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56民族集锦(四)

1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布依语,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有密切的亲属关系,通用汉文。布依族源于古“百越”,秦汉以前称“濮越”或“濮夷”,东汉六朝称“僚”,唐宋称“蕃蛮”,元、明、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八蕃”、“仲家”、“侬家”、“布笼”、“笼人”、“土人”、“夷族”等。布依族以农业为主,其祖先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称。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布依族

宗教信仰:布依族信仰祖先和多种神灵。山、水、井、洞及生长奇特的古树无不被认为是神灵的化身。各村寨建有土地庙,一些特定的宗教仪式,要供奉神竹。各地布依族还供奉雷神、门神、灶神、龙王等等,这些反映了布依族作为农耕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摩教”是布依族宗教信仰中一个比较成熟的宗教信仰形式,介乎于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过渡的类型。

布依族神鼓

服饰风格:布依族服饰多为青、蓝、白等色。男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老人多着长衫。20世纪70年代后男子服饰与汉装无异。妇女服饰式样颇多,镇宁、关岭、普定、六盘水一带目前仍保存布依族较古老的服饰:大襟短衣,领口、盘肩、衣袖和衣脚边沿,皆用织锦和蜡染各色几何图案镶制;下穿百褶长裙,用白底蓝色蜡染花布缝成,佩戴各种银质首饰。

布依族妇女讲究头饰,婚前头盘发辫,戴绣花头巾;婚后须改用竹笋壳作“骨架”的专门饰样,名曰“更考”,意为成家人。镇宁、关岭地区,姑娘喜拢高髻,形如拱桥,发上插着长约尺许的银簪,配上短衣长裙,绣花布鞋,走起路来风韵飘逸。

音乐舞蹈:布依族的民歌,富有民族特色,有叙事歌、古歌、生产劳动歌、习俗歌、情歌、苦歌、哭嫁歌、儿歌、新民歌等。或用布依语演唱,或用汉语演唱,句式和结构不尽相同。

布依族的乐器,常见的有唢呐、月琴、葫芦琴、竹琴、巴勒、洞箫、短箫、姊妹箫、铜鼓、牛骨胡等。铜鼓是布依族最古老、最具有民族特点的乐器。它全部用青铜铸成,鼓身铸有各种花纹图案。1950年以前,几乎每寨都有铜鼓,隆重节庆必敲击为乐。举行丧葬、祭祀,则只有摩公才能按照仪式的程序敲击铜鼓。

布依族月琴

布依族的舞蹈,主要有《织布舞》、《糠包舞》、《狮子舞》、《龙舞》、《转场舞》、《铙钹舞》、《花裙舞》、《铜鼓舞》、《铜鼓刷把舞》等,舞蹈动作优美动人。它们把布依族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融为一体,用艺术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布依族的戏曲,贵阳、长顺及黔西南册亨县等地区流行布依地戏,多在春节期间组织演出。有专门的戏班子,演员面具多为三国人物及布依摩师等。独山、平塘、三都等县一带,流行一种在花灯歌舞基础上吸收广西彩调艺术发展而成的花灯剧。

工艺技术:布依族工艺美术主要有蜡染、刺绣、织锦、竹编、织染及陶瓷和雕刻等等。

布依族石头寨

蜡染,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其传统工艺有靛染、蜡染、枫染和扎染四种,其中以蜡染最为著名。

布依族蜡染

织锦,亦称“纳锦”,布依语称“读桂”。有“羊羔锦”、“鱼儿锦”、“人物锦”、“蝴蝶锦”等式样,图案为菱形、方形、三角形或回形字穿插组合,各色丝线衬托,花纹精致紧密,瑰丽美观。锦面类似丝绣,但却是在古老的布机上编织而成,且锦花背面向织者,编织中若要检阅花色,需用镜子从下面反照。妇女们就这样全凭记忆熟练操作,继承着祖辈的技术工艺。

土花布,素有“土呢子”之称的布依族土花布,质地优良,品种多样,可制作成服装、床单、被面、桌布等用品。今日农村仍保持着自纺自织的传统。1985年重庆博物馆在镇宁县六马区一个村寨,就征集到各色土花布35种之多。

传统节日:布依族有许多传统节日,除过大年、端午节、中秋节等与汉族相似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

大年节,据方志记载,布依族“以十一月为岁首”。平塘、荔波一带至今仍在十一月三十日“过小年”,但大多数地区已将年节并入春节。

二月二,主要是祭祀“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宁,杀鸡敬祖,吃两色(白、黑)糯米饭。云南省的布依族,这个节日要过三天,进行以祭“老人房”为中心的祭祀活动。

布依族五色糯米饭

六月六,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祭毕用鸡血沾上各色纸旗,或做成大鸟形分别插在各块田中。与此同时,召开“议榔”会议,宣布各种榔规榔约,且由榔头监督执行,借以保护社会财产安全。

吃新节,又叫尝新节。因各地的谷米成熟有先有后,过节日期不尽相同。一般在稻谷将成熟时,由家中男子到田中摘来少量谷穗,放在甑中与糯米一同蒸熟后敬祖。

布依族的英雄女儿—王囊仙

11. 侗族

侗族(侗语:gaeml),民族语言为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林业。侗族地区的万山丛岭中夹杂着许多当地称为“坝子”的盆地。

侗族

民族起源: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被称为“黔首”,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侗族曾有过较为原始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古代的侗族社会有一种“款”的社会组织。“款”是村寨间或地域性的一种政治和军事上的联盟,又称为“合款”,主要目的是应付外族人的入侵和盗匪的掳掠。

侗族母女油画

宗教信仰:侗族信仰多神。山神、土地神、水神、井神、树神、石神、火神、雷神均是崇拜的主要对象。侗族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人死以后,灵魂就离开躯体回到祖先住的地方,因此虔诚地崇拜祖先。

南部地区崇拜众多的女性神,称之为“萨”,意为祖母。女性神中有镇守桥头的女神,有传播天花的女神,坐守山坳的女神等等。在众多的女神中有一位至高无上的尊神“萨岁”,她神通广大,主宰人间的一切。黎平、榕江、从江、龙胜、三江、通道等地的侗寨都建有“萨”的神坛,神坛有专人看护管理,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烧香敬茶,每年的新春是寨人祭“萨”的日子,届时举行盛大的祭典。平时寨中男女歌队出行,戏班演出,举行芦笙赛会或进行斗牛活动等,都要事先到“萨”坛前祭祀,以祈求平安顺利。传说这位“萨”是古代侗族的一位女英雄。

侗族还信奉佛教和道教。明清以来侗族地区建有不少的寺庙和道观。部分地区信奉巫教。有的地方受汉族的影响,还信奉雷祖、五昌、五岳、飞山、文昌、关圣帝诸神 。

服饰风格:侗族服饰的衣料,过去以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为主。侗族服饰多种多样,不同年龄、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装饰,有左衽、右衽、对襟;有布扣、铜扣、银扣;有裤装、裙装;喜青、蓝、黑、白各色;有头饰、颈饰、胸饰、腰饰、手饰、脚饰等等。

侗族女孩

其中头饰达50余种,以银饰为主,有银花冠,银簪、银梳、银发链、银耳环、银耳坠、银耳线等。妇女盛装时,唯见银光闪闪。妇女的发式较特别,分前、后、左右挽髻或盘发辫于头顶,有明显的地区差别。

建筑特点:在侗族聚居的地方,有河必有桥。桥梁大都建筑在村前寨尾的交通要道上,有木桥、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其中名为“风雨桥”或“花桥”的长廊式木桥,以独特的艺术结构和高超的建筑技巧闻名中外。

侗族风雨桥

风雨桥长四五十米至百米不等,宽五至六米。以青石砌墩,用巨大的杉木连排作桥身,上建桥廊,并在桥的两头和中间建有鼓楼式的阁楼,上覆青瓦,桥的两边设有栏杆长凳,供行走之人遮风避雨和休息。在侗乡风雨桥到处可见,南部地区临近村寨溪河上几乎都建风雨桥。

侗族风雨桥

艺术:唱歌在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年长者教歌,年轻者唱歌,年幼者学歌,歌师传歌,代代相传,成为社会风习。侗族大歌,琵琶歌,拦路歌,均是侗族音乐的优秀代表。

侗族风雨桥—谭翃晶国画作品

侗族舞蹈有芦笙舞、“多耶”舞、耍龙舞、狮舞等。芦笙舞曲调繁多,舞姿有“鱼跃”、“斗鸡”、“盘龙”等10多样,秋后赛芦笙,参会的芦笙上千架,方圆数十上百个村寨参加,观众达上万人。“多耶”舞是侗族古老的歌舞结合的舞蹈形式,活动时,参加的人手拉着手或以手搭肩围成一圈,有节奏的踏步徐行,歌词由一人领唱众人合,是侗族地区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

侗戏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剧种,产生于清朝道光年间。侗戏台步简单,动作纯朴,曲调唱腔多样,由贵州黎平腊洞的吴文彩(约1798-1845年)首创,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发展至今,有民间戏班近500个,传统和现代剧目近千出。侗戏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侗族民间乐器琵琶、牛腿琴以及二胡、铃、锣、钹、鼓等 。

侗族民间手工艺,种类繁多,有刺绣、挑花、编织、彩绘、雕刻、剪纸等,大都实用美观,特色鲜明。侗族妇女善刺绣、挑花,图案有花鸟鱼虫和飞禽走兽,绣于胸襟、领襟、袖口、头巾、枕巾、被面、背扇、袜底为饰,形象生动,色彩绚丽而调和。编织有色彩鲜艳的侗锦,图案精致的侗帕和形式多样的花腰带。

侗族刺绣

彩绘一般见于鼓楼,桥梁,庙宇的栋梁、檐板及匾额上,多采用工笔画法,内容多采自汉族历史故事和侗族民俗风情,也有各种鸟兽图案,色调鲜艳,神态生动。其它如雕刻、剪纸,以及日常生活常用的竹、木、藤等的编制,也都精致实用,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

侗族建筑

传统节日:侗族一年中的各种节会活动不下百处(次),仅黔东南侗族地区一年之中就有各种节会活动84次。有全民族普遍过的节日,也有一村一寨、一族一姓的节日。春节、活路节、尝新节、三月三、林王节、牛神节、芦笙节、花炮节、大雾梁歌节、四十八寨歌节、斗牛节等节会最为隆重。

侗族牛王节

节日的内容广泛,涉及时令、生产、祭祖、信仰、姓氏、英雄、爱情、娱乐、体育等。

侗族招待客人的合拢宴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汉族传统节日 。

12.瑶族

瑶族,分布在中国南方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和江西六省(区)的130多个县里,其中以广西为最多。

瑶族

民族起源:瑶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也是中国最长寿的民族之一,传说瑶族为盘瓠和帝喾之女三公主的后裔。瑶族的传说,如《长鼓的传说》和《跳盘王的由来》、《祝著节的传说》都是为了纪念其始祖而创作出来的。

瑶族名称比较复杂,有自称28种,他称近100种。过去又因其起源传说、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而有“盘瑶”、“过山瑶”、“茶山瑶”、“红头瑶”、“花瑶”、“花蓝瑶”、“蓝靛蓝”、“白裤瑶”、“平地瑶”等30余种不同称呼。

在宋、元、明、清时代,广西西部和云南的瑶族地区都曾受土司制度的统治。清朝曾在瑶族聚居地区设置“瑶长”、“瑶练”等职。民国政府统治时期,设立相当于县、区一级的“化瑶局”、“安化局”和“设治局”。后来又改设区、乡、村,建立保甲制度。除此之外,在一些瑶族聚居区还残留若干带有原始特点的社会组织形式。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有“巴引”、“油锅”、“瑶老制”和“石牌制”等等 。

瑶族四大支系:按照语言、习俗和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可分为:(1)操勉语的盘瑶支系,又称瑶语支系;(2)操苗瑶语族苗语支的布努瑶(包括布努瑶、白裤瑶、花蓝瑶、花瑶和部分红瑶),又称苗语支系;(3)操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茶山瑶和那溪瑶支系,又称侗水语支系;(4)汉语方言支系。

瑶族刺绣

宗教信仰:瑶族人民的信仰属于多神崇拜。过去,瑶族认为万物有灵,对自然虔诚膜拜,祭礼寨神、家神、水神、风神、雨神、雷神、树神、山神等,每逢年节都要上香。对生产中的每一个过程,诸如狩猎、砍山、采集、耕地、播种、插秧、收割、建谷仓、吃新米等等,都要请师公占卦选吉日,举行祭祀。跳盘王和清明扫墓是瑶族祖先崇拜的典型表现。宋、元以来,道教、佛教相继传入瑶族地区。清代道教在瑶族地区广泛传播。鸦片战争后,大批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进入瑶区,在一些山区建立教堂,进行传教活动。因此,在广西十万大山、永福和金秀等地瑶族中也有部分群众信仰天主教。

服饰风格:瑶族男女,喜蓄长发。古籍中就有瑶人男女蓄发,盘结头顶,名为“椎髻”的记载。据汉文史籍所述,早在《后汉书》中就有瑶族的先人“好五色衣服”的记载。以后的史籍也载有瑶族人民“椎发跣足,衣斑斓布”。到近代,瑶族服装样式也还是十分丰富多彩。男子上衣有对襟及左大襟两种,一般均束腰带。裤子长短不一,有的长及脚面,有的却短至膝盖,大都以蓝、黑色为主。瑶族妇女服装,各地也不一样。有的上穿无领短衣,以带系腰,下着长短不等的裙子;有的着长可及膝的对襟上衣,腰束长带,下穿长裤或短裙。有的在衣领、衣袖与长裤裤脚上还绣有各种美丽的彩色图案。

瑶族服饰

女性头饰,十分讲究,异彩多姿,有的戴竹箭,有的竖顶板,有的戴尖帽,有的用精美鲜艳刺绣而成的“帕铳”遮盖。广西金秀大瑶山茶山瑶妇女戴有三条弧形大银钗,两头上翘,重量达一市斤左右。坳瑶妇女喜欢戴用崭新雪白的嫩竹壳折制而成的梯形状竹壳帽,帽四周插上5支银质发簪,两侧各绕上一条银光闪闪的链条。红头瑶是云南瑶族中服饰甚为华丽的一支,男孩和女孩均戴布制的圆形平顶花帽。金平县马鞍底乡一带的红头瑶妇女剃去全部头发,用红布盘成重达两三公斤的大包头,故又被称为“大红布包头瑶”。桂北、粤北及云南等地一部分瑶族妇女过去还戴一种支架高耸、上蒙黑布、下垂红色缨络的帽子,具有独特的风格。

瑶族竹壳帽

瑶医瑶药:瑶族世居深山密林,气候多变,瘴气弥漫,又常与猛兽、毒虫及各种瘟疫疾病作斗争,积累了丰富的医治伤筋断骨、虫螯伤害和防治各种疾病的经验与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瑶医瑶药。如从江盘瑶的药浴比较有名。药浴药水用几十味瑶山上草药配制而成。草药的挖取、泡制等还有一整套技术,须掌握草药生长方位、挖取季节时令、泡制的火候气温、熬制及洗浴时间长短等等。常用药浴洗澡,能驱除疲劳、舒经活络,防治感冒伤风等。瑶族民间草医,大多用单方、验方,一般一种单方治一种或数种疾病。技术多为祖传、父传子、子传孙,且多为单传,有的则传媳不传女。瑶医药的传录方式全靠口耳相传、指药传授、指症传经,在采药与治病实践中逐渐掌握各种草药的名称、形态、功用,学习各种秘方、验方和使用方法。

瑶族药材

传统节日:小节几乎每月都有,各地过得也不尽相同。大节日有春节、清明、社节、盘王节、“祝著节”、“耍望节”等。春节期间,瑶族人民举行唱堂歌、打铜鼓、赛陀螺、射弩、围猎、抛绣球、斗画眉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

盘王节又称“做盘王”、“还盘王愿”、“跳盘王”,是盘瑶纪念始祖“盘王”的盛大传统节日,20世纪80年代前一般在秋后至春节前的农闲期间,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1984年将全国瑶族过盘王节的日期统一定在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

瑶族盘王节舞蹈

悬挂盘王节祭祀物品

祝著节是广西布努瑶纪念始祖母密洛陀生日的节日,非常热烈隆重。人们以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为正日,敲打铜鼓,欢庆三天。耍望节每三、五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十月十六日前后举行,是青年男女对歌求爱的日子。

建筑特点:瑶族是个山居民族,其村落大多位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密林中,一般建在山顶、半山腰和山脚溪畔。

新中国成立之前,边远山区瑶族大部分住竹舍、木屋和茅屋,相当一部分还住“人字棚”,只有很少部分住砖瓦屋。

瑶族房屋建筑

瑶族房屋建筑主要有四种形式:横宽式、杆栏式、曲线长廊式和直线长廊式。广西金秀大瑶山坳瑶的传统房屋富有特色,房屋正门有阴阳二门,平时只开阳门,供人出入,阴门紧闭。遇有丧事和家内祭祀时,阴门方打开,供出殡和亡魂进出。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瑶族人民越来越多地建造砖瓦结构房屋,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楼房也不少。

(0)

相关推荐

  • 多彩多姿民族风

    0:00 / 01:16 广西龙胜作为中南地区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县,全县17万多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0%,苗.瑶.侗.壮.汉五个民族亲如手足,他们同住一座山,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在这个大家庭里和 ...

  • 中华56民族集锦(一)

    中华民族(英文:Chinese nation)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定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获得认定的56个民族的统称,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现代民族的共同体名称. 现今的中华民族构成:汉族.满族. ...

  • 中华56民族集锦(三)

    7.苗族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 ...

  • 中华56民族集锦(九)

    30.傣族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 ...

  • 中华56民族集锦(十二)

    41.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国外同源民族汉译称作吉尔吉斯族,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五家子屯也有数百人聚居,是18世纪从新疆迁去的. 民族信仰:柯尔克孜族 ...

  • 中华56民族集锦(十三)完结篇

    48.裕固族 裕固族源出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使用三种语言,分别为: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裕固语(尧乎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裕固语(恩格尔语),以及汉语.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 ...

  • 中华56民族之歌(一、二、三、四)

    中华56民族之歌(一)本专辑汇集中华56个民族之歌,精炼而独树一致地展现了民族民歌风貌. 中华56民族之歌(二)本专辑汇集多个少数民族之歌,展现了各民族民歌风貌. 中华56民族之歌(三)本专辑汇集多个 ...

  • 56个民族,56朵花——中华各民族人物画欣赏

    56个民族,56朵花.下面一起来欣赏56个民族的人物画,体验各个民族的魅力! 1.蒙古族 2.回族 3.苗族 4.傣族 5.傈僳族 6.藏族 7.壮族 8.朝鲜族 9.高山族 10.纳西族 11.布朗 ...

  • 解析早期人类文明史密码的“钥匙”——读汤锦程先生的《中华日月民族论》有感

    作者:蔺如伟 研究表明:人类的历史至少有500多万年,我国也发现了至今(200-170)万年前的古人类遗迹.而作为世界最古老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有文字记录的历史才只有5000年.5000以前呢?古书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