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铜车马,先进科技让专家无法解释,最逆天的是上面那把伞
在西安,无论拥有多么豪华的现代超跑,车主都不敢自称最贵,因为他们知道,最珍贵的永远都是秦始皇铜车马,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无价国宝。马车的制造水平放在现代都足以令人称奇,然而这一切都是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铸就的。
1980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封土西侧20米处的一个陪葬坑里,发掘出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因年代久远木椁早已腐朽,两架马车碎成数千个零部件,国家文物局随后组织国内最顶尖的青铜器修复专家,历时8年才修复完成。
铜车马大约是真人车马的一半大小,它们并非模型般的死物,而是由大量金属零件组装而成的,具有实用性功能,在那个大部分人还在住茅草屋的年代,中国的青铜器加工技艺超乎人们的想象。
一号铜车马通长2.25米、高1.52米,重1061公斤,零部件达3000余个,其中一只马头上有高达22厘米的纛(dào),是古代军队里的大旗,象征着帝王座驾,称之为“立车”,上面满配兵器,高大敞阔。
二号铜车马通长3.17米、高1.06米,总重量为1241公斤,由3462个零部件组成,其中金铸件737件,重3公斤多;银铸件983件,重4公斤多。称之为“安车”,它舒适、装饰繁丽,行于“立车”之后。
这两辆车采用了世界上最早的防锈技术、拔丝工艺、焊接工艺、镶嵌工艺、浇灌成型工艺、铸锻结合的工艺、空心铸造工艺、活页连接工艺等十几项工艺,随便举几个例子,就知道它们的技术有多逆天。
比如这只铜马头,脖子上面戴着缨络,而缨络是由铜丝两端对接焊成的,严丝合缝堪称完美工艺,而铜丝却仅有0.5毫米,那时候可没有精密机械,古人到底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将其焊接出来的?考古专家至今都没找到出土的证据来解释。
而马头上的缰绳,采用子母扣加销钉连接的技术,这就需要在子母扣上钻孔,然后用销钉穿过,研究者发现,一些缰绳上子母扣的钻孔直径仅有0.8毫米,我们现代人用电钻都不一定能打出来,古人又是用什么工具钻出这个孔的?
再比如二号铜车马,龟背形的顶棚是一次性铸造而成的,最薄的地方为1毫米,最厚的地方也不过为4毫米,现代1元硬币是1.85毫米,也就是说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已经能用一次性铜液浇灌技术,做出比硬币还薄的大型铸件。
窗户上还有许多微小的细孔,经过独特的设计,使车窗门开之则温,闭之则凉,它应该还是人类最早的“空调”车。试想当时没有车床,更没有现代化的电脑绘图,能将最精密的技术和最实用的设计合二为一,可见是一项多么伟大的创举。
不过,要论最逆天的技术,还是在一号铜车马的那把伞上。
古代帝王出行时,有宫女在后面打着巨大的伞状饰物,既可以遮风挡雨,又是一种礼仪用物。而一号铜车马上的这把伞,看起来平平无奇,类似于海边沙滩上的遮阳伞,却远非表面那么简单,隐藏于伞盖背后的历史知识和科技含量,都足以让人惊叹古人心思之巧妙。
伞座包括了活铰、曲柄销式闭锁,有暗槽可以锁死,也能轻松打开,伞柄还有扣锁杆,为稳固所用,与伞盖连接处,则是一个青铜齿轮。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已经可以熟练运用齿轮了,秦朝人更是把它们发扬光大,沉重的铜伞,在齿轮的连接下保证均匀承受压力,也可以随着车身与太阳的转动而自由转动180度,当中午两点成一线时,伞回到直立的原位。
为什么一把伞要弄成自由转动和可以随时拆卸呢?这就是始皇帝的高明之处,统一天下后始皇帝喜欢出巡,为安全着想,这把伞除了遮阳,还是一柄防御利器!当停下休息时,铜伞可以随时拆下插入土中,太阳往哪晒就往哪儿转,十分方便。
而当有敌人来犯时,可以立即将铜伞分开,伞柄就是一把矛,其内部中空,还可以藏着利器,伞盖是一个巨大的盾,马夫也是训练有素的大秦士兵,旁边放置弓弩,可以随时反击。如此巧妙的设计,堪称神作!
古代很多最先进的技艺,随着历史的大潮逐渐消失,今人也不过是在出土文物的基础上窥探一二而已,陪葬坑里出土的豪华座驾,就已被称为“国宝中的国宝”,那还未被打开的秦始皇陵,里面会不会有六匹马拉的更豪华的铜车马?如今我们发现的,也只不过是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