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它才是教师的真本事
“教育人生”昨天提出一个观点:“做真实的教育”教师必须要有真情怀,还要有真本事。和我预料的一样,有人一定追问:什么才是真本事?我说这是个大话题、很复杂,一时半会讲不清楚,于是就遭到“好事者”的“奚落”,说我也开始玩虚的,因为我不止一次的公开表示,化繁为简才是真研究,而化简为繁是假研究。教师的真本事如果大到或复杂到说不清楚的话,怎么引导教师修炼或是形成真本事呢?所以他们说我是作空头文章的假行家。
基础教育领域确实存在一群假行家,打着“研究”的旗号,以所谓的“提升”为借口,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复杂到一线教师都不明白了,也无法操作了,他们才肯罢休,并表现出得意洋洋的样子。把优秀一线教师的经验进行提升,这是一件好事,可谓功德无量。但是,提升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学术化还是实践化,是升天还是落地,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若是把一线教师来自于实践的鲜活的经验进行学术化包装,而成为深奥的理论和含糊的原则,在我看来还不如不提升。教师的真本事,说到底还是教师在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的经验。任何教育理念和教学原则都必须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转化为经验才能表现出它的生命力。这也是我一直强调“做真实的教育”的原因,坐而论道不去真做,“真实的教育”无从谈起。
当今中小学课堂可谓是年轻人的天下,讲台上清一色充满朝气但也带着稚气的年轻的面孔,老教师哪去了呢,老教师带着他们宝贵的经验隐居在非教学岗位。这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老教师的那些经验不仅仅是时间堆积出来的,还是一批批学生的失败和成功积淀下来的,可以说是有血有泪非常珍贵。这些在教学一线真刀真枪干出来的实实在在的经验,应该是教师的真本事,却被大量闲置,着实令人觉得可惜。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很多老教师表示追不上改革的步伐自愿退居二线,也有很多人表示转变老教师的思想观念难度很大,与其转变一位老教师还不如培养一名新教师。这其中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即:经验等于经验主义;转变等于重建。
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不一定就是经验主义者,不一定就是“吃老本”“老脑筋”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老教师确实需要转变观念和做法,但并不意味着要推倒重来。在落实教育教学改革的各项新举措过程中,相比于年轻教师老教师更有优势,或许因为习惯的原因他们改变起来难度确实很大,可他们一旦发生改变所爆发出的能量也是巨大的。所以,在赛课场上各领风骚的多是年轻教师,而在教学一线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还是一些老教师。
医生越老越值钱,老师虽名为老师却为何越老越不招人待见了呢,难道这不是一种反常现象吗?原因何在?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教师的真本事缺乏正确的认识。时至今日,日益繁荣的教育流派对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提出各种各样的观点和要求,有人强调信息技术能力,有人强调课程开发能力,有人强调学科整合能力,有人强调教学设计能力,有人强调组织管理能力,有人强调教育理念,有人强调学科知识,有人强调综合素养,等等。几乎每一种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都可以算是教师的真本事。正因为我们对教师的真本事有不断推陈出新的理解,所以越是新教师越吃香,越是老教师越不值钱。
但是,哪一种才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呢?我的回答是——经验。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都有道理,但教育的本质是实践,它是基于实践的科学和基于实践的艺术。离开实践,教育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才是教育最可宝贵的财富。孩子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如何照料他们的学习、引导他们的思维,这些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时间的积累,以间接的方式获取收效甚微。改造教育生态,高度尊重教师的经验,把教师的经验视为教师的真本事,必然会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也必然会引导教师认真反思教育实践。教师最好的学习是向身边同伴的学习,教师最好的研究是对真实自己的研究。
“生命课堂”提出三大愿景,一是弘扬课堂的生命意义,二是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三是实现知识的生命价值,所有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教师的实践才能实现。“做真实的教育”教师必须要有真情怀,还要有真本事。教师修炼真本事的最佳途径便是投身实践、反思实践,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经验、提升自己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