有遗留东西或遗漏事情的习惯。其实朝前看、向前走是一种在顺应动机的自然动作序列,回头看是人为增加的一种非自然的动作,所以我们经常把“回头看”也忘记了。为了避免离开厕所时把挂在侧面隔板上的包忘记了,可以把挂包的钩子安装在厕所门闩上。只有把包拿起来的时候才能把厕所门打开。

不要创造新的需要重新学习的动作,否则用户很难改变习惯。比如这个卧式自行车,尽管它对用户的腰部有很多好处,但是就是没有推开,原因就是他需要用户重新学习平衡技巧。

键盘是使用习惯延续的一个很好的例子。QWERTY键盘起初是为英文的打字习惯而设计的,为了避免在敲击英文中常出现的字母组合时发生干涉,它把容易连击的字母距离拉远。然而,这种键盘漂洋过海,来到另外一种语言环境,依然保留了它的样子。其实汉语拼音字母组合和英文单词中的字母组合有很大不同,但是为什么我们这样接受了。原因就是第一代用户花了大量的时间习惯它,熟练掌握后形成了很多固定的感觉-动作链。如果使用那种专门为中文输入而设计的键盘,他们必须重新学习打字。在已有固定动作习惯的干扰下,二次学习的难度要比初次学习大得多,就如同习惯了骑自行车的人反而不会骑难度更小的三轮车一样。“我们陷入了一个周期”,杨百翰大学的Frank Jones教授说,他是一款名为DotKey的手指触摸式键盘的发明人。“我们教孩子们如何使用QWERTY,因为它无处不在。为什么QWERTY无处不在?因为我们教孩子们使用它。”

3、给用户期待的提供自然的反馈。

反馈应该呼应暗示出现所激发的用户渴求,而且要与正常的使用过程相关。如果总是用“你真棒”甚至金钱之类的好处作为孩子刷牙的奖励,那很可能会养成了为了利而为的习惯。刷牙真正的渴求是清洁和干净的感觉,泡沫和清凉就是自然的结果。

以冲水马桶为例,其实回身按冲水按钮并不在自然的动作序列中,所以总会有人忘记。与普通的抽水马桶不同,高铁上的马桶按了按钮后,会产生一个非常强烈的负压,很短时间内把排泄物吸干净。这让人感到愉悦,因为用户可以把这个过程比作排泄物从体内排出的一个延续,负压所产生的声音强化了人顺畅、清洁的感觉,我们甚至就是为了听那个声音而去按按钮的。

思考:

1、生活中人们有哪些动作习惯,如何借用这种习惯设计相应的产品。

2、如何通过设计引导人们形成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塑料袋的习惯?

参考文献:

1、习惯的力量.[美] 查尔斯·杜希格 (Charles Duhigg)

2、上瘾. [美] 尼尔·埃亚尔 / [美] 瑞安·胡佛

3、欲罢不能.[美] 亚当·奥尔特

4、设计心理学.唐纳德·A·诺曼

5、工业设计心理学.李乐山

6、工业设计思想基础.李乐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