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张便条,你怎么就那么多奇思妙想?!

四物堂主说:

但凡传世书法佳作,都不会是刻意所为。

王献之《廿九日帖》也是当时随手写的便条。

王献之《廿九日帖》,纵26厘米×横11厘米,硬黄纸本。行楷书。

释文:“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帐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匆匆不具。献之再拜。”

猫局老师赞成“便条”之说:

大令《廿九日帖》就是便条嘛,“廿九”二字一定是大令没留神写错了,估计是九写成八,不得以只好加粗描成九字。

其实就和《禊帖》中的“丑”字一样,因为是开春,右军错写成上一年的“壬”了,只好加粗描一下。莫理解成什么点画有粗有细,章法阴阳对比这些极具想象力的现代书法评论套路词汇。

@隐岫庐 同学于是有一个疑问:

但如果开头两字就写错,为什么他不另换一张重写?

@猫局老师答:

古代的纸很贵的说...同学...

最近临帖,亦有同感。如王羲之很多帖中,都会用到一个“问”字。猛一看上去,各有不同字态,心想如果按照现代书法评论套路,大可以总结出如“21种不同之字”那样的学问。但体会其书写手势,其实别无他法,唯兴之所至的不同,字相自然生发不同而已。

@没有大熊 同学说:

牵强附会,特别讨厌崇古崇的神经病一样!

@猫局老师一言以蔽之:

其实古人都特别直来直去的,简单得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