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小寒时节,补阳驱寒很重要!赶紧收藏这几款中药~

“小寒”即将到来~

都说“冷在三九”

“小寒”一过

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主收引凝滞,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在经过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后,此时脏腑的阴阳气血偏衰最为严重,寒冷的气候会使很多疾病更容易侵袭人体,比如中风、脑溢血、心肌梗塞等,要注意加强预防。

专家解疑:

我院副院长、治未病中心学术带头人彭康教授表示,小寒时节要注意“防五寒”:

     一防鼻寒,鼻塞流涕、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症状;

     二防颈寒,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神经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三防肺寒,肺寒则无力宣发,卫气不固肌表,常出现鼻塞流涕、恶寒、咳嗽、头身痛等风寒感冒;

     四防腰寒,腰为“肾之府”,肾阳为“元阳”,肾阳到达全身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则变为该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阳,肾阳旺则全身之阳皆旺;

     五防脚寒,俗话说,寒从足下起,“寒为阴邪,下先受之”。

因此,小寒时节补阳驱寒很重要!

补阳驱寒的常用中药
1
桂枝

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功效。能发汗解肌,但味甘而缓,其发汗之力温和,凡外感风寒,无论表实、表虚均可应用。

现代研究,本品含枝皮醛、桂皮酸等挥发油,还含有酚类、有机酸、苷类、香豆精等成分。水煎服,每日5-10克。

2
羌活

有较强的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的功效,临床用于外感风寒夹湿,恶寒发热,头痛项(颈后部)强、肢体酸痛者尤为适宜,常与川芎、防风配伍使用;如头项强痛,腰背酸重,全身尽痛者,可与独活、当归等同用。水煎服,每日5-10克。

3
干姜

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治中寒水泻,用干姜研末,饮服10克(《千金方》)。若腰以下冷痛,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可用干姜、配甘草、白术、茯苓煎水服用 (《金匮要略》干姜苓术汤)。

4
巴戟天

具有补肾助阳,祛风除湿的功效。本品补肾阳,甘润不燥,可用于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所致的阳萎、宫寒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等。

对肾阳虚兼风湿之证,如风冷腰胯疼痛、行走不利以及肾虚骨痿、腰膝酸软,可与肉苁蓉、羌活、杜仲配用。水煎服,每日5-15克。可浸酒服,巴戟天100克、牛膝100克,白酒500毫升,浸泡1周后服用。

5
杜仲

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调理冲任、固经安胎的功效。可治疗肾阳虚引起的腰腿痛或酸软无力,以及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等。

本品可用于各种腰痛,如肾虚腰痛或足膝痿弱、风湿腰痛冷重、外伤腰痛、妇女经期腰痛等,以其补肝肾、强筋骨、肾虚腰痛尤其适宜。现代研究,杜仲有降压作用。水煎服,每日10-15克。

专家介绍

彭康

教授(中药学)、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兼治未病中心学术带头人。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导师;岭南名医、羊城好医生。现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慢性病管理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药调配与监测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调剂与合理用药分会常委、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综合医院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健康管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中医治未病分会常务委员。《中药药理与临床》常务编委、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系列教材专家指导委员、广东省本科高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

全国医学高等院校本科教材《中药学》第一版、第二版主编,全国高等学校中药临床药学专业创新教材《中药药性学》主编,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17部,获国家、部、省基金课题7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三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2017年获得“荣耀医者”,“中华医药突出贡献奖”。

师承首届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和中央军委保健专家臧堃堂教授,曾任全军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7-1999年在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生物系作访问学者,从事中药降血糖药理研究和参与筹备香港浸会大学首届中医本科班。

医疗特长:擅长各种头痛及神经痛、眩晕、失眠、神经衰弱、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癫痫、脑萎缩、老年性痴呆、脑损伤及脑手术后康复等脑病专科。并诊治急慢性咳喘、慢性胃肠疾病、月经病等内科杂病及肿瘤的中药调治及亚健康中医保健治未病等。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治未病科专家诊室),周四上午(门诊四楼名医治未病科)

文章来源:治未病中心 彭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