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胶州“海时行兵变”事件,一次刻骨铭心的战祸 2024-08-06 21:34:32 在海洋经济不够发达的古代,胶东半岛长期被视为海隅偏僻之地,不像中原地区那样为“兵家必争”,大规模的战事并不太多。不过,明末清初却是胶东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一个战事集中期。小的战事暂且不论,规模较大的就有三次之多。先有登莱的“孔有德之乱”,后有胶州的“海时行兵变”,再就是栖霞“于七两度反清”。 对于“孔有德之乱”和“于七反清”的话题,大家相对熟悉,此前也已介绍多次。而“海时行兵变”事件,除了胶州之外,胶东其他地方的朋友或许就不太了解。本文就根据史料的记载,简要讲述一下“海时行兵变”事件的始末。“海时行兵变”事件,发生于清顺治十年。当时南明尚存,战火频仍,武将兵变事件屡见不鲜。因此,“海时行兵变”对于胶州或者胶东来说虽然是一个大事件,但对于全局而言,影响力较弱,故在清朝中枢的正史记载中不甚详细。关于事件的大体经过,《清史稿·马光辉传》中有几十个字的介绍。史载: “(顺治)十年九月,胶州总兵海时行叛,为暴莱、沂间,光辉帅师讨之。时行走宿迁,师从之,复走永城。光辉会漕运总督沈文奎帅师自灵壁向永城,战洪河集西,大破之,缚时行以归。” 上面的记载虽然简略,但从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海时行兵变”事件在胶东的知晓度,之所以不如“孔有德之乱”和“于七反清”,应该主要与海时行的行军路线有关。他在胶州发动兵变之后,没有选择北上或东进,而是南下经沂州来到宿迁、永城一带,最后在河南的永城县被俘。胶东半岛多数州县都没有受到这次的战火波及,因故对此提及不多。 其他州县对“海时行兵变”或许无感,但对胶州来说,这次的战争之祸却可谓“刻骨铭心”,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难以详记。因此,清代《胶州志》对这一事件的记载相当详细。根据《胶州志》的记载,海时行的祖上本非汉人,而是出身“也先”治下的瓦剌部族。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时被也先俘获,数年后又被送回京师。复辟之后,英宗皇帝对当年护送他回来的瓦剌部人表示感恩,很多都赐予了汉姓和官职。海时行的祖上也被封为了“鞑官指挥”,不过到了海时行这一代,官职已丢,成为“市井无赖”一样的人物。李自成攻入京师之后,海时行趁乱掠夺了不少财富,又靠骗术而躲过了农民军的追缴。待到清军入关,海时行看准时机早早投靠过去,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领兵的武将。他一度担任过天津副将,后来又升任为山东胶州镇总兵。在去胶州上任之前,海时行网罗了一批当年在京师认识的“狐朋狗友”,作为自己的亲信伴在左右。而后来的兵变,就与他这些狐朋狗友不无关系。乱世之时,有枪就是草头王。当时天下未定,不少将领拥兵自重,明清双方都对比较他们姑息纵容。南明方面的这一问题尤其突出,只要手中有兵,无功也可封侯封伯。清朝因为有八旗军作为后盾,对骄兵强将还有一定的约束力,但仍给予督抚、提督、总兵等地方要员很大的自由行事权。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胶州镇总兵海时行,几乎就成为了当地的“土皇帝”。关于海时行在地方上的嚣张跋扈,《胶州志》曾以高宏图的家产举例。高氏是明代胶州的世家大族,高宏图本人在万历年间考中进士,后来曾担任过尚书兼大学士,是胶东历史上的显宦。崇祯皇帝殉国时,高宏图正在南京六部任职。他参与拥立了弘光政权,在清军南下之后绝食殉难。虽然改朝换代,但高宏图家族当时在胶州的影响力仍在。可就是这样一个世家大族,海时行也不放在眼里。他利用清廷颁布的“逃官令”(指的是从京师逃到江南的明朝官员,正常到南方就任的高宏图本不在此列),奏请没收高宏图的家产。结果,高宏图的府邸被他占为“总兵官署”,府内的私产除少量做样子充公之外,大部分都被海时行收入囊中。传说他为了寻找埋藏的金银珠宝,还组织人在高府周边掘地三尺。这实在是骇人听闻。 古语常说:“强龙不压地头蛇。”但海时行却毫不在乎。他对于地方的世家大族尚且如此,对待普通百姓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根据《胶州志》的记载,海时行所部上行下效,不仅将领搜刮有方,普通士卒也贪得无厌,以至于垄断行市、强买强卖。他们与其说是正规军,不如说是土匪,或者是后世影视作品中的“黑社会”。海时行的倒行逆施,让包括士绅在内的胶州人苦不堪言,但一时之间却没有好的办法。部分世家大族如法氏、匡氏等,一方面与海时行虚与委蛇,另一方面鼓励族中子弟考取功名,在清廷中枢增加话语权。顺治三年和顺治六年,法氏、匡氏各有子弟考中进士,入朝为官,羽翼渐丰。期间就有人曾告诫过海时行:“胶州子弟已经开始在朝中显贵,你应该收敛一点了。”但海时行置若罔闻。一方面是海时行平时喜欢自吹带兵有方,一方面或许是胶州籍官员在京做了工作。顺治十年,清廷任命洪承畴为西南五省经略,下令海时行率领所部一同南下。当时的骄兵强将有一个通病,即:“勇于私斗、怯于公战”。平时虽然横行乡里,但一听说要开赴前线,都很不情愿。海时行听闻消息之后,就百般推辞,他一方面尝试行贿疏通,一方面对胶州的世家大族十分记恨,认为是他们在从中作梗。顺治十年九月,因为海时行所部迟迟没有开拔,山东巡抚派遣已升任为莱州分守道的徐大用(原莱州知府)前去催促。就在此时,“海时行”兵变爆发。根据史料的记载,海时行兵变的主要原因固然在于他本人的投机和跋扈,但直接导火索却是其麾下若干士兵的过激行为。按照《胶州志》的说法,海时行平时克扣军饷,士兵既感觉待遇不公,又不愿南下卖命,就突然哗变,将海时行控制在自己手中。随即又派人将莱州分守道徐大用和署理知州的李煌杀死,正式与清廷做决裂。不过,这些士兵虽然举事,但对于未来并无明确规划。无奈之下,只能再尊奉海时行为首领。海时行对胶州士绅怀恨已久,就将祸水引到了他们头上。兵变期间,斗大的胶州城荼毒甚为惨烈,《山东通志》、《胶州志》都记载了大量的死难者姓名,比如出身于胶州法氏家族的法寰“里居骂贼而死,并二子爽、选皆遇害”。此外,胶州匡氏家族所建立的园林“嘉树园”也被付之一炬。作为乱世中的军阀,海时行信奉的是“有奶就是娘”,本无立场可言,但既然为形势所迫而反叛清朝,就不得不借用明朝方面的名义来壮胆。史载,他在兵变之后自称为“大明重兴王”。后世有的研究者因此也把他看作山东“反清复明”势力的一部分,其实他自己可能没有半点终于明朝的想法。清廷听闻反叛的消息之后,很快开始调兵遣将。海时行如果仍然待在胶州,大概率成为瓮中之鳖。这时,胶州城内一位姓边的前朝人士,亦不愿看到海时行继续荼毒乡里。他向海时行建议说:向南进军,邀击洪承畴,胜可成大事,不胜可逃入湖广一带的山中,与南明势力汇合。海时行听从了这个建议,率部经莒州、沂州南下,沿途的宿迁、睢宁等地,也惨遭涂炭。当然,所部劫掠有术,作战无方。当清廷派来的正规军前后堵截时,海时行的叛军逐渐瓦解,他本人也在永城县被活捉。被俘之后的海时行态度为之一变,向清廷摇尾乞怜,表示愿散尽所掠夺之财产,只求留下一命。但胶州人对此绝不答应,在朝为官的法若真连日哭诉请愿,要求将海时行正法。综合衡量之后,清廷最终还是将海时行处斩,并“传首胶州”,以抚慰当地民心。“海时行兵变”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在“海时行兵变”发生八年之后,栖霞人于七也在胶东举兵反清。两人虽然从表面上看都是“反清”,但他们各自得到的评价却有明显不同。于七反清,主要就是反抗清廷,因此他虽然被朝廷视为“土寇”,但当地民间多认为他算是“英豪”;而海时行的兵变,名为“反清”,实则荼毒乡里,不仅清朝正史视为叛逆,民间也认为他属于元凶巨恶。于七反清失败,民间多有同情惋惜者;而海时行被斩首示众,胶州全城都拍手称快。正所谓:“公道自在人心。” 赞 (0) 相关推荐 从设卫所御倭到开海通商 2021.01.25 星期一 郭泮溪 今天青岛沿海一带,还保留着一 些有特点的地名,如鳌山卫.灵山卫.浮山所.雄崖所等.这些"卫"和"所"多设立于明朝洪武年间, ... 青岛地铁1、8号线“揭盖头” 青岛人过海又多了种方式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15日讯 承东启西.联南接北.12月15日,承载厚望的青岛地铁1号线北段.8号线北段试乘活动启动,这是青岛地铁首次双线同时试乘,城阳.胶州的市民纷纷扶老携幼走出家门,参与到试 ... 胶东大厨分享“海三鲜”的做法,详细易学美味,果断收藏了 胶东大厨分享“海三鲜”的做法,详细易学美味,果断收藏了 苏联解体后,国家档案被解密,朝鲜战争时的一个事件被公诸于世 苏联解体后,国家档案被解密,朝鲜战争时的一个事件被公诸于世 时行疾病----麻疹 . [急症处理] 1.疹前期 从开始发热至出疹,3天左右. (1)麻毒郁表 证候表现 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畏光羞明,泪水汪汪,稍烦口渴,饮食如常,大便溏软.口腔两颊粘膜可见麻疹粘膜斑,舌苔薄黄,脉象浮数. ... 湿热引起的妇女时行下瘙之症 [处方]枯矾9克,川连1.5克,雄黄3克,川柏3克,山栀3克,蛇床子9克,川乌1.5克,草乌1.5克. [制法]上药为末,炼蜜合作8丸.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杀虫止痒.治湿热引起的妇女时行下瘙之症. ... 【菠萝的海 最美田园:170号作品】黄子莹 ||菠萝的海之行 戳蓝色字"徐闻校园文学"关注我吧. 竖起你的小耳朵,聆听吧 菠萝的海之行 "学更优"教育三年级学员 黄子莹 清晨,天气格外的晴朗,秋高气爽.我们" ... 人间最美四月天, 不负春光与时行 人间最美四月天, 不负春光与时行 <刘晓云>诗: 春风拂面暖心田 花开万朵香万里 鸟栖枝头唱欢曲 最美人间四月天 人间最美四月天, 不负春光与时行一景 2021.3摄 2 人间最美四月天 ... 「宋代」冯时行的二十首诗词,值得品读 冯时行(1100-1163),字当可,号缙云,祖籍浙江诸暨,恭州(今重庆)人.宋代诗人. 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恩科状元,历官奉节尉.江原县丞.左朝奉议郎等,后因力主抗金被贬,于重庆结庐授课,坐废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六气叙论、六气时行民病证治】下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六气叙论夫阴阳升降,在天在泉,上下有位,左右有纪,地理之应,标本不同,气应异象,逆顺变生,太过不及,悉能病患,世谓之时气者,皆天气运动之所为也. 今先次地理本气,然后以 ... 中医子时行房会伤身 中医性学养生有这样的忠告:"性可生人,亦可杀人".同时,在日常的房事中,也有诸多的禁忌,比如在时间上就有严格的要求.那么,凌晨行房事对健康有无影响呢? 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熬夜是家 ... 感冒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卫表失和而导致... 感冒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卫表失和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感冒邪在肺卫,辩证属表证. 昨天我和朋友们分享了风寒感冒和发热感冒,今天我 ...
在海洋经济不够发达的古代,胶东半岛长期被视为海隅偏僻之地,不像中原地区那样为“兵家必争”,大规模的战事并不太多。不过,明末清初却是胶东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一个战事集中期。小的战事暂且不论,规模较大的就有三次之多。先有登莱的“孔有德之乱”,后有胶州的“海时行兵变”,再就是栖霞“于七两度反清”。 对于“孔有德之乱”和“于七反清”的话题,大家相对熟悉,此前也已介绍多次。而“海时行兵变”事件,除了胶州之外,胶东其他地方的朋友或许就不太了解。本文就根据史料的记载,简要讲述一下“海时行兵变”事件的始末。“海时行兵变”事件,发生于清顺治十年。当时南明尚存,战火频仍,武将兵变事件屡见不鲜。因此,“海时行兵变”对于胶州或者胶东来说虽然是一个大事件,但对于全局而言,影响力较弱,故在清朝中枢的正史记载中不甚详细。关于事件的大体经过,《清史稿·马光辉传》中有几十个字的介绍。史载: “(顺治)十年九月,胶州总兵海时行叛,为暴莱、沂间,光辉帅师讨之。时行走宿迁,师从之,复走永城。光辉会漕运总督沈文奎帅师自灵壁向永城,战洪河集西,大破之,缚时行以归。” 上面的记载虽然简略,但从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海时行兵变”事件在胶东的知晓度,之所以不如“孔有德之乱”和“于七反清”,应该主要与海时行的行军路线有关。他在胶州发动兵变之后,没有选择北上或东进,而是南下经沂州来到宿迁、永城一带,最后在河南的永城县被俘。胶东半岛多数州县都没有受到这次的战火波及,因故对此提及不多。 其他州县对“海时行兵变”或许无感,但对胶州来说,这次的战争之祸却可谓“刻骨铭心”,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难以详记。因此,清代《胶州志》对这一事件的记载相当详细。根据《胶州志》的记载,海时行的祖上本非汉人,而是出身“也先”治下的瓦剌部族。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时被也先俘获,数年后又被送回京师。复辟之后,英宗皇帝对当年护送他回来的瓦剌部人表示感恩,很多都赐予了汉姓和官职。海时行的祖上也被封为了“鞑官指挥”,不过到了海时行这一代,官职已丢,成为“市井无赖”一样的人物。李自成攻入京师之后,海时行趁乱掠夺了不少财富,又靠骗术而躲过了农民军的追缴。待到清军入关,海时行看准时机早早投靠过去,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领兵的武将。他一度担任过天津副将,后来又升任为山东胶州镇总兵。在去胶州上任之前,海时行网罗了一批当年在京师认识的“狐朋狗友”,作为自己的亲信伴在左右。而后来的兵变,就与他这些狐朋狗友不无关系。乱世之时,有枪就是草头王。当时天下未定,不少将领拥兵自重,明清双方都对比较他们姑息纵容。南明方面的这一问题尤其突出,只要手中有兵,无功也可封侯封伯。清朝因为有八旗军作为后盾,对骄兵强将还有一定的约束力,但仍给予督抚、提督、总兵等地方要员很大的自由行事权。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胶州镇总兵海时行,几乎就成为了当地的“土皇帝”。关于海时行在地方上的嚣张跋扈,《胶州志》曾以高宏图的家产举例。高氏是明代胶州的世家大族,高宏图本人在万历年间考中进士,后来曾担任过尚书兼大学士,是胶东历史上的显宦。崇祯皇帝殉国时,高宏图正在南京六部任职。他参与拥立了弘光政权,在清军南下之后绝食殉难。虽然改朝换代,但高宏图家族当时在胶州的影响力仍在。可就是这样一个世家大族,海时行也不放在眼里。他利用清廷颁布的“逃官令”(指的是从京师逃到江南的明朝官员,正常到南方就任的高宏图本不在此列),奏请没收高宏图的家产。结果,高宏图的府邸被他占为“总兵官署”,府内的私产除少量做样子充公之外,大部分都被海时行收入囊中。传说他为了寻找埋藏的金银珠宝,还组织人在高府周边掘地三尺。这实在是骇人听闻。 古语常说:“强龙不压地头蛇。”但海时行却毫不在乎。他对于地方的世家大族尚且如此,对待普通百姓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根据《胶州志》的记载,海时行所部上行下效,不仅将领搜刮有方,普通士卒也贪得无厌,以至于垄断行市、强买强卖。他们与其说是正规军,不如说是土匪,或者是后世影视作品中的“黑社会”。海时行的倒行逆施,让包括士绅在内的胶州人苦不堪言,但一时之间却没有好的办法。部分世家大族如法氏、匡氏等,一方面与海时行虚与委蛇,另一方面鼓励族中子弟考取功名,在清廷中枢增加话语权。顺治三年和顺治六年,法氏、匡氏各有子弟考中进士,入朝为官,羽翼渐丰。期间就有人曾告诫过海时行:“胶州子弟已经开始在朝中显贵,你应该收敛一点了。”但海时行置若罔闻。一方面是海时行平时喜欢自吹带兵有方,一方面或许是胶州籍官员在京做了工作。顺治十年,清廷任命洪承畴为西南五省经略,下令海时行率领所部一同南下。当时的骄兵强将有一个通病,即:“勇于私斗、怯于公战”。平时虽然横行乡里,但一听说要开赴前线,都很不情愿。海时行听闻消息之后,就百般推辞,他一方面尝试行贿疏通,一方面对胶州的世家大族十分记恨,认为是他们在从中作梗。顺治十年九月,因为海时行所部迟迟没有开拔,山东巡抚派遣已升任为莱州分守道的徐大用(原莱州知府)前去催促。就在此时,“海时行”兵变爆发。根据史料的记载,海时行兵变的主要原因固然在于他本人的投机和跋扈,但直接导火索却是其麾下若干士兵的过激行为。按照《胶州志》的说法,海时行平时克扣军饷,士兵既感觉待遇不公,又不愿南下卖命,就突然哗变,将海时行控制在自己手中。随即又派人将莱州分守道徐大用和署理知州的李煌杀死,正式与清廷做决裂。不过,这些士兵虽然举事,但对于未来并无明确规划。无奈之下,只能再尊奉海时行为首领。海时行对胶州士绅怀恨已久,就将祸水引到了他们头上。兵变期间,斗大的胶州城荼毒甚为惨烈,《山东通志》、《胶州志》都记载了大量的死难者姓名,比如出身于胶州法氏家族的法寰“里居骂贼而死,并二子爽、选皆遇害”。此外,胶州匡氏家族所建立的园林“嘉树园”也被付之一炬。作为乱世中的军阀,海时行信奉的是“有奶就是娘”,本无立场可言,但既然为形势所迫而反叛清朝,就不得不借用明朝方面的名义来壮胆。史载,他在兵变之后自称为“大明重兴王”。后世有的研究者因此也把他看作山东“反清复明”势力的一部分,其实他自己可能没有半点终于明朝的想法。清廷听闻反叛的消息之后,很快开始调兵遣将。海时行如果仍然待在胶州,大概率成为瓮中之鳖。这时,胶州城内一位姓边的前朝人士,亦不愿看到海时行继续荼毒乡里。他向海时行建议说:向南进军,邀击洪承畴,胜可成大事,不胜可逃入湖广一带的山中,与南明势力汇合。海时行听从了这个建议,率部经莒州、沂州南下,沿途的宿迁、睢宁等地,也惨遭涂炭。当然,所部劫掠有术,作战无方。当清廷派来的正规军前后堵截时,海时行的叛军逐渐瓦解,他本人也在永城县被活捉。被俘之后的海时行态度为之一变,向清廷摇尾乞怜,表示愿散尽所掠夺之财产,只求留下一命。但胶州人对此绝不答应,在朝为官的法若真连日哭诉请愿,要求将海时行正法。综合衡量之后,清廷最终还是将海时行处斩,并“传首胶州”,以抚慰当地民心。“海时行兵变”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在“海时行兵变”发生八年之后,栖霞人于七也在胶东举兵反清。两人虽然从表面上看都是“反清”,但他们各自得到的评价却有明显不同。于七反清,主要就是反抗清廷,因此他虽然被朝廷视为“土寇”,但当地民间多认为他算是“英豪”;而海时行的兵变,名为“反清”,实则荼毒乡里,不仅清朝正史视为叛逆,民间也认为他属于元凶巨恶。于七反清失败,民间多有同情惋惜者;而海时行被斩首示众,胶州全城都拍手称快。正所谓:“公道自在人心。”
在海洋经济不够发达的古代,胶东半岛长期被视为海隅偏僻之地,不像中原地区那样为“兵家必争”,大规模的战事并不太多。不过,明末清初却是胶东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一个战事集中期。小的战事暂且不论,规模较大的就有三次之多。先有登莱的“孔有德之乱”,后有胶州的“海时行兵变”,再就是栖霞“于七两度反清”。 对于“孔有德之乱”和“于七反清”的话题,大家相对熟悉,此前也已介绍多次。而“海时行兵变”事件,除了胶州之外,胶东其他地方的朋友或许就不太了解。本文就根据史料的记载,简要讲述一下“海时行兵变”事件的始末。“海时行兵变”事件,发生于清顺治十年。当时南明尚存,战火频仍,武将兵变事件屡见不鲜。因此,“海时行兵变”对于胶州或者胶东来说虽然是一个大事件,但对于全局而言,影响力较弱,故在清朝中枢的正史记载中不甚详细。关于事件的大体经过,《清史稿·马光辉传》中有几十个字的介绍。史载: “(顺治)十年九月,胶州总兵海时行叛,为暴莱、沂间,光辉帅师讨之。时行走宿迁,师从之,复走永城。光辉会漕运总督沈文奎帅师自灵壁向永城,战洪河集西,大破之,缚时行以归。” 上面的记载虽然简略,但从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海时行兵变”事件在胶东的知晓度,之所以不如“孔有德之乱”和“于七反清”,应该主要与海时行的行军路线有关。他在胶州发动兵变之后,没有选择北上或东进,而是南下经沂州来到宿迁、永城一带,最后在河南的永城县被俘。胶东半岛多数州县都没有受到这次的战火波及,因故对此提及不多。 其他州县对“海时行兵变”或许无感,但对胶州来说,这次的战争之祸却可谓“刻骨铭心”,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难以详记。因此,清代《胶州志》对这一事件的记载相当详细。根据《胶州志》的记载,海时行的祖上本非汉人,而是出身“也先”治下的瓦剌部族。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时被也先俘获,数年后又被送回京师。复辟之后,英宗皇帝对当年护送他回来的瓦剌部人表示感恩,很多都赐予了汉姓和官职。海时行的祖上也被封为了“鞑官指挥”,不过到了海时行这一代,官职已丢,成为“市井无赖”一样的人物。李自成攻入京师之后,海时行趁乱掠夺了不少财富,又靠骗术而躲过了农民军的追缴。待到清军入关,海时行看准时机早早投靠过去,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领兵的武将。他一度担任过天津副将,后来又升任为山东胶州镇总兵。在去胶州上任之前,海时行网罗了一批当年在京师认识的“狐朋狗友”,作为自己的亲信伴在左右。而后来的兵变,就与他这些狐朋狗友不无关系。乱世之时,有枪就是草头王。当时天下未定,不少将领拥兵自重,明清双方都对比较他们姑息纵容。南明方面的这一问题尤其突出,只要手中有兵,无功也可封侯封伯。清朝因为有八旗军作为后盾,对骄兵强将还有一定的约束力,但仍给予督抚、提督、总兵等地方要员很大的自由行事权。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胶州镇总兵海时行,几乎就成为了当地的“土皇帝”。关于海时行在地方上的嚣张跋扈,《胶州志》曾以高宏图的家产举例。高氏是明代胶州的世家大族,高宏图本人在万历年间考中进士,后来曾担任过尚书兼大学士,是胶东历史上的显宦。崇祯皇帝殉国时,高宏图正在南京六部任职。他参与拥立了弘光政权,在清军南下之后绝食殉难。虽然改朝换代,但高宏图家族当时在胶州的影响力仍在。可就是这样一个世家大族,海时行也不放在眼里。他利用清廷颁布的“逃官令”(指的是从京师逃到江南的明朝官员,正常到南方就任的高宏图本不在此列),奏请没收高宏图的家产。结果,高宏图的府邸被他占为“总兵官署”,府内的私产除少量做样子充公之外,大部分都被海时行收入囊中。传说他为了寻找埋藏的金银珠宝,还组织人在高府周边掘地三尺。这实在是骇人听闻。 古语常说:“强龙不压地头蛇。”但海时行却毫不在乎。他对于地方的世家大族尚且如此,对待普通百姓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根据《胶州志》的记载,海时行所部上行下效,不仅将领搜刮有方,普通士卒也贪得无厌,以至于垄断行市、强买强卖。他们与其说是正规军,不如说是土匪,或者是后世影视作品中的“黑社会”。海时行的倒行逆施,让包括士绅在内的胶州人苦不堪言,但一时之间却没有好的办法。部分世家大族如法氏、匡氏等,一方面与海时行虚与委蛇,另一方面鼓励族中子弟考取功名,在清廷中枢增加话语权。顺治三年和顺治六年,法氏、匡氏各有子弟考中进士,入朝为官,羽翼渐丰。期间就有人曾告诫过海时行:“胶州子弟已经开始在朝中显贵,你应该收敛一点了。”但海时行置若罔闻。一方面是海时行平时喜欢自吹带兵有方,一方面或许是胶州籍官员在京做了工作。顺治十年,清廷任命洪承畴为西南五省经略,下令海时行率领所部一同南下。当时的骄兵强将有一个通病,即:“勇于私斗、怯于公战”。平时虽然横行乡里,但一听说要开赴前线,都很不情愿。海时行听闻消息之后,就百般推辞,他一方面尝试行贿疏通,一方面对胶州的世家大族十分记恨,认为是他们在从中作梗。顺治十年九月,因为海时行所部迟迟没有开拔,山东巡抚派遣已升任为莱州分守道的徐大用(原莱州知府)前去催促。就在此时,“海时行”兵变爆发。根据史料的记载,海时行兵变的主要原因固然在于他本人的投机和跋扈,但直接导火索却是其麾下若干士兵的过激行为。按照《胶州志》的说法,海时行平时克扣军饷,士兵既感觉待遇不公,又不愿南下卖命,就突然哗变,将海时行控制在自己手中。随即又派人将莱州分守道徐大用和署理知州的李煌杀死,正式与清廷做决裂。不过,这些士兵虽然举事,但对于未来并无明确规划。无奈之下,只能再尊奉海时行为首领。海时行对胶州士绅怀恨已久,就将祸水引到了他们头上。兵变期间,斗大的胶州城荼毒甚为惨烈,《山东通志》、《胶州志》都记载了大量的死难者姓名,比如出身于胶州法氏家族的法寰“里居骂贼而死,并二子爽、选皆遇害”。此外,胶州匡氏家族所建立的园林“嘉树园”也被付之一炬。作为乱世中的军阀,海时行信奉的是“有奶就是娘”,本无立场可言,但既然为形势所迫而反叛清朝,就不得不借用明朝方面的名义来壮胆。史载,他在兵变之后自称为“大明重兴王”。后世有的研究者因此也把他看作山东“反清复明”势力的一部分,其实他自己可能没有半点终于明朝的想法。清廷听闻反叛的消息之后,很快开始调兵遣将。海时行如果仍然待在胶州,大概率成为瓮中之鳖。这时,胶州城内一位姓边的前朝人士,亦不愿看到海时行继续荼毒乡里。他向海时行建议说:向南进军,邀击洪承畴,胜可成大事,不胜可逃入湖广一带的山中,与南明势力汇合。海时行听从了这个建议,率部经莒州、沂州南下,沿途的宿迁、睢宁等地,也惨遭涂炭。当然,所部劫掠有术,作战无方。当清廷派来的正规军前后堵截时,海时行的叛军逐渐瓦解,他本人也在永城县被活捉。被俘之后的海时行态度为之一变,向清廷摇尾乞怜,表示愿散尽所掠夺之财产,只求留下一命。但胶州人对此绝不答应,在朝为官的法若真连日哭诉请愿,要求将海时行正法。综合衡量之后,清廷最终还是将海时行处斩,并“传首胶州”,以抚慰当地民心。“海时行兵变”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在“海时行兵变”发生八年之后,栖霞人于七也在胶东举兵反清。两人虽然从表面上看都是“反清”,但他们各自得到的评价却有明显不同。于七反清,主要就是反抗清廷,因此他虽然被朝廷视为“土寇”,但当地民间多认为他算是“英豪”;而海时行的兵变,名为“反清”,实则荼毒乡里,不仅清朝正史视为叛逆,民间也认为他属于元凶巨恶。于七反清失败,民间多有同情惋惜者;而海时行被斩首示众,胶州全城都拍手称快。正所谓:“公道自在人心。”