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要用喝水来解释「边际效用递减」了
按:包括萨缪尔森、薛兆丰在内的传统经济学对「边际效用递减定律」的解释,都是侧重于「已经得到」了什么,然后有什么样的生理心理感受。比如喝水、吃包子等等,网络上的搜索结果也没有跳出这样的框架。而本文即将梳理呈现的「边际价值递减定理」,不是「得到」之后的感受,而是我们在做出决策时决定要在边际上「放弃」什么。这个边际价值递减所导致的「放弃」,是一个基于「目的-手段」上的主观价值判断和取舍,而这也是价格之所以形成的原因所在。虽然标题和文中内容都说明了奥派,但这仅仅是为了注明理论渊源。理论因逻辑而正确,并不因门派而正确,所以建议读者能够抓住其中的逻辑重点,而不是门派之别。本文首发深圳特区报,更加详细的版本会在我即将出版的新书中阐述,敬请期待。
边际效用递减是个常识性概念,即额外1美元给高收入者带来的满意度相较于低收入人群要低很多。给一个年收入2万美元的家庭额外增加1000美元收入,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重大的变化。但给一个年赚百万的人额外1000美元,他不怎么会看在眼里。 这对于经济政策的含义是,我们不该关心政策对富人收入的影响。让富人变得穷一点的政策,只会影响到极少数人,并且几乎影响不到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因为他们仍然可以购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