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伊战争:一场没有下限的全面战争


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两伊伤亡人数约270万,其中,死亡约100万,受伤约170万。伤亡人数约占两国总人口的4.5%,相当于4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的17倍。双方经济损失惨重,战争中的军费支出和战争导致的经济破坏共计到达8,000亿美元,两国的经济均倒退了20年。

1979年2月,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国祚54年的巴列维王朝走向了终结。而流亡海外15年的伊朗什叶派领袖霍梅尼则回到了德黑兰,成为了凌驾一切的第十二代伊玛目。幼发拉底河西岸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则早已磨刀霍霍。

伤经动骨的海湾宪兵

巴列维王朝时期的伊朗陆军精锐部队

巴列维时代的伊朗,是中东首屈一指的经济与军事强国,享有海湾宪兵之称。其兵力多达41万人,拥有多达2000辆坦克、2800辆装甲车、3000门火炮、960架直升机、648架飞机,其中大部分都是英美提供的先进装备。

手持霍梅尼头像集会的伊朗人

但伊斯兰革命让伊朗军队的战斗力被极大削弱。大量骨干军官被集体处决由宗教人士替代,被清洗的陆军多达15万人,伊朗总兵力也锐减到了只有24万人。由于和英美关系恶化,导致装备零件的供应被切断。在不久后开始的战争中,伊朗空军的主力F-4战斗机的使用率只有40%。操作简便的F-5轻型战斗机也只有60%。最先进的F-14,则只有可怜的10%。

在F5战机前合影的巴列维飞行员 不少人在后来被清洗

这场浩劫让伊朗的宿敌--萨达姆看到了称霸波斯湾的希望。这位独裁者对什叶派和波斯人有天生的仇恨。所以,他刚上台就驱逐了3万伊朗人,并处决了伊拉克什叶派领袖,这大大激化了两国矛盾。再加上两伊之间围绕阿拉伯河地区,一直存在领土纠纷。一场战争已经在所难免。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空军出动80多架飞机空袭大不里士、德黑兰、阿瓦士等7个伊朗机场与15座城市。尽管伊朗的F-4战机就大摇大摆的停在梅拉巴德机场的跑道上,没有任何防护。但由于米格-23载弹量少、航程短以及飞行员缺乏训练,所以梅拉巴德只损失了1架F-4与1架波音707,其他机场损失也基本相当。

阿拉伯河地区成为日后双方反复争夺的修罗场

第二天,伊朗空军就重整旗鼓。他们出动140余架飞机,采用低空突防绕过伊拉克防空网,对巴格达、巴士拉与基尔库克油田等16个目标发动轰炸,摧毁了伊军67架飞机。

奋起反击的伊朗空军F4战斗机

但地面上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同样是23日,伊拉克出动3个机械化师与3个坦克师兵分三路发起突袭,打的伊朗国民边防军丢盔弃甲。一个星期后,伊拉克军深入伊朗30km,控制了伊朗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南线的伊拉克军甚至深入了90公里之多。

最惨烈的战役发生在霍拉姆沙赫尔。9月25日,最先进入该城的伊拉克坦克被路障所阻挡。当地的伊朗平民和阿訇,纷纷拿起枪与燃烧瓶,三五人一组的穿梭在城市内与伊拉克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伊拉克步兵没有接受过任何巷战训练,因此萨达姆不得不又调集了1个特种旅赶来支援。

陷入巷战的伊拉克士兵

10月12日,伊拉克装甲师沿着西面公路攻城时,又在伊朗军“萨格尔”与“米兰”反坦克导弹的打击下败退。11月10日,伊拉克军在伤亡6000余人之后,才终于攻占了这座港口重镇,而伊朗方面则有2万多名军民伤亡。伊拉克人甚至将霍拉姆沙赫尔命名为“血城”。

到这年的12月,伊拉克虽然进展迅速,但也已经到了进攻极限。尤其是北线伊朗军和革命卫队,在宗教狂热的鼓舞下进行了顽强的抗击,让战线进入了僵持的阶段。但这场地狱般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正在对群众发表演说的霍梅尼

高科技下的原始战争

正在射击的伊朗陆军D20榴弹炮

一个月的僵持让混乱,让伊朗获得了喘息与组织反击的机会。1月5日,炮击拉开了伊朗1月攻势的序幕。伊朗军2个步兵师和革命卫队在350辆酋长Mk.V主战坦克的掩护下,从南线发起反击。

头两天的战斗中,伊朗军利用酋长拥有更好的射速以及精度所以占据了优势,打的伊拉克军不断后退,到了7号才在苏桑吉尔德附近的沼泽稳住阵脚。随后两军400多辆坦克在这里爆发了四次中东战争以后最大的坦克战。

英制酋长坦克 对大部分伊拉克坦克形成性能压制

但双方的素质却与规模成反比。伊朗军过于激进导致被三面包围,大部分坦克兵也没法完全掌握火控系统的操作。对面的伊拉克军在水平上也不遑多让,结果双方命中率甚至还不如二战水平,不得不在沼泽地里展开近战。缺乏训练的伊朗军甚至抛弃坦克临阵脱逃。最终,伊拉克人在米-24D武装直升机的支援下重创了伊朗3个装甲团,但自己也损失了4架直升机与100多辆坦克。伊朗军补给将尽不得不撤退,结束了1月攻势。

9月27日,南线的数十万伊朗军发起了著名的阿巴丹战役。伊朗军先是在卡尔黑河发起佯攻,吸引了围困阿巴丹的一个伊拉克装甲师。随后,5个伊朗步兵团渡过哈姆沙尔河从侧后方袭击了包围阿巴丹的伊拉克军,阿巴丹守军也趁机发起反击。最终,阿巴丹城成功解围,伊拉克军阵亡1000多人,被俘1500多人。

战争中被伊朗缴获的伊拉克MI24武装直升机

这次反击的成功让伊朗的宗教狂热情绪更加高涨,霍梅尼趁机组建了大量民兵部队,将未成年的孩子与老人都推上了战争最前线。当时3600万人口的伊朗居然有2000万的在册民兵,其中至少有10万童子军。革命卫队也趁机做大,从最初的7万人暴涨到了20万人。这些狂信徒们经常在战场上充当督战队,与陆军起了不少矛盾。

1982年3月22日,伊朗的元旦节。1个装甲师与3个步兵师组成的伊朗军,在凌晨3点向迪兹富勒发起反击。伊朗采用了近乎疯狂的肉弹攻击,大量被洗脑的青少年和老人充当了人肉扫雷器,用肉身引爆地雷为身后的坦克开辟道路。有的孩子甚至骑着摩托车身背炸药发起自爆。他们每个人都带着一把塑料钥匙,那是霍梅尼发给他们的“通往天堂的钥匙”。

被大量动员上战场的伊朗童子军

伊拉克人不仅被这疯狂的攻击吓得胆战心惊,他们的北部也完全暴露。伊朗军趁机攻入了伊拉克第10装甲师与第60装甲旅的结合部的达赫劳动兰村,将这两支装甲部队彻底击溃。伊拉克第11特种旅和96步兵旅也在伊朗军潮水般的攻势下全线崩溃,后撤了30公里并付出了10000人阵亡、负伤被俘各1.5万人的惨痛代价。另有350辆坦克被缴获,其中150辆是苏式T-55/54。

伊朗军同样损失惨重,除了320辆坦克被击毁外,还阵亡了大约4万人,死在两军火力间的孩子不计其数。但在霍梅尼眼中,这只是宗教狂热带来胜利的标志,鼓舞他更多的使用肉弹。

4月下旬,伊朗发动圣城攻势,旨在收复霍拉姆沙赫尔。虽然霍瓦提赫方向的伊朗军在5月7日被伊拉克两个师击退。但另一线卡伦河附近的伊朗军却已经有6万人和200辆坦克突破防线,并在9号成功切断了通往霍瓦提埃的公路。

被摧毁的伊拉克坦克

随后伊朗军快速突进,在5月22日抵达霍拉姆沙赫尔,与防守这里的5个伊拉克师遭遇。在40度的高温下,两军血战了两天两夜,包括守城司令在内的2.8万伊拉克军伤亡,1.2万人被俘虏。双方空军都保持着1天100架次的空袭力度,地面上也出动了人民军与革命卫队的大量民兵充当炮灰。

5月24日,伊朗军终于夺回了沦陷的霍拉姆沙赫尔,南线伊拉克军全线崩溃,撤回国内。短短2个月的战争中,伊拉克军已经从21万人缩减到了15万人,4个装甲师已经被打成了装甲旅。萨达姆在联合国倡议两伊停火之后,也提出了主动撤军换取和平。而霍梅尼给他的回应则是不可能的条件:可以停火,但萨达姆必须下台!

一名阵亡的伊朗童子军 胸口露出半张霍梅尼的照片

惨剧愈演愈烈

两伊战争期间 意气风发的傻大木

眼见求和无望,战火即将烧到伊拉克本土。愤怒的萨达姆下令逮捕并处决了超过300名伊拉克军官,将第9/10装甲师、第3/11步兵师组成的10万大军集结在巴士拉,防御即将到来的伊朗反攻。

7月15日夜里8点30分,伊朗第4/92装甲师、第77步兵师、3个海军陆战营与革命卫队第7师共计12万人发起了斋月战役。

由于坦克数量上处于劣势,所以伊朗军主要依靠夜袭和肉弹。伊朗军甚至准备了2.5万口棺材,鼓励士兵们为了信仰而献身。革命卫队第7师的毛拉们也不负众望,用血肉之躯冲进雷场与机枪阵地,成功撕开了一个宽度6km的缺口。但伊朗坦克却被20米宽的水沟阻挡,架桥器材也远远不够。两军激战了整整18天,伊朗军的5次大规模攻击都被击退,在伤亡3万人之后被迫撤退。而伊拉克军伤亡8000多人,两军约有2.7万人在这次战役中阵亡。

一名负伤后给自己挂盐水的伊朗士兵

随后的数年战争变成了围绕巴士拉、巴格达展开的绞肉机。伊朗军发动了9次代号为曙光的大型攻势,还有3次卡尔巴拉战役。但大量营级以上军官被替换成了指挥念经的毛拉,坦克、直升机等装备因为缺乏部件而大量瘫痪。所以,伊朗军除了伤亡惨重以外再无收获。仅仅在曙光9号战役中,双方就伤亡5万人以上。

一群被俘的伊拉克士兵

地面上的绞肉机快速运转的同时,两伊的天空也同样打的热火朝天。

初期仰仗苏联战机与训练的伊拉克空军可谓是莫名其妙。开战第1天,即9月22日的空袭中,伊拉克空军甚至出现了为3架飞机规划了11个打击目标的荒唐之举。这个指标,远远超过了飞机的执行能力。他们手里的米格-23战机,由于糟糕的航程也无法轰炸伊朗约三分之二的空军基地。伊朗空军却能依靠F-4鬼怪II战斗机,组织对巴格达的连续打击。

伊朗空军的美式战机在航程上具备攻击伊拉克全境的能力

两伊空战中最大的明星莫过于伊朗空军的F-14战斗机。这些优雅的“波斯猫”,配备了当时划时代的AN/AWG-9雷达与AIM-54不死鸟导弹,不论是中距离还是近距离都能保持对米格-23压倒性的优势。

两伊战争中的米格23与F14

F-14光在1980年10月份就击落了至少25架伊拉克战机,其中2架还是由法制幻影F1。战争中,至少有30架幻影F1和1架幻影V,被F-14击落。F-14自身则只有3架在空战中战损。

伊拉克空军的幻影F1战机

F-14飞行员中的头号杀手是哈希姆·阿拉咖。他个人在1981年至少取得了7个战果,随后又指挥部下取得了共计40个战果。虽然最终在1988年阵亡,但他的名声却响彻了整个两伊战场。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空军也曾经携带米格-25BM短暂参加过两伊战争。他们11月8日突袭了伊朗梅赫拉巴基地,遭到了伊朗F-14的拦截。一枚AIM-54远程导弹,突破对手的干扰,成功命中了以急速著称的米格-25BM。虽然因保养不力,这枚AIM-54只是哑弹,但还是削掉了米格-25的尾翼。这架米格-25在随后的迫降中损毁。

双机编队飞行的伊朗F14战机

没有下限的胡闹

两伊战争中被击中的油船

双方的空军的厮杀还延伸到了整个波斯湾的海域。为了迫使对手屈服,大家都开始围绕打击对方的石油经济,展开一系列油船袭击战。

1983年3月27日,伊拉克使用超军旗攻击机,攻击了一艘哈尔克岛附近的巴拿马油船,由此开始了长达5年的袭船战。伊拉克虽然拥有中国生产的4架轰-6D轰炸机与C-601反舰导弹。但实战证明,这些轰炸机效果比不上携带AM39飞鱼导弹,并擅长超低空突防的超军旗攻击机。甚至也不如超黄蜂这样笨重的中型直升机。

在马岛战争中表现出色的超军旗 继续在波斯湾大放光彩

在1986年,伊拉克空军大约击中了106艘轮船。而轰-6D整场战争取得的战果只有14艘,其他大部分战果由超军旗与超黄蜂取得。在1985年8月15日发生的袭击中,超军旗攻击机,一次就取得了击中10艘的显著战果。

出口到伊拉克的轰6D中型轰炸机

空袭油轮和油田对于伊朗的打击也是显而易见的。战前每年起码有数百艘油轮造访伊朗,而1986年之后锐减到了100艘左右。伊朗的石油出口也从1年200多万吨,降低到了60万吨,大大影响了伊朗的经济实力。

在美国海军护航下航行的油轮

当然,伊拉克的经济处境也同样绝望。早在1983年,长期恶战与穷兵黩武已经让伊拉克的黄金储备从350亿美元降低到了20亿,同时背负了200多亿外债。到了1988年,双方都已经伤亡了200多万人,双方的花费与损失多达8000亿美元。战争最后两年,伊拉克的一系列的反攻尽管夺回了重镇法奥半岛,但伊朗军队依然顽强的盘踞在伊拉克境内。

被伊朗军队摧毁的伊拉克69式坦克

这注定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双方联手上演了20世纪后半段,最无下限与节操的战争。其行径与当年被各国联手攻灭纳粹无异。

为了面对伊朗军疯狂的肉弹,伊拉克频繁使用芥子气等化学武器,屠戮了超过8500名伊朗人。这一下作的反人类暴行,后来被用于对付伊拉克国内的库尔德人。

一名携带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双方也都在用弹道导弹,无差别轰炸对方城市。其在长达3年的袭城战中,共发射了250枚导弹导,受害者基本为数万无辜平民。这样的无下限手段,也在后来的海外战争中,被用于攻击没有参战的以色列。在人类文明道德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年代,依然以弹道弹道的无差别攻击为讹诈手段,是不可能赢得胜利的。

双方被无差别空袭与导弹攻击的城市和地区

广泛出口的飞毛腿导弹 让数万城市平民遭殃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战争立即停火。一年后的1988年7月,伊朗终于宣布接受该决议。这场战争才迎来了彻底的终结,但双方的仇恨,在很大程度上被延续到了今天。

两伊战争残酷战术:伊朗上万少年身体“滚雷”

1981年11月30日,伊朗发动旨在收复战略要地博斯坦的军事行动。伊拉克军队在此地经营了一年,用坦克、大炮和机枪构筑了固若金汤的防线。在阵地前,伊拉克布置了大量地雷,给伊朗军队推进造成了很大麻烦。

这一天,在伊拉克地雷阵前,伊朗聚集上万手无寸铁的青年。他们纷纷将一把塑料钥匙挂在脖子上。据说在牺牲后,如果运用这把钥匙,就可以打开通过天国的大门。伊拉克人用望远镜远远看到了这一切,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战斗开始,伊朗先进行了炮火准备。但是由于打得不准,伊拉克军伤亡并不大。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足以让每个伊拉克士兵都惊掉下巴。

炮火硝烟散去后,只见大量伊朗青年,手挽着手、呼喊着口号,向伊拉克的地雷阵发动死亡冲锋。随即,此起彼伏的地雷的爆炸声盖过了他们的呐喊声,而凄厉的惨叫声仿佛又替代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在伊朗青年的冲击下,地雷阵发生连环爆炸,断肢和内脏飞的到处都是。受伤未死的青年,横七竖八的躺在战场上,扭动着身体,发出令人心颤的呻吟。

伊朗人疯狂的举动让伊拉克人吓破了胆,几乎忘记了如何施放武器。而伊朗革命卫队沿着青年们踏出的血路,向伊拉克人发动猛攻。就这样,博斯坦很快被收复了,但是代价却也是十分惨重的,也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令人震悚的传说。

为什么两伊战争被认为是“用最先进的武器打的最原始的战争”?

在战争中,两军都运用了极其现代化的武器,如第三代战机以及导弹等。但是由于双方军队素质低下,虽然坐拥最好的装备,但却打出最低劣的战术水准,甚至连二战水平都不如。

伊拉克和伊朗除常规战争外,在战争过程中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伊拉克还对伊朗军队、平民动用了化学武器。作为军事实力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战争中曾使用诸如苏式米格-25战机、美式F-14战机、法式飞鱼导弹等当时较为先进的武器,但依然采取古老的攻城战术。

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即达140亿美元。这也是后来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伊朗和伊拉克是当时自吹的世界军事强国,在战争中,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化学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战斗机,飞毛腿导弹,打了8年,死伤百万人,最后掐得筋疲力尽,民不聊生,谁也奈何不得,差点经济崩溃亡国,最后停战了事。这场战争被世界军界评论为‘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最典型范例。

在战争中,双方死亡约100万人,伤约170万人,相当于四次中东战争人员伤亡总数的17倍,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九千亿美元。这场战争使用了包括化学武器在内的几乎所有的现代化武器,而且运用了极原始极残酷的人海战术,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拼国力、拼人命的拉锯消耗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罕见。伊朗的后期反击战,发动了一场斋月攻势,伊朗军队喊着真主安拉的名字,玩命的发动冲锋,而且多次被打退之后,不但没有变战术,反而派更多的人发动人海冲锋。

两伊战争,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都没有遵守禁运,给双方提供武器

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战争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30万、伤60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 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 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战争爆发后,虽然国际社会对两国武器禁运。但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没有一个遵守该禁运协议。

中国已朝鲜为中介向伊朗出售武器,通过约旦和阿曼想伊拉克出售武器。

美国通过沙特等海湾国家向伊拉克出售武器。

英国和法国及西德也向伊拉克大量输出武器。

苏联在两伊战争期间的立场曾有过重大摇摆:

在1982年以前,苏联是全力支持伊朗的,目的是为了趁伊朗反美之机渗透伊朗,重新恢复苏联字啊伊朗的影响力,为了甚至恶化了和伊拉克的关系。当时伊朗不但可以得到苏联的卫星情报支援,还得到了苏联的预警机。苏联通过利比亚想伊朗提供坦克装甲车。1982年双方达成一笔8.2亿美元的武器贸易秘密协议。

但是随着安德罗波伏上台后,苏联和伊朗的热络关系开始出现裂痕,一方面是伊朗拒绝苏联提议的重新恢复1923年苏联波斯条约的建议,另外伊朗处于宗教原因暗地支持阿富汗抗苏武装。另一方面,战场上形势发生逆转:伊朗开始转守为攻,之前一直占据优势的伊拉克出境开始被动。而自从萨达特反苏,苏埃关系破裂后,伊拉克一直是苏联在阿拉伯世界和中东下功夫的重点。安德罗波伏担心由于西方全力支持伊拉克,会让伊拉克彻底倒向西方,让苏联字啊中东海湾地区的战略利益彻底丧失。加之伊朗对苏联的桀骜不逊,苏联从1983年开始转而支持伊拉克。借1983年1月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第一副总理拉马丹和陆军参谋长沙尚勤秘密赴苏求援的契机,苏联完全答应了伊拉克的全部要求,完全一屁股坐到伊拉克一边。伊拉克得到了萨姆防空导弹,T72坦克,步兵战车等。

如果说勃烈日涅夫时期,苏联是表面严守中立,按照大力支持伊朗的话,那么安德罗波伏开始变味公开支持伊拉克。

中国80年代开始出口武器至中东市场,尤其在1985年前后,中国出口武器的目的地百分之百均为中东国家,中东市场占中国武器出口比例也逐年增加,1994至97年已增至百分之十八,而中国武器占中东武器市场比例,1987年曾达到百分之十二最高峰,直到1997年始衰退至百分之二点一四。伊朗与伊拉克则是中国武器出口的最大客户,1983至86年间,两伊接收百分之九十二的中国出口武器,两伊战争结束后跌至百分之五十六。但在波斯湾战争之后,伊朗向中国采购武器又激增至百分之六十九,中国成为伊朗最大的武器供应商;至于伊拉克,中国遵守联合国制裁约定未出售武器。

谁是两伊战争的最大赢家?

两伊战争历时近八年时间,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对伊朗和伊拉克而言,他们都不属于赢家。两国不仅死伤惨重,而且债台高筑,经济损失十分严惨重。伊朗直接损失约3000亿美元,伊拉克则直接损失3500亿美元,伊拉克仅欠科威特债务达到140亿美元,这也是海湾战争的诱因之一。因此,两伊战争对双方而言都不是胜利者,都是战争的受害者。

美国所支持的巴列维王朝终结时,开始转而支持伊拉克。1982年2月,美国把伊拉克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中去除,来获取伊拉克的好感。美国开始向想伊拉克提供一些装备和技术,并且对伊,还开始向伊拉克提供军售。此外,美国还向伊拉克提供伊朗军事部署的卫星照片和情报,帮助伊拉克了解伊朗的军事部署情况。1980年10月,美国总统卡特在讲话中将伊拉克视为入侵者。为了保存伊朗的实力,美国甚至也向伊朗出售武器,这也是「伊朗门」事件出现的原因。美国坐发战争财,维系伊朗和伊拉克不战不和、不胜不败的局面,保证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

美国在两伊战争所谓的「中立」中,无疑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当时伊朗和伊拉克是石油大国,也是中东强国。美国在战争中时而支持伊拉克,时而支持伊朗,力图维持两伊之间不胜不败的均势,从而削弱伊朗和伊拉克两国的实力,继而削弱地区霸权力量。美国无疑是两伊战争的赢家,不仅大发战争横财,而且增加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两伊战争客观上实现美国孤立伊朗并遏制其向外输出革命的目标,遏制伊朗向外输出革命的目的,伊朗从此面临孤立的国际环境。

两伊战争无疑是美国现实主义外交成功的典范,美国虽既没有直接参与战争,却实现其在中东地区的目标,维护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对于美国而言,通过两伊战争美国打压了苏联在中东地区军事力量的存在,有利于有利于维护美国更容易掌控中东局势,同时也方便美国攫取中东地区石油利益,打压伊朗和伊拉克等中东地区的强国。美国可谓是一本多利,视为两伊战争最大的赢家。

两伊战争爆发已经过去36周年,留给世人更多是血与泪的教训。

20世纪战争解密:两伊战争(上)

20世纪战争解密:两伊战争(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