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火云邪神样的小猴子,竟是科学家的小帮手
当我还在读高中的岁月里,曾经在网上瞥见过这么一张图。
在大部分版本中,这张图底下都会注解,这是世界上最小的猴子,名字叫狨猴(早期多数版本写的还是“指猴”)。
这一类的图片有许多版本,但不管怎么样,把灵长类的幼体放在裸手上都是极其错误的行为。图片:head topic
不过鉴于那个年代村里通网也才没几年,我在网上除了这张图以外也没找见别的线索,久而久之也就淡忘这档事了。
而当我再度接触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已经快要本科毕业了。
面貌奇特的小猴子
那年,我去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我才知道原来狨猴居然还是一种实验动物。于是来自高中时的尘封记忆突然就被唤醒了,我脑海中立刻就闪现出一幅场景,一只迷你的小猴子在科学家手指头上爬上爬下,哇,这感觉宛如是如来佛祖呀。
不过等我真的看到了狨猴……的照片(猴房重地,闲杂人等不得入内)以后,我才知道,狨猴的确很小,但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小。
在实验中,科学家使用的是最普通的狨猴,它名字就很普通,叫做普通狨(Callithrix jacchus)。
是小,但也没你想得那么小。图片:Leszek Leszczynski / Flickr
普通狨不算尾巴的话,体长大概在15厘米左右,体型差不多相当于一只豚鼠,这个体型在普遍不大的狨猴当中也算普普通通,不过普通狨倒是有一个颇具辨识度的特征,那就是两耳旁边各长着一簇白毛,所以也有白耳狨这个别称。
这架势,颇有几分八十年代香港武侠片里的反派造型的style。图片:Pixabay
倚天屠龙记电视剧里玄冥二老的师傅,毛色反一下应该就和普通狨一样了。图片:《倚天屠龙记》
不过两鬓飘逸的头发,似乎更像火云邪神一点……图片:电影《功夫》
而之前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世界最小的猴子”则更有可能是狨亚科中最小的成员“倭狨猴”Cebuella pygmaea的幼崽。(注:目前实际已发现的最小灵长类则是生活在马达加斯加的倭狐猴 Microcebus murinus)
倭狨。图片:Brian.gratwicke / Wikipedia
倭狐猴。图片:Gabriella Skolla / Wikipedia
漂洋过海的新大陆猴
普通狨原产于巴西东部的雨林中,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新大陆猴。
说到这新大陆猴,它们的起源倒是个很离奇的故事。在大约4000万年前,咱们简鼻亚目的灵长类(不包括狐猴、懒猴等在内的,一支与人类关系更近一些的灵长目分支)才刚取得树冠层的霸权。只不过作为一支起源于东亚的灵长类,这些猴祖猴先们只分布在旧大陆,也就是亚欧非三个大洲上。
目前已知最早的简鼻亚目灵长类是出土于我国湖北的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 achilles),它的出现证实了简鼻亚目的东亚起源说。图片作者:Xijun Ni
不过常在树上走,哪能不见鬼。
总会有那么几次山洪暴发将大片的森林冲进海洋之中,而生活在树上的猴子有时也难以幸免,就被一大堆浮木裹挟着奔向了伟大的航路。
幸运的是,4000万年前横渡大西洋比后来哥伦布那会儿容易很多,一方面那年大西洋远不如今天这般开阔,另一方面当时非洲南部与南美洲之间有一系列岛链,数百万年时间,足够这些航海猴乘着纯天然的木筏,跨越一座座岛屿,直抵新大陆了。
最终随着大陆漂移,非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岛链沉入大海,两个大陆的猴子从此天猴永隔。南美洲的航海猴后代演化成了今天的新大陆猴,而它们在旧大陆的亲戚则演化成了今天的旧大陆猴。
阔鼻小目的新世界僧面猴和狭鼻小目的旧世界猴山魈。图片:Wilson;Malene / Wikipedia
在旧大陆,树冠层竞争比较激烈,因此旧大陆猴后来总体上一直朝着更大更强壮发展。而相比之下,南美洲这块与世隔绝的大陆上却是民风淳朴胜哥谭,因此新大陆猴当中出现了一大堆体型小巧的猴子,尽其所能地霸占了树冠层中的每一个细微的生态位。
而这其中体型最小巧的狨亚科,基本上就扮演了类似旧大陆的松鼠的角色,专门在最末梢的树桠上穿梭往来,取食果实、种子与昆虫。这里顺带再跑个题,南美洲的啮齿类最早也是乘着浮木漂来的,但它们却总体上朝着大型化发展了,演化真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呀。
比如泡澡老大爷水豚,就是一种大型的啮齿动物呢。图片:Charles J Sharp
实验室的新兴二号位
那么这样一种小猴子又是怎么成了实验动物呢?这就又是个奇幻的故事了。
“现在轮到我上场啦!”图片:David J. Stang / Wikipedia
我们知道,任何实验动物都和人类有所差异,在动物身上的实验结果不一定能100%地反映出在人身上的效果。就比如朋友圈里日常被征服的癌症,那些研究成果大多数都来自于利用老鼠做的实验,这些成果能套用到人身上的简直是百里挑一。
自己那么多年的辛勤劳动无法转化为实用技术真是又伤感情又伤钱,因此对于相关技术的研发人员来说,总是希望测试的实验动物越接近人越好。
而伦理范畴内最接近人类的实验动物自然就是……各种猕猴,比如说其中最常见的普通猕猴与食蟹猕猴。
食蟹猕猴(左)与普通猕猴(右)。图:Rossche;Donald Hobern / Flickr
但是这些猕猴又有新的问题,猕猴生命周期比较漫长,需要四年左右才能性成熟,怀孕周期半年而且一次一般只生育一胎。这对于一般的试药啥的可能还好,但对于一些需要培育特定“血统”的研究来说就过于漫长了。除此以外,许多和衰老有关的研究如果拿猕猴来做实验,怕是也会猴未老,人先衰呀。
那么有没有什么动物既与人类足够接近,生长繁殖又足够迅速呢?
于是科学家就把热切的目光投向了普通狨。
当实验动物就算了,居然还是个替补的……图片:Pixabay
普通狨性成熟只需一到两年,怀孕周期150天,一胎通常能生俩,而且虽然它面相有点陌生,但好歹也是咱灵长目的,与人类亲缘关系至少比各种鼠辈强得多。
而且对于我等一线的科研民工来说,能够抓在手里的狨猴,也比单挑起来不一定能打赢的猕猴要容易且安全得多(这段不是重点)。
实验室里的普通狨。图片来源: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二把手转正,还要等
2014年,普通狨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成了史上第一种全基因组测序的新大陆猴,它的科研地位也与日俱增。在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上稍微后发的国家,比如德国和日本,都非常重视以普通狨为核心的非人灵长类研究,毕竟繁殖更快的狨猴很利于后发国家弯道超车嘛。
不过狨猴作为实验动物也有其缺陷,狨猴在野外状态时生活在一般9只猴组成的“家庭”里,家庭内部存在复杂的等级,不同的家庭之间也经常会争斗或联姻以及出轨。这些生活习性让狨猴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饲养成本很高但繁殖率却经常很低。
“我在野外活得好好的,都是你们的问题。”图片:Public Domain
因此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还没有充分掌握低成本大量繁育狨猴的技术,这些小猴子要从二把手转正恐怕还需要些年月。
当初,它们的祖先穿过山和大海,在一片没有灵长类的大陆安营扎寨。而今天它们的后代又被一群灵长类带到全世界开枝散叶,为的是代替另一种灵长类,还真是颇有戏剧色彩的家族史呢。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5年第277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鬼谷藏龙。
呔!叫谁大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