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学书---看图识字(三)
时代变化太快,多媒体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促使人们开始有了快餐式的阅读消费习惯。
“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即阅读模式不完整、断断续续。随着这种阅读方式“普及率”越来越高,类似“碎片化阅读导致人们缺少思考”、“浅阅读盛行”等话题一再被提及。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与平台和生产端对应的,是知识接受方式的新变革。知识进一步变得生活化、伴随化和环境化,非正式学习有了真正势不可挡的勃兴态势。一些质疑的声音也随之而来:碎片化学习能真正学到东西吗?
我把“碎片化”阅读作为一部群书的索引,在“碎片化”阅读的引领下对自己喜爱的知识点延伸阅读,去享受阅读的愉悦,
看于右任先生的字、读先生的诗 “不信青春唤不回,不容青史尽成灰。低回海上成功宴,万里江山酒一杯”,被先生坚定的自信所感动,联想到先生两次为张良庙题字以及先生的草书长卷《满江红》,大气磅礴之势、荡气回肠之感油然而生。
于右任的《题民元照片》
于右任作诗时看的照片是民国元年,孙中山在上海家宴时所摄,当时于右任在场。作诗时,照片中人多作古,只剩作者一人了,故有此作。诗是对革命年月的怀念,格调高昂不落。连用三个不字,坚决自信。青字重出,不需回避。
2019年我与几位好友秦岭深处留坝之行在张良庙参观时也曾拜读于右任先生的大作。
于右任先生,曾先后两次为张良庙题字。四个典故,穷尽了张良的一生。
一九四二年秋,于右任先生视察西北路过这里,书写了一些楹联和题词。现存在拜殿右侧的“送秦一椎,辞汉万户”八个大字,是其中之一。
“送秦一椎”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时,曾灭了韩国(今河南中部及山西泽潞一带)。张良的祖父和父亲因做过韩国的宰相,侍俸过韩国的五代君王,张良也忠诚于韩国。为报丧国之仇,张良于公元前218年在秦始皇东游至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时,曾雇力士刺杀秦始皇,用一百二十斤重的铁椎误击中了泰始皇的副车的故事。“辞汉万户”是指张良在辅佐汉室天下统一后,辞去刘邦封他的万户留侯,隐居于山林的故事。
一九四八年三月,于老又为张良庙题写了一副楹联:“不从赤松子;安报黄石公”。
于右任先生的两次题词,一次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一次在蒋家王朝败象已露的时候,从所用的这四个典故中,亦可见于右任先生当时的心态。
张良庙外山坡的刻石碑文“借君之椎,以椎暴日”是1933年刻的。时任十七师副师长的段象武由甘肃移防汉中,途经陕西留坝县张良庙时,庙负责人闻段象武善书法,特求墨宝。段象武于是写下“借君之椎,以椎暴日”,以寄驱逐日军之志。
1964年于右任先生病逝于台北。先生的著名诗作《望大陆》(又名《国殇》)发表于1964年11月10日。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终未能如愿。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之后不久,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就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诗中写道“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是先生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于右任《岳飞满江红》
▼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 作为民国四大书家之一(其他三人为胡汉民、谭延闿、吴稚晖),他的书风磅礴大气,纵横捭阖,著名诗人、书法家潘受称其为: “关西大汉美髯于,大笔如虹吐湛卢”。
“先生一支笔,胜过十万毛瑟枪!三十功名袖两风,一箱珍藏纸几张。落落乾坤大布衣,一蓑烟雨任平生。”准确地概括了于右任的为人以及他在书法上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